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津冀一體化教育學會發展共同體簽約儀式
- 時間 :2015年5月15日
2015年5月15日,津台兩地“現代學校文化建設與創新”論壇暨京津冀一體化教育學會發展共同體簽約儀式在天津濱海新區大港五中舉辦。
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孫惠玲表示,津台教育同仁現場進行學術交流,共同分享辦學管理中的寶貴經驗,深入剖析當前學校管理和實施中的政策問題,拓展學校文化建設與創新的思路,取得了豐碩成果。論壇為兩岸基礎教育學校之間、教師之間架起一座互相了解、增進友誼的橋樑,為津台基礎教育搭建了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平台。
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是在我國全面進入新常態、加速經濟轉型升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在全球發展的新一輪進程中,這一戰略的起點很高,同時也為我國重塑城鄉關係、城際關係、區域關係以及建立“命運共同體”起到探索和引領作用。
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首先必須重點克服“三大斷崖”和“一個共害”的弊端,以去除區域發展中的根本致命傷。所謂三大斷崖,第一個是“經濟斷崖”。北京、天津是高地,一到河北一下子就落下去了,就像個“斷崖”。目前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產出是1.73萬元,天津是1.2萬元,而河北只有1500元,京津是河北省的7.9倍,相差太遠。第二個“斷崖”是“社會斷崖”。生活在北京和天津的居民生活水平高,到河北就降得很多,河北還有很多貧困的地方,那裡的生活水平與京津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第三個“斷崖”是“人才斷崖”。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發明專利、創新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北京、天津,但整個河北省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十分缺乏。雖然在經濟、社會、人才方面京津冀顯現出十分突出的三大“斷崖”,但是在區域環境質量與生態服務水平上卻表現出高度的同質性,即通常所稱的“一個共害”。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前10個城市,京津冀通常都有一半以上列於其中,這種環境質量尤其是大區污染的同質性,是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中又一個突出的特點。
學術上對區域經濟體的定義之一是:從最高產出的核心區一直到該經濟體的邊緣區,總體的差異不應高出兩倍。現在京津與河北相差已不是兩倍,而是相差6~7倍,差距的彌合以及區域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將是非常艱巨的戰略任務。
據統計,京津冀PM2.5主要污染物造成的霧霾天氣,已成為大氣污染的元兇,也是城市病的主要表現之一。其來源除燃煤排放、汽車尾氣、工地揚塵外,區域輸送和大氣化學多次反應都是重要原因。2013年1月京津冀地區的霧霾重度污染,其量級和影響足以構成世界級的環境事件。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北京空氣達標只有四天,天津只有五天,石家莊只有一天。如此嚴重的環境事件似屬偶然,卻是多年來生態赤字、環境欠賬的長期累積結果。
目前,我國的煤炭消費已占全球總量的48.3%。美國全年消費煤炭總量約為11億噸,而造成我國京津冀地區嚴重霧霾的污染地區,面積只相當於美國的1/9,但其煤炭消耗量每年高達10億噸,接近於美國全國的煤炭消耗總量。我們的生產方式脫胎於傳統工業化的路子,以往很多是靠拼能源、拼資源、拼消耗、拼環境容量得來的GDP,由此導致了很多嚴重的環境問題。為此京津冀地區必須進行有遠見的、大力度的頂層設計,分別從創新驅動、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和生態合作等多方面入手,達到幾年內顯見成效的階段目標。
首先,創新應從單向流動到雙向流動的城市化演進。必須重新認識京津冀地區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功能定位,認真調整非首都功能的產業與服務,必須考慮將有關機構、大型企業、商品市場、名校名醫院等,合理“稀釋”到較遠地區,既要認真嘗試從低端向高端的城市化集聚過程、也要認真嘗試從高端向低端流動的“逆城市化”分散過程。世界上一項計算指出:從高端城市中每遷出一個人到周邊,需要1.9人為其服務配套,加上家屬,將能創造出具有穩定就業、生態良好、生活質量改善的現代化中小城鎮。這就使得傳統城市化過程中只是由低端向高端的單向集聚,變成既有從低端向高端,也有從高端向低端的雙向流動。
認真改變業態,構建國家級的綠色發展基地。以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產業、綠色制度為出發點,將區域中的能源結構、產業布局、減排治污、生態養護,統一納入區域發展的整體思考中,形成有世界影響的綠色發展示範區。
全力構建區域生態屏障。河北環衛京津,生態區位重要,作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對於維護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壩上防護林復壯更新、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山水林田湖統籌協調,大力推進植樹造林、村屯綠化、森林城市創建以及環京津林帶工程建設,打造點面結合的優質生態區。
建立一個好的分利機制。參照歐盟共同體的做法,把區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有機地捆綁在一起,從一開始就要杜絕“公地悲劇”和“鄰避效應”的負面作用,創建出體制機制完善的“飛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