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區CD20+B細胞對肝細胞癌的抑制效應及機制研究

《交界區CD20+B細胞對肝細胞癌的抑制效應及機制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施傑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界區CD20+B細胞對肝細胞癌的抑制效應及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施傑毅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腫瘤是一種炎症、免疫和微環境疾病,腫瘤局部抗癌免疫與促癌免疫間的平衡影響著患者的預後。申請人前期研究發現,肝癌組織中的CD20+B細胞主要分布在癌-正常組織交界區,具有IgD-IgG+CD27-CD38-的表型,是一種非典型的記憶性B細胞,其密度與肝癌患者的預後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研究提示,除已知的體液免疫功能外,B細胞還可直接抑制肝癌細胞的生長和侵襲。本研究從微環境的角度,以交界區B細胞為代表,明確B細胞在交界區富集的機制,研究腫瘤微環境因素對肝癌惡性潛能的直接影響及其信號機制,探討B細胞與微環境免疫炎症細胞的相互作用。通過趨化因子的篩選鑑定、體外細胞共培養、體內共移植和相關機制研究,擬闡明:1、交界區B細胞密度的調節機制;2、交界區B細胞直接作用於癌細胞和通過調節免疫炎症網路來抑制肝癌的效應和機制,從而為攻破微環境免疫抑制網路,降低/逆轉肝癌侵襲轉移潛能,最終減少肝癌的復發轉

結題摘要

近些年來,臨床研究發現,在皮膚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惡性腫瘤患者中,腫瘤的局部存在著B細胞的,並且這一過程有利於抑制腫瘤的進展,改善患者的臨床轉歸。這一現象的發現無疑為B細胞相關的抗腫瘤免疫研究拉開了序幕。肝細胞癌(肝癌)是世界範圍內第二位癌症死亡原因,每年有75萬的新發病例。即使最有效的根治性切除和肝移植,仍存在高達50%-70% 的術後5年復發率。肝癌是在異常的免疫/炎症、纖維化、肝硬化微環境下誘發的惡性腫瘤,是個最典型的“炎症、免疫和微環境”腫瘤。B細胞作為免疫應答的核心參與者,其在肝癌組織中的浸潤早在上個世紀就被發現[19],但是它在肝癌中的分布特點、功能狀態以及臨床相關性和對預後的影響仍然缺乏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本研究發現在肝癌組織局部,腫瘤侵襲交界區域存在大量CD20+B細胞數量,它們的數量與腫瘤大小、血管侵犯等呈負相關,並且能預示患者的轉歸。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肝癌交界區的B細胞具有IgD-IgG+CD27-CD38-的表型,並且能產生腫瘤殺傷分子granzyme B和TRAIL,分泌IFN-γ 和IL-12p40。體內外實驗也證實交界區的B細胞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和遷移功能,這種抗腫瘤效應還能通過免疫過繼作用於裸鼠的肝癌模型。不僅如此,CD20+B細胞還能明顯增強CD8+T細胞對肝癌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見,對腫瘤微環境中B細胞的深入研究會是抗腫瘤研究的新方向。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