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概況
工業
經濟以工業為主,2001年實現經濟總量19.65億元,平原有6個村實現村經濟總量突破億元大關。其中工業總產值14.85億元,外貿出口7552萬元,工業以皮革、服裝、五金、寵物用品加工為主,其中皮革加工是支柱產業,建有洞橋、十里、前京三大生產基地。現擁有下屬鄉(村)企業167家。2001年度明星企業2家,一級企業1家,三級企業4家。另外仰義沿江工業區抓住溫州“
中國鞋都”建設的有利契機,實現連片開發,成為貫徹城市“東移西擴”戰略部署的一項舉措。該工業區占地約1000畝,可容納百餘家的企業在園區內生產經營,已完成一期征地,沿江工業區將成為仰義經濟騰飛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農業
農業以種植水稻、
蔬菜為主,農副業養殖較為普遍。2001年全鄉人均收入5827元。耕種面積6049畝。建有漁渡、後京蔬菜基地400畝,大棚種植35畝;前京
稻田養魚基地127畝;山區花卉基地141畝;澄沙橋
草莓基地35畝。
林業用地面積1688公頃,
森林覆蓋率達48.2%。境內有大小河流11條,水庫2座,山塘3座,其中仰義水庫庫容1005萬立方。
第三產業
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上,仰義街道正在大力進行以觀光型、生態型、都市休閒型為主要特點的旅遊業的開發——建設溫州市
西郊森林公園。該公園占地24.2平方公里,即仰義山區的全部。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蘊含的自然
生態效益極其可觀,有
銀杏、
香果樹、
多脈鐵木等多種珍稀植物,還有
榕樹、樟樹、
馬尾松等多種古樹名木,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野免、野豬、鹿、斑鳩、
布穀鳥、青翠鳥、
老鷹、穿山甲、五步蛇等。
生態建設
森林公園已經引進的兩個項目--現代農業示範園和東方仰義鄉村俱樂部的開發建設正在有序進行中。其中現代農業示範園已於2001年4月28日實現一期工程隆重開園。東方仰義鄉村俱樂部已於2000年10月15日舉行奠基儀式,該項目的建設對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義。森林公園的規劃並付諸實施,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快仰義旅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於充分發揮
森林公園的
生態效益、社會 效益和經濟效益。
基本建設
在公建設施方面,現實有住宅面積440380平方米,綠地面積為10000平方米,道路總長86.5公里,現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2所,幼稚園7所,老人公寓三座,學校總占地78畝,教職工150名,在校生2617人。建有一個衛生院,13個村級衛生室,基本實現村民初保健醫療。
工業經濟
仰義街道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02年至2006年全鄉經濟平穩運行,增長態勢良好。2006年全鄉二、三產生產總值達46.81億元,年均增長13%,其中工業總產值40.7億元,年均增長14.97%;全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9億元,年均增長11.16%;2006年工業性投資總額15197萬元,完成下達任務的151.97%。仰義街道以
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抓好產業提升和轉換,經濟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製革行業逐步升級,
眼鏡、金屬製品、化工製品異軍突起,成為極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提升。傳統製革業按區委、區政府要求在進行整治,生產規模已經逐步減小,產值比重明顯下降,“騰籠換鳥”戰略取得階段性效果。工業產業涉及化工、服裝、皮鞋行業,多元化發展已逐步顯現。新興五金業在扶持中最佳化,開始從量上向質上求進。仰義街道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市級1家,實現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零”的突破。
製革業作為支柱行業,由於其不可避免的污染性,制約了
可持續發展。為治理環境,政府加強宣傳與引導,積極協調各方,進行多方籌資,爭取到了浙江省環保局80萬元的資金支持,在洞橋、十里、前京三大基地進行二期廢水處理站擴建。前京基地已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十里、洞橋基地已進入設備調試階段。二期擴建資金投入約3300萬元。
旅遊經濟
仰義街道以開發旅遊業為突破口,整合山區旅遊資源,結合西優戰略,利用
西郊森林公園大力發展觀光休閒遊,推動山坡地開發,引導發展
農家樂。東方鄉村俱樂部已成為對外服務休閒品牌。“農家樂”已增至三處。吸引遊客魅力提升,旅遊收入增加。位於仰義街道的西郊森林公園,總投資2.54億元,將24.2平方公里的區域劃分為漁渡生態區、雲山勝景區、河岙景區、龍湖景區、鐘山景區、觀光農業區、
五龍山景區、楊府山景區等八大景區。園區內由東方高爾夫國際集團投資的東方仰義鄉村俱樂部也是該景區的一大亮點。根據總體構想,區域面積為20多平方公里的西郊森林公園劃為4大區,即以觀光休閒為主題的
觀光農業園區,以文化風情為主題的河岙景區,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漁渡生態村,以風景旅遊為主題的雲山勝井景區。首期開發的觀光農業園,將建設科技園、園藝區、百果園、綠色教育基地、養殖園、休閒園、水上樂園和鄉村俱樂部等8個功能區。
仰義街道繼續進行農業結構調整。
城郊型農業種植布局形成,蔬菜種植等已占
水田面積的67%,農業產品產銷兩旺。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進城購房、購車農民數量顯著增長。
仰義街道始終重視對企業的服務和引導,改善企業發展的
軟環境。仰義街道為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對
招商引資落實優惠政策、對企業科技創新和開展自營出口業務進行獎勵,成效顯著。動員16家企業到仰義街道投資興業,引資2000多萬元;全鄉工業技改項目完成投資額4300萬元,開發新產品6個,為工業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申報獲得自營出口權的企業逐年增加,從2家增至5家,美達五金製品有限公司首次實現自營出口業務額達16.34萬美元,實現了仰義街道有史以來自營出口零的突破。
名勝古蹟
仰義街道境內還有多處名勝古蹟,洞橋山楊府廟、寶昌嶺九天
聖母殿、龍娘山雲山宮、王十朋後裔故居等,以及還有多處古榕、古樟、
苦櫧、馬尾松等各種古樹名木,仰義街道當地政府和民眾十分重視開發保護工作。
城鎮建設
仰義街道建設展現新面貌,投資100萬元的
104國道明亮工程已全面竣工;沿江片
有線電視已全部安裝完畢。正在實施的有8項:沿江片
河道整治已完成招投標,前京直河已疏灘,河道整治性全面規劃已通過會審;環庫
公路綠化已基本完成,路面已進入施工階段;
生態公墓已落實選址,並開始前期手續審批;前京、後京二三產留地建設已全部進場施工;沿江片出租房整治取得成效,全鄉性合格率為87%,通過區級驗收;農貿市場遷建前期工作有序開展,已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征地留地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異地落地在漁渡的工作已完成;農家樂開發取得預期效果。
仰義街道以民眾得實惠為目標,化大力氣改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參與修編西片分區規劃,落實
安居工程具體實施;利用規劃加強引導, “三沿”整治進一步推進,對漁渡、後京、澄沙橋村全民開展舊村翻新粉飾工程;移民區的仰新農貿市場已竣工並投入使用;後京、河岙相繼完成“千百工程”的改造;啟動了困難戶安置解困工程建設;山區村實現了有線電視入戶;啟動新街口改造工作;
電網建設落實有力,鞋都變徵地政策處理及時有效,文武進所道路進展順利,為鹿城西部發展作出了貢獻;
繞城高速公路建設順利;江濱路B線安置地塊工作進展順利,已簽訂征地協定;公廁建任務按要求完成;龍川村啟動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積極參加文明村創建;路面清潔保潔度提高,利用城市管理委託執法,實現組織保障,管理有序化,全面整治各村“髒、亂、差”現象;西片排污工程沿線管道政策處理基本完成,泵站建設積極推進。
仰義街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建成了一條寬12米的景觀大道——仰興大街,並在新街兩側和仰新居民區內完善了路燈等配套設施;貫通了垟山—河岙—鐘山的環庫公路,促進了山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投入巨資先後完成了仰義二小的興建、仰義一小的擴建和
仰義中學的改建;
金麗溫高速公路鹿城段工程建設及建築面積為9800㎡的漁渡、後京
安置房建設順利完成;同時仰義街道還積極配合甬溫線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西向排污工程的政策處理工作,順利推進了這些省、市級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
西郊森林公園及其
高爾夫球場英姿初展,大大提高了仰義街道的品位和檔次。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強化,以
鹿城區創建省級文明示範城區和溫州市創建中國文明城市為抓手,不斷深化城市文明形象塑造,重點抓好中心片區和“三沿”兩側的環境整治。仰義街道共投入城市建設維護資金550多萬元,共拆除
違章建築15235㎡,增加綠地面積42121㎡,主要道路清潔度始終保持在95%以上。通過整治,人們的環境衛生意識大為提高,轄區面貌整潔有序,清新靚麗。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眾文化水平提高明顯,文、教、衛、體、民政、計生各項事業平穩推進。仰義街道開展了學習型鄉鎮創建活動,電影、文藝下鄉活動和教育進村居活動。仰義街道通過了省級教育強鄉的復檢。山林延包工作在規定時間內全面完成。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完成3834戶,常住應保數達100%。農民綜合性直補發放到位。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為98%。新溫州人參加醫保2521人完成任務的126%,被征地農民社保基本完成。仰義安心公寓已全面投入使用,成為新溫州人“民安”的新社區。計生符合率90.91%,
人口素質提升,各項計生優惠措施落實到位,對流動人口計生管理加強。青山白化得到治理。撫恤幫困工作到位。
鳳凰山文體公園初成雛形。
仰義街道大力實施“科教興鄉”戰略,調整最佳化校園布局,投入巨資改建中學,擴建一小,新建二小。教育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教學改革、素質教育成績喜人,各項軟硬體設施更趨完善。由於政府扶持,我鄉基礎教育體系不斷提升,辦學質量明顯提高,中考升學率連年排名鹿城區前茅,二小創成市級示範學校,仰義一小、二小分別被評為浙江省綠色學校。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
貢獻率不斷提高,在《專利獎勵辦法》等優惠政策的扶持下,科技型企業不斷做大做強,2006年上報區級技改項目2項、市級1項,浙江禾本農藥還被列入
國家火炬計畫項目。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得到加強,建立了“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編纂出版了有史以來第一部鄉志,加強了對文化市場管理,完善了農村公共活動場所,健康積極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了農村市場,民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村衛生防控體系得到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網路不斷健全,有效杜絕了流行病、傳染病的發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2006參保率為98.2%,保障了村民病有所醫,醫有所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