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規為瑱

以規為瑱(yǐ guī wéi tiàn)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國語·楚語上》。

以規為瑱的意思是把規勸的話當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勸告。該成語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主要作謂語、定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以規為瑱
  • 拼音:yǐ guī wéi tiàn
  • 近義詞:閉目塞聽、不伏燒埋、充耳不聞、孤行一意 
  • 反義詞:洗耳恭聽 
  • 出處:《國語·楚語上》 
  • 注音字母:ㄧˇ ㄍㄨㄟ ㄨㄟˊ ㄊㄧㄢˋ
  • 語法結構:偏正式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成語故事,成語寓意,成語運用,

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國語·楚語上》:“王病之,曰:‘子復語。不轂雖不能用,吾慭置之於耳。’對曰:‘賴君用之也體精刪,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

成語故事

春秋末期,公元前541年楚共王的次子、令尹子圍圖謀以迎親為名一舉占領鄭國,陰謀被鄭國識破,沒有達到目的。回國之後,就在這年冬天,子圍又玩弄權術謀殺了侄兒楚王羋麇,自己做了國君,改名熊度,這便是楚靈王
子圍本來就是善於玩弄權術、慣使陰謀的人,一朝做了國君,更是膽大妄為起來。他在國內屠殺對自己不滿的人;在國外四處炫耀武力,欺壓鄰國。為了自己的享樂,他建造豪華的宮殿和樓台,耗盡了楚國的財富和民力,給楚國人民帶來嚴重災難。有位宗室大臣白公子張局碑嫌翻看見靈王這般模樣,心裡十分焦急,便不顧個人安危,向靈王進諫:要以德待人,節制淫樂,愛惜民力。楚靈王根本不聽。有一次,子張又找機會向靈王進諫,靈王便不耐煩地回敬他說:“我這個人,經常同鬼神打交道,什麼樣的勸諫都聽到了,沒有必要再聽其他人的話了!”子張據理進諫,進而指出一個有德行的君主,是不應該厭棄別人的規勸廈拘恥的。靈王一時不便發作,就說:“子復語,不穀雖不能用,吾愁置之於耳。”意思是:那你就只管講吧,我雖然不準備採用,但還是願意把它放在我的耳朵里。
子張心裡很氣憤,苦笑著說:“做臣子的總是希望大王能真心採納,所以才肯進諫。要不然的話,巴浦出產的犀牛角和象牙多得用不完,盡可以拿來做瑱,塞耳朵,那又何必要拿規勸的話當做塞耳的瑱呢!”
從那以後,子張便離開了朝廷,再也不願去見楚靈王了。從那以後,楚靈王的耳朵也由於子張的離去而清靜了許多,他的所作所為也就更加無所忌憚。終於在公元前529年,當他帶著少數王臣離京去外地征戰玩樂時,逃亡在晉國的與靈王同父異母的三弟子比,突然回到楚國,在五弟酷應雅嫌棄疾的騙勸挨支持下,占領了國都,奪取了王位,靈王被迫自殺了。

成語寓意

以規為瑱以真實而殘酷的歷史告誡人們,為官切不可太自我。中國有句老話叫“聽人勸,吃飽飯”,多聽聽他人的建議,博採眾長,這樣對於自己、對於國家都是有好處的。謙虛是人一種內在的品德,這種品德一旦行之於外,便能產生巨大的效應。為官之人為政需要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去對待百姓的意見,對待所遇到的問題,切不能自負、自大、自驕、自傲,歷史事實告誡人們,自高自大只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低、越來越小。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以規為瑱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主要作謂語、定語。該成語主要用於貶義,指不聽勸告。在現代漢語中多指那些做錯事還不願意聽從他人善意勸說的人。
運用示例
宋代·宋祁、歐陽修等《舊唐書·李德裕傳》:“魏擊槓罪睿侈汰,陵霄作宮。忠雖不忤,善亦不從。以規為瑱,是謂塞聰。”
宋己悼代·宋祁《代中書謝表》:“以規為瑱,訖無助於四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