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區

仁義區

仁義區是重慶市的地名,根據駐地名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義區
  • 曾用名:第三區
  • 羅馬字母拼寫:Rényì Qū
  • 廢止年份:1993年
歷史沿革,地名含義,

歷史沿革

春秋屬巴國。唐代時屬昌元縣即今榮昌縣。明代萬曆年間建為仁義里。清代仍有仁義里建制。民國22年(1933)以場名設仁義鎮,治所設仁義場,屬第三區管轄。解放初在仁義鎮置第三區,轄仁義、協和、保全、臨江、許溪、榮隆、新峰等1鎮6鄉,仁義場是區公所駐地。1950年9月,保全鄉、協和鄉劃入七區。 1951年6月榮隆鄉、許溪鄉又劃歸八區。1953年撤仁義鎮,分置仁義、柏林、黃泥3鄉,四區又劃來中峰鄉。1955年3月榮昌縣撤銷8區置為7區,仍為第三區,七區所轄的河包、中和、德和、保全、協和5鄉劃歸三區;臨江、柏林2鄉劃給新改的七區,中峰鄉劃歸四區;10月,以區公所所在地為名,改第三區為仁義區,仁義鄉又分置仁南鄉。共領仁義、黃泥、仁南、新峰、保全、協和、德和、中和、河包9鄉。1958年榮隆區劃來柏林鄉;10月將仁義、河包、德和、新峰、保全5鄉組成仁義、河包、保新和協和4公社。1961年4月河包分建德和公社,保新公社分建為保全公社、新峰公社。1962年仁義公社分出黃泥、柏林2公社,河包公社又分建中和公社,全區共9個公社。1981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因4個公社重名,將協和公社更名為古昌公社,中和公社更名為金牛公社,柏林公社更名為永林公社,黃泥公社更名為仁北公社。大隊全部改用自然村名。1984年初,改各公社為鄉,區公所設仁義場,轄仁義、仁北、永林、河包、、德和、金牛、古昌、保全、新峰9鄉,100村,791組。1993年12月重慶市撤區並鄉建鎮,撤消仁義區。

地名含義

因駐地仁義場,故名。仁義場因此地人好仁義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