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山

仙居山

仙居山,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仙居鄉發旺村境內,主峰高525米。山勢呈南北走向,山體面積4平方公里,植被面積為95%以上,主要生長松樹、栗樹。仙居山的南端為萬丈峭壁。峰頂有元角洞、觀音洞、羅漢洞、龍王洞、三仙洞等五個自然山洞。洞內怪石嶙峋,曲徑通幽,蔚為壯觀。盛傳唐時然燈道人曾在元角洞住過。有詩曰:“靈鷲山下號然燈,時赴蟠桃添壽城。神舞虹霓透漢宵,腰懸寶篆無生天。”並在此修一寺廟,名仙居寺,此山以寺得名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仙居山
  • 地理位置湖北荊門
  • 主峰高:525米
  • 山體面積:4平方公里
人文情懷,書籍記載,

人文情懷

橋頭鎮有三分韻味:山,水,田園;其中一份就在仙居山。仙居山就象一幅高山流水畫,飄逸而又風致,懸在鎮的南天門;又象山水盆景,巧奪天工,擺放在鎮的南大院,細細把玩,驚嘆不已。
仙居山,俗稱栲栳山。栲栳山此名太土裡土氣了,哪兒有點書卷氣,哪兒有點藝術味,毫無蘊含仙風道骨,實在名不副實,有傷大雅,誤人品味。 此山承四明山余脈,雖已邊緣化,北近杭州灣,但是,四明山的餘風尚在。四明山乃道家第九洞天福地,而道家最高境界則是仙,故仙居山亦多仙氣仙跡。松槓石,傳說與鐵拐李有關,棋盤陀,曾見南斗北斗手談,石屋洞,不知哪位道家羽化所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引無數慕名者前來駐足,後來者絡繹不絕。秦始皇求仙東巡,也許登上過峰頭,眺望東海中虛無縹緲的蓬島,突發奇想,命徐福浮槎入海,索求長生不老之丹。徐福東渡遺址,近在咫尺------達蓬山;渡海造船,也許徐福曾將斧頭伸向仙居山,不知砍去了多少仙樹,才得以浮桴于海外。東漢的嚴子陵,不在自家門口垂釣,(那時的仙居山尚屬餘姚境內,堪稱嚴高士的故鄉,後來居然生腳跑到慈谿來了,真是世事不可料也)卻跑去富春江,終於成不了仙。倒是五代的羅隱,曾跑來仙居山垂釣,不愧是著名詩人,賜給坐過的石頭一個極雅的名字:釣魚石。也許此石再修練千年,或可羽化成仙,如孫悟空,如賈寶玉,而吾等已不復見之矣。最聰明的要算南宋的莫子純,跑到山上讀書,,沾了仙氣,不但養成了為人稱道的名節,還撈了個一榜會元,可惜急於做官,最終屈居第二。
仙居山有東西兩峰,恰似兩個常年修道之士,於是漸漸成了氣候,似乎能呼風喚雨,俗稱:“山頭戴帽,非雨即風”。這祥雲仙霧籠照山上的茶樹,其茶則被唐代的茶聖陸羽稱為“仙茗”。有時這祥雲仙霧出岫而瀉,瀰漫湖泊田野,浸潤每家每戶,聞之則沁人肺腑,頓覺神清氣爽,神思飄飄矣。祥雲仙霧落入誰家,哪家必出名人。余秋雨近水樓台先得月,他渾身祥雲仙霧與光環,多多少少沾染了仙居山的仙氣,故他的文筆,飄逸散澹,自然而無造作,有仙家之神髓,做學問而不輟,修道如此,能不大成乎?!董銀芳稱頌余秋雨的書法:“線條含蓄而風致,結體內斂而不張揚”,頗合道家修內而不張揚於外的宗旨;仙居山不露崢嶸,一派平和溫良,含蓄而又風致,兩者豈是偶合?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
仙居山

書籍記載

《韻味橋頭》一書記載仙居山兩峰夾一溪,長年細水涓涓,不似嵇康彈琴,洋洋灑灑,卻如伯牙撫弦,風韻雅致;無王昭君出塞之聲,有潯陽江畔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悅耳。和以鳥鳴,如聞天籟;月映於潭,聆聽“二泉映月”,清風徐來,吹拂衣襟,則飄飄欲仙爾!故每重陽登山,吟自製七律以興懷:何處桃源樹轉低,忽驚東海與天齊。仙人指路枰猶在,莫子書墩詩未題。茶泡菊花香有味,潭涵雁影鳥鳴溪。休論徐福浮槎事,攜酒呼朋石洞棲。仙境就在眼前,夫復何求,何必舍近而求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