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記(唐代顧況所著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仙遊記》是唐代顧況所著散文。主要講述了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溫州人李庭帶領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於山林密集而迷了路,在甌閩之間偶遇一處村落,作者對村中景色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但是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再次拜訪老人,但群山萬壑,再也尋找不著上一次到過的村落的故事。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注釋譯文,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溫州人李庭等,大曆六年①,入山斫②樹,迷不知路,逢見漈水③。漈水者,東越方言以掛泉為漈。中有人煙雞犬之候,尋聲渡水,忽到一處,約在甌閩④之間,雲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⑤,三百餘家。四面高山,回還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禮,野鳥名鴝,飛行似鶴。人舍中唯祭得殺,無故不得殺之,殺則地震。有一老人,為眾所伏,容貌甚和,歲收數百匹布,以備寒暑。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袁晁⑦賊平未,時政何若。具以實告。因曰:願來就居得否?雲此間地窄,不足以容。為致飲食,申以主敬。既而辭行,斫樹記道。還家,及復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

注釋

大曆六年:公元771年。
:砍。
③漈水:漈水在東越的地方語言中稱 山上的泉水為漈。
④甌閩:甌是指浙江溫州。閩是指福建。
⑤連棟架險:在連著的橫木上架設橋樑
象耕鳥耘:傳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後用以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
袁晁:是指唐寶應元年(762年)十月至廣德元年(763年)四月,台州(治臨海,今屬浙江)人袁晁領導的浙東(治越州,今浙江紹興)農民起義。

注釋譯文

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溫州人李庭帶領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於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見了一處瀑布,漈水在東越的地方語言中稱山上的泉水為漈。當中有人煙雞犬的聲音,於是李庭他們循著聲音,渡過溪水,忽然到了一個村落,村落大約坐落在浙江溫州與福建的中間,天地之間有草木茂盛,有好的農田,泉水,竹林,果樹和草藥,在連著的橫木上架設橋樑(廊橋),村落約有三百餘戶人家。村落四面環繞著高山,中間一條清澈的小溪蜿蜒流過,崇山倒影如墨。這裡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人們非常懂得禮節,野鳥叫做鴝,飛起來很像鶴。人們的家中只有祭祀時才宰殺,沒有原因不能殺它,殺則地震。有一個族長模樣的老人,被眾人所信服,容貌很和藹,每年收幾百匹布,用來為寒暑做準備。突然見到李庭一行後深感驚異,問他們從何而來,袁晁之亂是否已經平定,現在國家形勢如何,當時的朝政怎么樣。李庭據實回答。因此說:願意來這裡居住嗎?然而這裡的地方狹窄,住不下。接著,老人把他們帶回家中,被留下吃飯,期間被當做主客敬重對待。然後辭行,並在一路上作上記號。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再次拜訪老人,但群山萬壑,再也尋找不著上一次到過的村落。

作者介紹

顧況(生卒年不詳),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海鹽(今浙江海寧境內)人。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有《華陽集》行世。
顧況於至德二載(757年),登進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貞元二年(786年),韓滉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時,曾召為幕府判官。貞元三年,他為李泌所薦引,得以入朝擔任著作佐郎。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於此年三、四月間貶饒州司戶參軍。他被貶的原因據說是“傲毀朝列”(李肇《唐國史補》),“不能慕順﹐為眾所排”(皇甫湜《顧況詩集序》)。在貶途經蘇州時,與韋應物有詩酬唱。約於貞元十年離饒州,晚年定居茅山。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揚州見到過他(《顧況詩集序》)。大曆六年(771年),任永嘉監鹽官,曾著有《仙遊記》,描述飛雲江上游李庭尋上山砍樹,迷不知路,逢見祭水,內有農田、泉竹、果萊、連棟架險、三百餘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