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李伯相議請試辦鐵路疏

《代李伯相議請試辦鐵路疏》是薛福成所著作品,出自於《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代李伯相議請試辦鐵路疏
  • 作者:薛福成
  • 作品出處: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鐵路為富強要圖,亟宜試辦,籌款立法,尤宜得人,豫為考究,遵旨妥議,恭折仰祈聖鑒事。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密寄十二月初二日奉上諭:劉銘傳奏籌造鐵路一折,所請籌款試辦鐵路,先由清江至京一帶興辦,與本年李鴻章請設之電線相為表里等語,所奏係為自強起見,著李鴻章、劉坤一按照折內所陳,悉心籌商,妥議具奏,原折著抄給閱看等因。欽此。仰見聖主廑念時艱,力圖振作,周諮博訪,不厭精詳,曷勝欽服。伏思中國生民之初,九州萬國,自為風氣,雖數百里之內,有隔閡不相通者;聖人既作,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自是四千餘年以來,東西南朔,同軌同文,可謂盛事。迄於今日,泰西諸國,研精器數,創造火輪舟車,環地球九萬里,無阻不通,又於古聖所制舟車外別出新意,以奪造化之工而便民用。邇者中國仿造輪船,亦頗漸收其益。蓋人心由拙而巧,器用由朴而精,風尚由分而合,此天地自然之大勢,非智力所能強遏也。查火輪車之制,權輿於英之煤礦,道光初年,始作鐵軌以約車輪,其法漸推漸精,用以運銷煤鐵,獲利甚多,遂得擴充工商諸務,雄長歐洲。既而法、美、俄、德諸大國相繼經營,凡占奪鄰疆,墾闢荒地,無不有鐵路以導其先,迨戶口多而貿易盛,又必增鐵路以善其後。由是歐美兩洲,六通四達,為路至數十萬里,徵調則旦夕可達,訊息則呼吸相通。四五十年間,各國所以日臻富強而莫與敵者,以其有輪船以通海道,復有鐵路以便陸行也。即如日本以區區小國,在其境內營造鐵路,自謂師西洋長技,輒有藐視中國之心。俄自歐洲起造鐵路,漸近浩罕、恰克圖等處,又欲由海參崴開路以達琿春。中國與俄接壤,萬數千里,向使早得鐵路數條,則就現有兵力,盡敷調遣,如無鐵路,則雖增兵增餉,實屬防不勝防。蓋處今日各國皆有鐵路之時,而中國獨無,譬猶居中古以後而屏棄舟車,其動輒後於人也必矣。
竊嘗考鐵路之興,大利約有九端:江淮以北,陸路為多,非若南方諸省,河渠貫注,而百貨流通,故每歲所征洋稅厘金二三千萬兩,在南省約十之九,在北方僅十之一。儻鐵路漸興,使之經緯相錯,有無得以懋遷,則北民必化惰為勤,可致地無遺利,人無遺力,漸與南方相埒。此便於國計者利一也。從來兵合則強,兵分則弱。中國邊防海防,各萬餘里,若處處設備,非特無此餉力,亦且無此辦法。苟有鐵路以利師行,則雖滇黔甘隴之遠,不過十日可達,十八省防守之旅,皆可為游擊之師。將來裁兵節餉,並成勁旅,一呼可集,聲勢聯絡,一兵能抵十兵之用。此便於軍政者利二也。京師為天下根本,獨居中國之北,與腹地相隔遼遠,控制綦難,緩急莫助。鹹豐庚申之變,議者多請遷都,卒以事體重大,未便遽行。而外人一有要挾,即欲撼我都城。若鐵路既開,萬里之遙,如在戶庭,百萬之眾,剋期徵調,四方得拱衛之勢,國家有磐石之安,則有警時易於救援矣。各省官商,絡繹奔赴,遠方糧貨,轉輸迅速,皆願出於其途,藏於其市,則無事時易於富庶矣。不必再議遷都,而外人之覬覦永絕,自有萬年不拔之基。此便於京師者利三也。曩歲晉豫荐饑,山西米價騰踴,每石需銀至四十餘兩。設有鐵路可運,核以天津米價,與火車運價,每石不過七兩左右。以此例之,各省遇有水旱偏災,移粟輦金,捷於影響,可以多保民命。此便於民生者利四也。自江浙漕糧改行海運,議者常欲規復河運,以防海道之不測。鐵路若成,譬如人之一身,血脈貫通,即一旦海疆有事,百萬漕糧無虞梗阻,其餘如軍米、軍火,京餉、協餉,莫不應手立至。此便於轉運者利五也。輪車之行,較驛馬十倍之速,從此文書加捷,而頒發條教、查察事件,疾於置郵,他如偵敵信、捕盜賊,皆朝發夕至,並可稍裁正路驛站,以其費擴充鐵路。此便於郵政者利六也。煤鐵諸礦,去水遠者,以火車運送,斯成本輕而銷路暢,銷路暢而礦務益興,從此煤鐵大開,修造鐵路之費可省,而軍需利源,更取不盡而用不竭。此便於礦務者利七也。凡遠水之區,洋貨不易入,而土貨不易出。今輪船所不達之處,可以火車達之,出入之貨愈多,則輪船運貨,亦與火車相為表里。此便於招商輪船者利八也。無論官民兵商,往來行役,千里而瞬息可到,兼程而途費轉輕,無寇盜之虞,無風波之險。此便於行旅者利九也。以上各端,西洋諸國所以勃焉興起者,罔不慎操此術,而國計、軍謀兩事,尤屬富強切要之圖。見外患日迫,兼憤彼族欺陵,亟思振興全局,先播風聲,俾俄、日兩國,潛消窺伺之心,誠如聖諭係為自強起見。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