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右臂的代價》研究當代鄉村生育觀念的現狀辨詢和變化,具有第一手資料價值和和類于田野調查的認知意義。
作者簡介
桑麻,本名王治中,生於1963年1月,河北省文學院簽約作家,現供職於邯鄲縣人口和計畫生育局。已出版散文集《在沉默中守望》、《歸路茫茫》兩部。散文作品入選《大家美文》、《二十一世紀文學大系.2004年網路寫作》、《中國精短美文l00篇》、《精美散文》等多種選本。
圖書目錄
自序
十六個村莊的白夜
時針偏離正午時刻
我夢見我有一千間新房
只有一條路通往對岸
他們的算術
以右臂的代價
穿越十三年的刀光
一個秋天的明朗和曖昧
一九九二年的暴力
劫奪陽光和呼吸
殺恥巴慨循青
溫婉與決絕
深冬里,整個鄉在疼
偏鋒
後發制人
後遺症妄想
活幹完了
在黑小子餐館
逃跑的人
塵世的塵
序言
2009年,《美文》雜誌以“我的沉重的紀念碑”為總題,刊發了我的反映農村計畫生育階段進烏船烏程的系列之作。這一年,我比任何時候都更敏銳地感到時間的寶貴和逝去的迅疾。當我寫作時,它回退到1990年代,當寫作暫停時,它又恢復了一往無前的流淌。我的人生和生活呈現了前進與後退的往復幻變。
明眼的讀者看得清楚,這個系列中的敘述者“我”並不決然等同於現實的我,他有時候是,有時候不是,有時候部分是,有時候全然不是。“我”實際上是他和他們的代言者。不是要故弄玄虛,而是題材使然。內容總是先決地行使著它對形式的支配權。
我在1990年代的鄉鎮工作了六年,應該說對當時鄉村工作、生活的主流是熟悉的,毫無疑問,計畫生育是無可迴避的重要內容,抑或主要內容。它在我的文字中得到反映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然而,欲豐滿厚重地支撐起這一題材婚和才,我的經歷和經驗尚顯單薄、狹隘和不足。好在那個時候,全國雅只嚷龍幾乎所有鄉村無一例外進行著相同的工作。從巨觀上打量,結局似乎千篇一律,從小的方面審視,從每一個個體情況觀察,卻又千差萬別。不必遠搜,身邊同事和朋友就能提供許多新鮮的前所未聞的素材。因此,分享他人的故事和體驗,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我”以不同身份,從不同視角講述自己的聞見,儘可能使敘述客觀、平和、準確。現在看來,這也許是一個最佳選擇。
這次寫作始終伴隨著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壓力。它不像以往的寫作,帶給我放鬆和愉悅,相反卻帶來緊張、疲憊、困頓、窘迫、尷尬、壓抑、憂慮、愧疚等種種複雜體驗。那些原本隱沒沉寂於時間深處的事件,形象模糊死滅的人物,在形成文字的當兒全都紛紛顯影,重獲新生,報以遙遠而迫近的回應。重述歷史,需要與最初經歷時一樣的嘔心瀝血和煞費苦心。我感慨萬端,思慮難眠,為他人,為自己,為當年。那時的我不僅純粹、坦率、認真,而且無私無畏,激昂慷慨,大義凜然。
首篇《十六個村莊的白夜》刊出之後,我最先得到的不是講述的快感和收穫的喜悅,而是朋友、同事傳達的憂慮。他們為我捏了一把汗。刊出篇目持續增加,更多的人開始為我擔心。他們認為我闖入了禁區,涉足了以往少有人涉足的領域。許多當事人被激烈的聲威浩蕩的計畫生育運動裹挾而噤若寒蟬,有的不具備言說的能力和條件,保持了沉默。他們普遍表現為迴避、隱忍或麻木。他們沒錯。回憶和言說只能觸痛靈魂,帶來恥辱和二次傷害,從另一種意義上講,選擇沉默和遺忘等於選擇療傷和自救。他們需要。我心存隱·隴,但敘述和寫作的欲望始終不滅。我在思忖,所謂禁區是否真的有?它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人的心理幻覺?我相信他們的擔憂出於對我的關心和愛護,出於對一項基本國策反觀審視時的小心謹慎求喇只,出於對過往經歷的心有餘悸,而非當下現實的觸動和映照。
“我的沉重的紀念碑”系列,反映了計畫生育政策下人尤其是廣大育齡民眾在彼時彼地的生存狀態。“我”道出了真實。一個講了真話的人,不必憂心忡忡,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歷史需要真相。時代需要真話。隨著寫作的推進,我的信心和膽量與日俱增。題材經受陽光、獲得生命並日漸強大,反過來賦予作者自信和勇氣。朽店辣《十六個村莊的白夜》後來入選“2009河北散文排行榜”,《我夢見我有一千間新房》入選“2009中國散文排行榜”,《偏鋒》入選《散文選刊》“2009華文優秀散文排行榜”,《穿越十三年的刀光》入選“2010中國散文排行榜”。編輯、選家、評論家及有關方面給予這組文字以關注、肯定和榮譽。編輯培植了它,而後是讀者的接受。我發現,只有突破心理禁區,才會感到寫作的道路如此寬廣。
現在,我想說出在這個系列中沒有說出的話:在中國實行了四十多年的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是歷史和現實的抉擇。這一抉擇同樣是無奈、必須和必然的。它對我們國家和民族。對世界做出了巨大而悲壯的貢獻。不可否認,為了實現控制人口的目標,數以千萬計的家庭做出奉獻和犧牲。對那些家庭和個人而言,其奉獻和犧牲同樣是巨大和悲壯的,是慘痛和沉重的。那些損失和傷痛終生不滅,無法修復和彌補。這個遍及全國鄉村角落的巨大群體(存在於城鎮的群體在此不論),是在生育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生育欲望與國家政策激烈矛盾衝突中存在的生命悖論,表現為自身深刻的悲劇性。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段歷史,忘記這些人,忘記這些犧牲,忘記他們支付的青春、感情、倫理、道德、生命等經濟的、精神的、物質的、身體的和社會輿論的代價。在過去四十多年裡,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如此深刻地影響了幾乎每一個家庭,影響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現在和將來一個時期,仍將繼續發生著深刻影響。有關此進程,以及此進程中發生的一切,不應該只是政策制定部門沒有感情色彩的條規文本,不應該只是主管部門、統計部門、人口調查部門、衛生部門、公安部門等乾巴巴的數據列表。它們不能取代人的掙扎、付出和犧牲,不能取代人性劇烈反應的事實。沒有活生生的人的故事,多么不符合歷史事實,多么不近情理,因而又是多么不公正。說出真實,成為親歷者的應有擔當和無可逃避的責任。我相信,一切今天的存在,都能從歷史中找到原因,換句話說,歷史早已為今天的現實確立了方向,埋設了路標,鋪就了道路。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驚人的進步,某些答案早已寫就。美好,痛苦,曲折,甚至折騰,猶如一粒粒堅硬石子,無可選擇地築進了歷史不斷延伸的路基中。
2009年12月,這個系列在《美文》上走完了部分歷程。2010年上半年,我繼續了這個題材的寫作。《百花洲》2010年第5期和2011年第4期分別刊發了其中的三篇,《天涯》2011年第5期刊發了其中的一篇。現在,我決定把後續的四篇和早些時候寫就的一篇,悉數收入這個集子。它們展現的是同一內容,承續了統一風格。它們遵循共同的原則:真實存在,客觀敘述。個體經歷。我有意將對於政策的認知、評論和那些故事分開。雖然它們有著內在聯繫,卻決然不是同一層面的東西,更不是一回事,因而不能把它們等同看待。 現在,作為一本書的寫作,它已經結束了,然而,就此一領域的寫作而言,只是一個開始。我深信寫出的只是極其有限的故事,是這類故事中的滄海一粟。不會有人懷疑,它的存在多到舉不勝舉,數不勝數。而每一個故事,無不通向家庭和個人,無不隱含著人生的離合悲歡,生命的跌宕起伏。有些可以為外人道,有些則無法對外言說。三十年積累下的同一題材的故事不止是一座冰山,把它比作一座喜馬拉雅山都不為過。
名人推薦
儼然是當今鄉村政治生活及社會生活的生動記錄。磚烈、堅硬的現實感本身即令人震撼且沉思。
——陳忠實
這次寫作始終伴隨著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壓力。它不像以往的寫作,帶給我放鬆和愉悅,相反卻帶來緊張、疲憊、困頓、窘迫、尷尬、壓抑、憂慮、愧疚等種種複雜體驗。那些原本隱沒沉寂於時間深處的事件,形象模糊死滅的人物,在形成文字的當兒全都紛紛顯影,重獲新生,報以遙遠而迫近的回應。重述歷史,需要與最初經歷時一樣的嘔心瀝血和煞費苦心。我感慨萬端,思慮難眠,為他人,為自己,為當年。那時的我不僅純粹、坦率、認真,而且無私無畏,激昂慷慨,大義凜然。
首篇《十六個村莊的白夜》刊出之後,我最先得到的不是講述的快感和收穫的喜悅,而是朋友、同事傳達的憂慮。他們為我捏了一把汗。刊出篇目持續增加,更多的人開始為我擔心。他們認為我闖入了禁區,涉足了以往少有人涉足的領域。許多當事人被激烈的聲威浩蕩的計畫生育運動裹挾而噤若寒蟬,有的不具備言說的能力和條件,保持了沉默。他們普遍表現為迴避、隱忍或麻木。他們沒錯。回憶和言說只能觸痛靈魂,帶來恥辱和二次傷害,從另一種意義上講,選擇沉默和遺忘等於選擇療傷和自救。他們需要。我心存隱·隴,但敘述和寫作的欲望始終不滅。我在思忖,所謂禁區是否真的有?它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人的心理幻覺?我相信他們的擔憂出於對我的關心和愛護,出於對一項基本國策反觀審視時的小心謹慎,出於對過往經歷的心有餘悸,而非當下現實的觸動和映照。
“我的沉重的紀念碑”系列,反映了計畫生育政策下人尤其是廣大育齡民眾在彼時彼地的生存狀態。“我”道出了真實。一個講了真話的人,不必憂心忡忡,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歷史需要真相。時代需要真話。隨著寫作的推進,我的信心和膽量與日俱增。題材經受陽光、獲得生命並日漸強大,反過來賦予作者自信和勇氣。《十六個村莊的白夜》後來入選“2009河北散文排行榜”,《我夢見我有一千間新房》入選“2009中國散文排行榜”,《偏鋒》入選《散文選刊》“2009華文優秀散文排行榜”,《穿越十三年的刀光》入選“2010中國散文排行榜”。編輯、選家、評論家及有關方面給予這組文字以關注、肯定和榮譽。編輯培植了它,而後是讀者的接受。我發現,只有突破心理禁區,才會感到寫作的道路如此寬廣。
現在,我想說出在這個系列中沒有說出的話:在中國實行了四十多年的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是歷史和現實的抉擇。這一抉擇同樣是無奈、必須和必然的。它對我們國家和民族。對世界做出了巨大而悲壯的貢獻。不可否認,為了實現控制人口的目標,數以千萬計的家庭做出奉獻和犧牲。對那些家庭和個人而言,其奉獻和犧牲同樣是巨大和悲壯的,是慘痛和沉重的。那些損失和傷痛終生不滅,無法修復和彌補。這個遍及全國鄉村角落的巨大群體(存在於城鎮的群體在此不論),是在生育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生育欲望與國家政策激烈矛盾衝突中存在的生命悖論,表現為自身深刻的悲劇性。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段歷史,忘記這些人,忘記這些犧牲,忘記他們支付的青春、感情、倫理、道德、生命等經濟的、精神的、物質的、身體的和社會輿論的代價。在過去四十多年裡,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如此深刻地影響了幾乎每一個家庭,影響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現在和將來一個時期,仍將繼續發生著深刻影響。有關此進程,以及此進程中發生的一切,不應該只是政策制定部門沒有感情色彩的條規文本,不應該只是主管部門、統計部門、人口調查部門、衛生部門、公安部門等乾巴巴的數據列表。它們不能取代人的掙扎、付出和犧牲,不能取代人性劇烈反應的事實。沒有活生生的人的故事,多么不符合歷史事實,多么不近情理,因而又是多么不公正。說出真實,成為親歷者的應有擔當和無可逃避的責任。我相信,一切今天的存在,都能從歷史中找到原因,換句話說,歷史早已為今天的現實確立了方向,埋設了路標,鋪就了道路。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驚人的進步,某些答案早已寫就。美好,痛苦,曲折,甚至折騰,猶如一粒粒堅硬石子,無可選擇地築進了歷史不斷延伸的路基中。
2009年12月,這個系列在《美文》上走完了部分歷程。2010年上半年,我繼續了這個題材的寫作。《百花洲》2010年第5期和2011年第4期分別刊發了其中的三篇,《天涯》2011年第5期刊發了其中的一篇。現在,我決定把後續的四篇和早些時候寫就的一篇,悉數收入這個集子。它們展現的是同一內容,承續了統一風格。它們遵循共同的原則:真實存在,客觀敘述。個體經歷。我有意將對於政策的認知、評論和那些故事分開。雖然它們有著內在聯繫,卻決然不是同一層面的東西,更不是一回事,因而不能把它們等同看待。 現在,作為一本書的寫作,它已經結束了,然而,就此一領域的寫作而言,只是一個開始。我深信寫出的只是極其有限的故事,是這類故事中的滄海一粟。不會有人懷疑,它的存在多到舉不勝舉,數不勝數。而每一個故事,無不通向家庭和個人,無不隱含著人生的離合悲歡,生命的跌宕起伏。有些可以為外人道,有些則無法對外言說。三十年積累下的同一題材的故事不止是一座冰山,把它比作一座喜馬拉雅山都不為過。
名人推薦
儼然是當今鄉村政治生活及社會生活的生動記錄。磚烈、堅硬的現實感本身即令人震撼且沉思。
——陳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