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樁是指砍頭祭谷舊俗是用於放置獵到的人頭的樁。每年農曆四、五月播種前後,還要舉行送人頭儀式,屆時,由祭司和老人將上次獵獲的人頭骨送到寨外的鬼林人頭樁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頭樁
- 外文名:無
- 詞性:名詞
- 拼音:ren tou zhuang
民俗起源,節日活動,祭祀流程,
民俗起源
思茅地區在50年代以前,西盟佤族在農作物種植季節,沿襲下來過以部落為單位,結合血族復仇獵取仇寨人頭的祭典。
節日活動
每年農曆四、五月播種前後,還要舉行送人頭儀式,屆時,由祭司和老人將上次獵獲的人頭骨送到寨外的鬼林人頭樁上。鬼林人頭樁為木樁,高1-1.2米,直徑寬0.35米,木樁頂端挖空,將舊頭骨置於其中,蓋上一塊寬0.35米的石板,人頭樁上常刻有一個五官齊全的人頭像,在頭像周圍又刻劃一些斜方格,方格間塗有石灰和牛血。新中國建立後,隨著佤族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科學的逐漸傳播,獵頭血祭的舊習俗早已被廢除,佤山的人頭樁早巳變成了歷史陳跡。
祭祀流程
砍頭祭谷舊俗,包括獵頭、接頭和祭頭等一套儀式。指揮獵頭的首領由卜卦產生,獵到人頭後,先放在木鼓房下的人頭樁上,並在人頭上撒火灰、讓火灰和人頭血一起滴落在地上,然後每家分血少許,在播種時同種籽一起撒到地里,認為可以豐於收。在血祭中,雖然認為人頭是一種最高的獻祭品,但對獵獲的人頭懷有敬畏感,故反過來又將人頭作為祭祀的對象。祭頭儀式分集體和家庭兩種:集體祭祀以部落為單位;在獵到頭後,先在建寨最早的老寨供祭,然後再分寨輪流祭祀。最後仍送回老寨。家庭祭祀儀式一般在太陽偏西時舉行,先由接頭人從祭司家中的祭台上取下人頭,交給兩個未婚婦女抬到木鼓房
路上,獵頭者在前,家人隨後,鳴槍擊鼓,到木鼓房後,將人頭放在祭台上,並向人頭撒米,祈求賜福。然後抬著人頭繞木鼓房轉九圈,邊轉邊跳,再沿原路將人頭抬回祭司家,轉交另一家祭祀。各家祭祀完畢,再抬回木鼓房,由祭司將其置放在專供人頭的竹架上,長2米,上部編成圓形籮樣,直徑0.3米。集體祭祀要殺豬宰牛祭獻,家庭祭祀也要以豬、雞作為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