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創作背景,拍攝過程,主創團隊,音樂原聲,發行信息,作品評價,獲獎記錄,
劇情簡介
《人生第二次》通過“圓”與“缺”、“納”與“拒”、“是”與 “非”、“破”與“立”主題下的八幅人生圖景,用多維度多視角觀察普通人在面臨決定性瞬間時的選擇與命運。《圓》記錄被拐的衛卓18年後與血親重逢,《缺》里有群被愛遺忘的孩子和用26年收養120多個兒女的“老爸”柏劍;《納》是因車禍高位截癱的何華傑與自己和解的過程,《拒》是幾位女性不甘被容貌左右的修整人生;《是》為每位申訴人打開檢察案卷,《非》關注刑滿釋放人員重新融入社會的救贖;《破》和《立》都是女性視角,前者衝破婚姻的圍城,後者是流水線女工的進階日記。
分集劇情
第1集 圓
衛卓被拐走的時候,剛滿4歲3個月。18年後,警方在廣東汕頭找到了已改名叫鐘家金的他。親生父母尋子18年終於成功,久別重逢的團圓里是否有“親情夾生”。是衛卓還是鐘家金,他又會如何選擇。《人生第二次》第一集《圓》看失散後的久別重逢。
第2集 缺
在遼寧的“夢想之家”有一群困境兒童,“夢想之家”創始人柏劍公益助養著這群孩子們,帶領他們練習長跑,希望通過體育改變他們的境遇。《人生第二次》第二集《缺》看孩子們勇敢對命運說“不”。
第3集 納
浙江小伙兒何華傑不幸遭遇車禍,高位截癱導致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因為被電影裡的一句台詞“有些鳥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所觸動,他決定重考駕照,帶著一直照顧自己的媽媽自駕318川藏線。《人生第二次》第三集《納》看他如何在暴風雨的洗禮下,真正接納自己,變得強大。
第4集 拒
現代整形手術,最初主要是為了修補戰後受傷士兵的面容。然而今天,人們通過這種方式“改變”甚至“丟棄”不滿意的那部分身體。曾因注射過量肉毒素進了ICU的孫夢鴿、“砸鍋賣鐵”也要治好面部不對稱的馮婷。《人生第二次》第四集《拒》,看看他們為何義無反顧追逐“外在美”,又真的能否靠改變容貌重構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第5集 是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檢察廳,也叫控告申訴檢察廳,是最高檢面向社會的視窗。作為檢察系統的最後一道關口,最高檢檢察官們作出的決定,可能會影響申訴人未來的命運。《人生第二次》第五集《是》展現了在這裡蹲守拍攝一年半的故事:申訴人前來申訴的案件究竟有無錯誤;檢察官們又如何在天理、國法、人情以及現實種種複雜狀況中,把握公平和正義。
繼續看6-8集
選集
關閉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20年伊始,紀錄片《人生第一次》開播,總製片人張昊與團隊構想,既然文學家能寫“三部曲”,那他們不妨也按三部來開發“人生”這個IP。他們找一個切入點,從不同的面去切人生這個母題。但是,與“第一次”和“最後一次”比起來,“第二次”缺少絕對性,破題不易。
那時,秦博正帶領團隊在武漢製作一檔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紀錄片,每天都有觸動人心的故事發生。於是,他心裡一直在想:命運能不能重啟,人生能不能重來,中國人如何與內心的愛和怕共處。因此在母題選擇上,主創團隊將所有常規意義上的“第二次”剔除,經過不斷打磨與解構,最終將“命運重啟”作為主題。最終秦博還是理出了一條清晰的線索:聚焦社會現實題材的表達,可能是在對準一種情感上的、中國人對抗命運和學會和解的方式。
拍攝過程
《人生第二次》的拍攝正逢疫情期間,主創團隊在遼寧、北京、上海、湖北等地蹲守了兩年,跟拍了一年半,總共積累了一萬多個小時的影像跟拍記錄,最終濃縮成8個60分鐘的片子。這8個片子,各自帶有分集導演的鮮明個性。有的是主人公的方言講述,有的是冷靜克制的第三方視角。
每集平均開機時間為100——110天。其中,第1集《圓》近130天,第2集《缺》則高達150天。拍攝第6集《非》時,分集導演孫功旭最常遇到的狀況是被拒絕。在尋找拍攝對象的半年多時間裡,他穿梭於4所監獄之間,面聊了300多名服刑人員,“我不接受拍攝”成為回復的常態。最終,已服刑11年的毛徽(化名)答應了拍攝。
主創團隊
出品人 | 錢蔚 駱紅秉 沈軍 宋炯明 李旎 | 總策劃 | 王冰松 魏驅虎 陳雨人 王磊卿 盧梵溪 張聖晏 |
總編審 | 李鳴 陳琪 楊亮 鄧博仁 | 總監製 | 唐曉艷 王立俊 李逸 朱賢亮 張力 |
總製片人 | 張昊 周全 徐蓓 | 總統籌 | 黎曉煒 朱曉茜 王俊 |
製片人 | 陶皆辰 滕蔚瓊 劉璐 | 總導演、總撰稿 | 秦博 |
分集導演 | 張濤 謝抒豪 黃莎莎 孫功旭 詹佳駿 王樹歡 張怡 於穎 楊蘇燁 | 攝影指導 | 柯丁丁 |
錄音統籌 | 韓璐 | 後期總監 | 張鑫 |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集片尾字幕,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發行信息
首播時間 | 播出時間 | 播出平台 |
---|---|---|
2022年5月19日 | 每周四19:00 | 央視網、嗶哩嗶哩 |
2022年5月24日 | 每周二22:00 | 東方衛視 |
作品評價
《人生第二次》用多維視角觀察普通人在穿越決定性瞬間時的選擇,描繪了一部“中國人的人生圖鑑”。大處見章法、小處見雕琢,在該片每集60分鐘的鏡像里,是厚重而飽滿的景觀:近景的個人,遠景的人生,全景的人間。(《文藝報》評)
《人生第二次》選定了八個兩兩對立的主題。八個主題看似矛盾對立,實則辯證統一。每一集故事中都有著“中國人對於命運的抗爭與和解”,《圓》中有“缺”,《缺》中有“圓”,《納》中含“拒”,《拒》中含“納”,《是》中帶“非”,《非》中帶“是”、《破》中存“立”,《立》中存“破”,紀錄片用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生話題進行了一場影像思辨。“抗爭與和解”是《人生第二次》的主題,貫穿整季紀錄片。《圓》中的衛卓在被拐十幾年後與親生父母再次相見,被迫中斷的血脈親情得以重續,這個“團圓”的結局看似圓滿,卻也帶來衛卓情感上對親生父母與養父母的艱難拉扯。當他情緒奔潰地問出“我這樣做是不是真的傷害到他(養父)了”的時候,他內心的掙扎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彌合。對衛卓而言,平衡好兩個家庭的關係是他必須面對的現實,更是他的第二次人生。同樣要接受現實,開啟全新人生的還有《納》中的主人公何華傑與《是》中的劉占江。高位截癱的何華傑曾經迷茫、痛苦過,但面對生活,他有著笑對人生的勇氣,他積極參加康復訓練、開直播和網友們樂觀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坐著輪椅踏上了川藏之行。面對殺害弟弟的兇手二審被判有期徒刑15年的判決,劉占江認為量刑過輕,於是提起申訴,要為弟弟討個公道。但在公開聽證會上,檢察官和聽證員逐條分析,依據法律,尊重事實,認定二審法官改判的自由裁量權是合法的。儘管這一結果在劉占江眼中很難接受,但就如同檢察官對他說的,希望他堅強起來,帶著家人走出泥潭,因為“生活還要向前走”。遭遇命運不公,要抗爭到底,面對人生無常,要學會與之和解。《缺》中備受原生家庭煩擾的少年們,在長跑之家的生活讓他們邁入了另一條人生之路;《拒》中對於容貌不滿意的人們,坦然接受著醫美對自身的改造。鏡頭中一個個主人公與命運抗爭與和解的故事,讓觀眾們真切感受到他們努力生活的決心和面對困難的勇氣。(廣電時評)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方 | 獎項 | 獲獎方 | 獲獎結果 |
---|---|---|---|---|
2022年9月 |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 2022年第二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 | 《人生第二次》 | 獲獎 |
2022年12月 | 第27屆亞洲電視大獎 | 最佳社會觀察節目 | 《人生第二次》 | 獲獎 |
非虛構類最佳導演 | 秦博 | |||
2023年8月 | 第1屆金熊貓獎 | 紀錄片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 《人生第二次》 | 提名 |
2023年12月 | 第20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 優秀系列紀錄片 | 《人生第二次》 | 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