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九
- 英文名:The beginning of winter frost
- 別稱:冬九九
- 節日時間:每年陽曆12月下旬初,農曆“冬至”開始
- 節日類型:民間節氣
- 流行地區:中原
- 節日起源:南北朝
- 拼音:shǔjiǔ
- 地區:中國
基本信息,各個版本,是否過時,歷史記載,數九歌,北京版,山西大同版,四川版,河南版,湖北版,湖南版,黃河流域版,七里河版,安寧版,原因,習俗,九九歌,
基本信息
從冬至逢壬日起,中國即進入了數九寒天。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節氣。它從冬至逢壬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九”,俗稱“交九”,以後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那時就春暖花開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中國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長。當時中國人民為挨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而當時圍著家眷數九亦被視為逍遙境界。
數九歌
數九歌
各個版本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於各地氣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如九九歌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緣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頭,脫襖換個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楊花開,以後九不來。”
是否過時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表示,近些年來雖說氣候有些異常,但只要節氣到了,冰河依舊開,岸柳依舊青,大雁依舊歸,“九九消寒歌”依舊唱,並無過時之感。
天文專家進一步介紹說,與“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九九消寒圖”,也稱“九九圖”。“九九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九格消寒圖、魚形消寒圖、泉紋消寒圖、孩兒消寒圖等多種。它們既是計算時間的日曆,又是精美的裝飾品。因此,在冬至節時,中國民間還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
歷史記載
勞動人民經歷了千百年與風雪嚴寒的搏鬥,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創造出許多記敘數九期間寒暖變化規律的“九九歌”。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謠:
未從數九先數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手都因怕冷而縮在面袍里);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寒風颳在籬笆頭上,像吹觱篥一般,觱篥:bìlì 亦作觱栗,漢朝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睡在被窩裡像睡在野地里一樣);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窮人衣薄,起舞取暖);
六九五十四,蒼蠅垛屋茨(透露出一點暖意了);
七九六十三,布袖兩肩攤(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
八九七十二,貓狗躺涼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腳眠,蚊蟲跳蚤出。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寒風颳在籬笆頭上,像吹觱篥一般,觱篥:bìlì 亦作觱栗,漢朝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睡在被窩裡像睡在野地里一樣);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窮人衣薄,起舞取暖);
六九五十四,蒼蠅垛屋茨(透露出一點暖意了);
七九六十三,布袖兩肩攤(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
八九七十二,貓狗躺涼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腳眠,蚊蟲跳蚤出。
在古代社會裡,窮人過冬尤其受罪。
數九歌
北京版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九九歌”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有一首較通俗的中國民謠是這樣的(北京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解釋:
中國民間俗諺有“頭九暖,九九寒”,人們發現如果起頭九天暖和,則跟著來的整個冬天都會特別冷。故說“第一莫貪頭九暖,連綿雨雪到冬殘”。《燕京歲時記》中說:“冬至三九則冰堅。”意思是,從三九起就進入數九寒天中最冷的階段了。《京房易占》說:“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冬至後第三戌,為臘月最冷者。”後來,一般人們都認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實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時間。只不過剛進三九的頭幾天,寒暖變化大,一下暴冷,身體不太適應,顯得格外寒冷,而到四九,雖然溫度比三九低,但溫差變化小,便感覺不如二九進入三九時這么冷了。
自冬至起,三四九剛好在二十四節氣的大寒附近。
山西大同版
一九二九不算九、
三九四九押門叫狗。
五九六九開門大走,
七九八九河開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解釋:
一提起數九,說明天氣已經很冷了,但在山西大同地區來說一九二九,在人們心目還不怎么冷,所以不把怎一九二九來計算冷的天氣,最冷的天氣一般在三九四九這兩九中,冷的餵狗的時候,只是押開門縫,把狗叫過來喂,而不是把狗糧送到指定地點(另注:蘇北魯南地區叫"隔門喚狗",意思是太冷了,床都不想下,小孩子在屋內床邊就可以拉屎了,然後喚狗進來舔了之意)。等到五九六九基本天氣變暖和了,可以出門串門了。基本到七九八九天氣回暖,冰已融化。到九九以後,春種開始了。
四川版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河南版
一九二九,不能伸手;
三九四九,冰冰上走;
五九六九,抬頭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
九九楊落地,十九杏花開;
九盡花不開,果子擺滿街。
湖北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抬頭看柳;
九九楊落地;
十九杏花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抬頭看柳;
九九楊落地;
十九杏花開;
湖南版
一九二九,懷胸抱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
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蠟燭;
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九五十四,風吹如炸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娃兒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
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蠟燭;
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九五十四,風吹如炸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娃兒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黃河流域版
敦煌文獻伯4017《詠九九詩》:
“一九,萬葉枯萎,鴻雁南飛;
二九,單衣覺寒,群鳥夜投高宿,鯉魚游入深潭;
三九,朔風凜冽,荒原地凍,水面結冰猶如冰橋;
四九,參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
五九,白日漸長,太陽未時之後可照進堂屋;
六九,春風拂面,百草萌動,單衣即可出門;
七九,黃河冰水各半,鯉魚游向灘頭,喜鵲築巢,鴻雁歸來;
八九,草木生長,陽氣遍地,正是種穀深耕之時;
九九,耬車播種,玉苗叢生,正是農家歡樂之時。”這應當是黃河流域的數九歌。
二九,單衣覺寒,群鳥夜投高宿,鯉魚游入深潭;
三九,朔風凜冽,荒原地凍,水面結冰猶如冰橋;
四九,參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
五九,白日漸長,太陽未時之後可照進堂屋;
六九,春風拂面,百草萌動,單衣即可出門;
七九,黃河冰水各半,鯉魚游向灘頭,喜鵲築巢,鴻雁歸來;
八九,草木生長,陽氣遍地,正是種穀深耕之時;
九九,耬車播種,玉苗叢生,正是農家歡樂之時。”這應當是黃河流域的數九歌。
七里河版
流行於黃河蘭州段七里河地區的數九歌:
“頭九二九,凍破碴口。
三九四九,關門閉守。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精溝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九九盡,莊稼人收拾打牛棍。
九九加一九,耬鏵遍地走。”
三九四九,關門閉守。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精溝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九九盡,莊稼人收拾打牛棍。
九九加一九,耬鏵遍地走。”
安寧版
而流行於蘭州安寧地區的,則是這樣的:
“頭九二九,關門死守。
三九四九,凍破碴口。
瞎五九,凍死狗。
六九七九,精溝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九四九,凍破碴口。
瞎五九,凍死狗。
六九七九,精溝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原因
為什麼要數“九”呢?為什麼不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徵暖來寒去。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習俗
“數九”的習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這些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規律。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二九過完時,天氣並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時,差不多是“大寒”節氣了,所以說“三九四九,凍死貓狗”。五九以後,大地漸漸回春,天氣由冷漸暖,故“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八九,單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驚蟄”節氣,所以“九九聞雷,響聲持久”。明代出現了 “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此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圖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內容從遠古時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鑾”,稱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歷史“大事記”。
繼“畫九”後,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濃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繁體),先雙鉤成幅,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著黑色,每字九筆,每筆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筆後,還要用細毛筆著白色在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所以,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裡較詳細的氣象資料。
九九歌
每個九天中天氣的冷暖變化不同,人們憑著長期的經驗進行了形象記錄和概括,編成謠諺,流傳於中國民間口頭,稱作“九九歌”。因為中國地跨北溫帶和亞熱帶,各地氣候冷暖變化不一樣,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內容也不一樣。
如北方的“九九歌”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里吃。”
(棗強縣)“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頭,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八九不犁地,不過三五日,九盡楊花開。”
(新河縣)“春打六九頭,賣了皮襖買個牛。”
(晉縣)“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
(《荊楚歲時記》)湖南的“九九歌”說:“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絛;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地在壩下的蔚縣則說:“一九二九,啞門(形容只打開門縫)叫狗(召喚家裡的狗);三九四九,凍破碌碡;五九六九,開門大走;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準來;九九河重凍,米麵撐破翁。”……
這些“九九歌”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徵兆的經驗總結,具有相當大的科學性,至今仍對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的安排起著指導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廣泛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中。
從道理上講,冬至日是“陰極之日”,晝至短,夜至長,應該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刻,實際上儘是寒冷的開始。諺語說:“冷在三九”,有的地方的“九九歌”中存“三九四九,凍死貓狗”。三九、四九常在農曆臘月初,所以又有“進了臘月門,凍死一家人”、“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說法。為什麼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卻在“陽生”之後的“三九”天呢?這是因為地球吸收太陽的熱量並貯存起來,晝存夜放,若某一時期某地區吸收的熱量小於其放出的熱量,其日均氣溫就會逐漸下降;反之,若吸收的熱量更大,則氣溫回升。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某一地區的日照時間隨之增減,從而造成該地區日平均溫度隨時間的變化。秋分之後,對北半球而言,白天的時常逐漸小於夜晚時長,熱量入不敷出,平均氣溫相對於夏日開始有逐漸下降。此後,繼續晝消夜長,並且在冬至這天,達到極值,白晝時間最短,即“冬至至短”,此時放熱量相與吸熱量的差值達到最大值,所以說冬至前後,是北半球晝夜時長相差最多的一段時間,也是北半球熱量損失最快的時候。但冬至時的氣溫卻不是最低的,那是因為此後一段時間北半球吸收太陽的熱量雖因晝日長而有所增長,但放散的熱量卻因夜仍長於晝而“入不敷出”,因而氣溫會繼續下降。到了三九、四九,北半球出現了嚴重“虧熱”現象,所以比冬至日還要冷,成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刻。
附: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燕歸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注意此中說得;燕 是指小燕子 而不是大雁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燕歸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注意此中說得;燕 是指小燕子 而不是大雁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區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了解與關心。
還有一版是老北京人常唱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更上口~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