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產值

人均產值

人均產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稱作“人均GDP⠝,常作為 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衡量䠀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均產值
  • 別稱:人均GDP
  • 類別:經濟指標
  • 全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方法,意義作用,其他信息編輯,全國情況,北京居前列,

計算方法

為了更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 購買力平價 結合。計算方法是: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總產出 (即 GDP 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 / 總 人口 註: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即“ 人均GNP ”,在統計口徑上與 人均GDP 略有不同,在大多數場合可以相互替䠣。

意義作用

首先,除資源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較而論,人均GDP雖不能正確反映中日兩國綜合國力,但確實表明日本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要高於中國,尤其是日本城鄉發展的相對均衡以及農村農業基本上“水旱無憂”的抗災能力與抗災水平,更是讓中國望塵莫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農業的滯後發展恰恰拖了我國人均GDP的後腿,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最終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以閻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盧森堡等經濟體為例,儘管它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能與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但是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指標而言,盧森堡等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及其城鄉均衡發展程度卻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其次,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一般也比較注重提高本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人均GDP觀念及其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
再次,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繫。據亨廷頓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發展理論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認定為工業化起飛階段,4000-600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工業化起飛後,相對於傳統社會,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達到4000-6000美元時,一些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往往進入高危階段。但人均GDP一旦達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後,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進入一種新的社會穩定狀態。閻文提到人均GDP在3萬美元以上的法國和義大利似乎並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個國家更穩定,顯然混淆了國家基本政治穩定與領導更換政府更迭之間的巨大差別。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見,應該承認,包括西歐國家在內的這種民主政治條件下的某些不穩定表現,與轉型社會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不穩定,存在本質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在國內外知名的發展理論研究者中,即使最推崇人均GDP指標的人,也只是把人均GDP作為某種發展水平、狀況的重要參照指標之一,並沒有誰把人均GDP簡單等同於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人均GDP雖然具有虛擬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虛擬經濟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全盤否定虛擬經濟,更不能由此把虛擬經濟作為否定人均GDP的依據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中國學界內外在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後,主流意識都強調人均GDP的重要性,是一種必要的戒驕戒躁、理性清醒和自覺,與日本強調人均GDP以自我安慰、自我肯定顯然具有不同的思想內涵。

其他信息編輯

全國情況

2012年8月15日,統計局發布了《新世紀實現新跨越 新征程譜寫新篇章》的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5083元,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數據顯示,在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的同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快速增加。201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5083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2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10.1%。
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預期目標
此外,報告指出,2003-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0.7%,其中有六年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在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最嚴重的2009年依然實現了9.2%的增速。這一時期的年均增速不僅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於改革開放以來9.9%的年均增速。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新台階。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2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2年增長1.5倍。

北京居前列

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2011年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903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736元,實際增長7.6%。前三季度,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948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454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6%。
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秀琴分析指出,農村居民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後同比增速均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上出現了微弱的縮小趨勢。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北京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處於全國的第一方陣。[3]
北京市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4%,總量達到13777.9億元,人均超過1萬美元。
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2011年數據顯示,全市經濟“十二五”開局良好,2011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實結果為16251.9億元,同比增長8.1%。
北京市統計局透露,1-3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7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秀琴曾指出,按常住人口計算,2011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643美元,依照2010年世界銀行劃分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貧富程度標準來看,12643美元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中上等收入檔的上限,說明北京社會生產力發展綜合水平已經接近富裕國家。從國際一般經驗看,人均GDP達到這個水平後,經濟發展增速將呈現放緩趨勢,經濟結構也將出現調整,今後北京也將更加注重第三產業的發展,包括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