任尚碑

任尚碑

《任尚碑》是刊刻於東漢時期的一方碑刻,全稱“漢平戎(夷)碑”,又稱“平戎碑”“平夷碑”“任尚紀功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字型介於篆書隸書之間,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文物管理局陳列室。

《任尚碑》為不規則的條形石,顏色以灰色為主,稍微帶點青色,高148厘米,寬65-70厘米,厚37-52厘米,額篆“漢平戎(夷)碑”2行4字,碑文共5行,每行十餘字,大部分字跡漫漶不清,應以記載對北匈奴殘部攻擊事跡為主要內容。書法上,其字型為帶有篆意的隸書,刻法簡拙,書法風格與《劉平國刻石》近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尚碑
  • 創作年代:東漢
  • 全稱:漢平戎(夷)碑
  • 別名:平戎碑
  • 書體:介於篆書與隸書之間
  • 規格:高148厘米,寬65-70厘米,厚37-52厘米
  • 現藏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文物管理局
碑刻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品評價,歷史傳承,

碑刻內容

任尚碑
《任尚碑》原石
釋文
(碑額)〔漢〕平┘戎(夷)碑┘
惟漢永元五(三)年,□□□□□□□□□┘任尚,□□□□□醴□□,眾登□□□┘□山□□□□□□□□□□賊□□┘匈□,□□山石作□德,絕□□□□海┘至□□□□□治□□萬國□□□□。┘
(說明:□,表示一個無法確認的字;(),表示前一個字的異釋;〔〕,表示補字;┘,表示分行。)

創作背景

據《後漢書》記載,任尚於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以司馬參加了耿夔破北單于於金微山之役;於東漢永四年(公元92年)以中郎將持節衛護於除鞬單于,屯伊吾;於東漢永元五年(公元93年)偕同王輔追禽叛走的於除鞬單于。李遇春《新疆巴里坤新發現東漢任尚碑的初步考證》將第一行前六字釋為“惟漢永元三年”,而認為《任尚碑》刻於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應是任尚等出師或凱旋的時候,路經蒲類海,因而勒石以紀其功的”。對此,胡順利《關於東漢任尚碑考證的商榷》認為:“《任尚碑》有稱‘平夷’的說法,同其將《任尚碑》的年代考定在永元三年有齟齬之處。”在此基礎上,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漢唐石刻叢考》將第一行前六字釋為“惟漢永元五年”,而認為《任尚碑》刻於東漢永元五年(公元93年),“顯然是因禽斬北單于於除鞬而勒石以紀功”。

藝術鑑賞

風格
書法上,《任尚碑》的書體奇古,古隸不帶鉤挑,篆體而有波磔,隸書筆畫的波磔頓挫,蕩漾在篆書結體的曲折圓轉之中,非篆非隸,亦篆亦隸,形在篆隸之間,氣吞瀚海大漠,筆力的堅實,神韻的古拙,不在《祀三公山碑》之下。與《裴岑紀功碑》相比,二者氣韻截然不同:《裴岑紀功碑》在規正之中,氣勢飽滿,如同打足了氣的球體,充滿了一股磅礴欲出的力量,意蘊含蓄,沉凝之力,收於字內;《任尚碑》則較為平正規範,狀如繆篆,書風在謹嚴之餘,筆力開拓,筆勢開張,如天山上剛升起的太陽,華光四溢,朝氣蓬勃,筆力的開拓勝過《裴岑紀功碑》,端莊的古隸體中,有一種莽野之氣,發於筆畫之外。

作品評價

四川大學教授向以鮮:碑刻字型介乎篆隸之間,有篆書之曲折圓轉,又略帶隸書之鉤挑波磔。刀法開張,樸拙浩然氣勢,令人動容。(《中國石刻藝術編年史》)

歷史傳承

對於《任尚碑》的發現情況,主要有3種說法:①公元195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管會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於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軍馬場場部所在地松樹塘。鄭渤秋《任尚碑與任尚》持此說,李遇春《新疆巴里坤新發現東漢任尚碑的初步考證》、王乃棟《絲綢之路與中國書法藝術——西域書法史綱》則將時間具體到“公元1957年8月”。②公元1980年4月,由伊吾軍馬場一教師發現於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松樹塘北。戴良佐《東疆古碑巡禮》持此說。③公元1987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巴里坤縣松樹塘村發現。胡海帆《秦漢刻石文字要目》持此說。
對於發現地點為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松樹塘村,諸家無異議,但發現年代和人員則出入較大,較為謹慎的說法是“發現年代不詳”。據戴良佐《東疆古碑巡禮》,最晚在公元1980年7月,《任尚碑》已被馬雍等人發現並作了研究。之後,公元1980年至1981年,《任尚碑》被移置到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文教局院內,現藏於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文物管理局陳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