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雕花剪紙

仙桃(原沔陽)雕花剪紙歷史悠久,從沔陽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蹟磨製石鏟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紋來看,不難找到剪紙鏤空與雕刻工藝的淵源。據《沔陽縣誌》記載“明末清初,沔陽剪紙形成風格,以構圖勻稱、雕工纖細見長”。《長埫口區志》有關雕花剪紙的記述足以證明其歷史久遠且代代傳承。

簡介,

簡介

仙桃雕花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雕刻。藝人們使用的刻刀多為鬧鐘發條和手術刀通過加工而成的。蠟盤由菜油、白蠟、香灰合成物盛於小木圓盤中組成。昔日沔陽水鄉賣“花樣子”的剪紙藝人穿街走巷,到處可見。心靈手巧的大姑娘趕製嫁妝和婦女為兒孫做鞋帽,挑花繡朵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區以雕賣“花樣子”餬口的藝人代代相傳,越來越多,“剪紙之鄉”、“剪紙世家”不斷湧現,遠近知名。尤其是長埫口鎮的新口村、石剅灣村、彭場鎮的窯灣村、西流河鎮的趙河村,有200多人從事雕花剪紙、1000餘人賣“花樣子”。藝人們雕出的“花樣子”,一般用於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帘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 仙桃雕花剪紙呈現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等特點,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的特徵。其特色有:源流的歷史性荊楚特色、技藝的傳承性“江湖”特色、藝人的集中性地域特色、題材的寓意性水鄉特色、“花樣”的民俗性“婦孺”特色、實用的裝飾性藝術特色等。由於剪紙藝術深受民眾喜愛,因而能夠集樣成本,代代傳承,經久不衰。
新中國成立後,沔陽縣政府及縣文化館鼓勵剪紙藝人創新剪紙題材與工藝。1952年,由縣文化館美術幹部陳由明設計、長埫口鎮剪紙藝人楊長髮雕刻的“八仙圖”,在東歐八國巡迴展覽,產生了轟動效應,並向中國訂貨4.8萬套,為國家出口創匯。1956年,藝人們創辦了“沔陽仙桃區雕花工藝社”,加工剪紙產品在國內外批量銷售,還刻制皮影人頭剪紙向前蘇聯出口。後受“文化大革命”衝擊,雕花工藝社停辦。全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目前,已故的雕花剪紙藝人有155人,截止2006年8月,60歲以上健在的藝人有83人,其中80歲高齡的老藝人還有9人;60歲以下藝人只有24人。
仙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市剪紙學會、長埫口鎮雕花剪紙陳列館通過搶救性挖掘,蒐集到老藝人使用過的刻刀、蠟盤、花樣箱、花樣包、貨郎鼓及原生態“花樣子”3萬多件,以及根據花樣子繡出的鞋、帽、枕頭、門帘等實物。
2008年6月,“剪紙(仙桃雕花剪紙)”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仙桃市民眾藝術館、仙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仙桃市鎮辦文化服務管理中心)獲得“仙桃雕花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