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甲魚技術

人工養殖甲魚技術是人工養鱉的一種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養殖甲魚技術
  • 所屬行業:養殖行業
甲魚學名鱉,又叫團魚,廣泛分布於江河、湖沼、池塘、水庫中,是淡水魚類的珍品。鱉甲可治痔瘡、陰毒等;鱉甲膠可治陰虛潮熱、久瘧不愈、痔核腫痛等症;鱉肉不僅為酒席佳肴,還可治關節炎、腳氣病等症,並有滋陰涼血的功能。人工養鱉飼料簡單易取,可餵給田螺,魚類下腳料、小雜魚、動物內臟以及瓜皮,菜葉等。
甲魚人工養殖技術如下。
一、建造甲魚池
甲魚是生活在水中的卵生爬行動物。它常棲息於水底,有喜陰怕驚、喜靜怕風、喜潔怕髒等特性。故魚池應選擇在背風向陽、水源充足和排灌方便,遠離人畜車道的地方營造。魚池面積以0.5~1.5畝,水深1~1.5米為宜。池內四周用石塊,水泥砌成60度斜坡,便於甲魚爬行。池內底部和岸邊鋪一層0.3米的細沙;並在池內遮陰處堆築一個超出水面0.5米左右的沙床,以供甲魚活動和產卵。池內四周築防逃堰,池的進出水口套用鐵絲網封住,以防甲魚外逃。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分別建池,把親鱉,幼鱉和成鱉分開在三種池中養殖。成鱉池還應根據鱉齡不同和個體大小分開飼養,減少大小鱉的互相殘殺。因為甲魚長到十五個月後如不賣掉它,公母鱉就會互相殘害。鱉是無情的動物,公咬母很殘忍。親鱉池岸上應設一個或幾個產卵場,產卵場的土質要求疏鬆,但要保證挖洞而不塌陷,便於親鱉鑽洞產卵,池底還要有疏鬆的上層,便於鱉在軟泥中棲息和過冬。出殼後的小鱉越冬後就發育成幼鱉。幼鱉池要大些,池底鋪10厘米厚的細沙,在池於的周圍,要設一個場地,讓幼鱉休息。生長期超過三年的鱉稱為成鱉,可以上市出售。
二、選擇種甲魚
鱉種可選用板平而體大肥厚、背甲呈褐色或橄欖綠,黑暗綠色,腹甲呈乳白色或淺紅色的野生鱉。具有這些特徵的鱉比較好養,繁殖力強。自己繁殖鱉苗應選擇體重2千克左右的體質健壯、肥大,無傷無病的個體作鱉種。親鱉不可經常換,要堅持飼養數年,一般來說當鱉性成熟時,雌鱉的尾巴短而不突於甲殼外,後肢間距離稍寬些,腹部比較厚;雄鱉的尾巴長,突出甲殼外、後肢間的距離較窄,腹部也較薄。雌雄個體要相仿,雄鱉可略大些,平均每平方米投放甲魚2隻。雌雄鱉的比例為3∶1。挑選親魚的時間最好安排在過冬前或開春時。親鱉產卵時間較長,從3月到10月都可產卵,最盛期在芒種至大暑間。在雌鱉產卵前,要多放些含蛋白質多的餌料,同時要保持水質的清潔及環境安靜。母鱉每年有生蛋期,春天后開始,20~30天生一次,每年可生八次左右。最初一次生七、八粒蛋,正常時是15~20多粒。鱉蛋要經過 40~60天才能出小鱉,與氣候、室溫有很大關係。
三、飼料管理
關於鱉的飼料,從出殼到發育成成鱉的各個生長階段食性基本不變。甲魚以食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喜食魚、蝦、河蚌、螺獅、蠶蛹、蚯蚓,昆蟲,動物內臟和各種豆類等。切忌鹹食。養鱉以餵低級海魚和特有飼料為主,但是,餵海中低級小魚最好要預先進行加工處理。飼料每天投放一次,最好做到定時,定量、定位。每天投餌料量占魚體重的1~3%,也可參考甲魚食後所剩餌料決定下次投餌量。冬季水溫降到15℃時,甲魚開始停食;降到10℃以下時,便鑽入池底泥沙中,處於冬眠狀態。此時池水應保持清新,嫩綠。
四、甲魚的人工孵化甲魚一般在池邊沙灘或沙床上產卵,雌鱉產卵後八小時到一天內,即可把蛋收集進行人工孵化。孵化箱可用木板釘成深10~20厘米;長、寬視卵的多少而定,內鋪5厘米厚的乾淨細沙。然後將卵有白點的一端朝上按相隔1厘米的距離排放在沙上,可排列整齊,防止積壓,覆蓋 5~8厘米厚的細沙。經常,灑水,並保持恆溫30℃左右,經50~60天即可孵化出小甲魚。剛孵出殼的仔鱉,適應能力較差,對外界環境的要求比較嚴格,因此,應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仔鱉健康生長。8月份出殼的放室內飼養,9月份以後出殼的仔鱉,室外早晚溫度較低,也應放在室內飼養。孵化出的幼甲魚要放在淺水盤中單獨飼養,餵給精細的動物性飼料,不要與母甲魚混養,以免被其傷害。也可以在一般方形或長方形鱉池的中央或一角設“產房”即墊出一處無水而有沙的地方,沙要30厘米厚且濕潤,讓母鱉夜間能自動來此生蛋,為了保險,人可以在白天挖開沙子,將所有的鱉蛋取出移到另一安全池中埋好。
小鱉放入一般池中,公母不分,要餵十五個月才大小適合食用;小甲魚在孵出三個月內,發病較多,死亡率較高。主要有“腫脖子病”、“水霉病”等,可用抗菌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另外,要預防螞蟻、田鼠和蛇等危害甲魚卵。
五、鱉與魚混養
為了充分利用水面,鱉池中可放養適量的魚。鱉的膽子小,一般不捕食活魚,只捕食已死亡的魚、蝦等,而鱉的排泄物又可培育浮游生物,為魚類提供優質餌料。
(本文已被瀏覽 1413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