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亡妻龔氏壙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彭績
- 作品出處:《秋士先生遺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亡妻龔氏壙銘1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朔2,彭績秋士具舟載其妻龔氏之柩3,之吳縣九龍塢彭氏墓4,翌日葬之5。龔氏諱雙林,蘇州人,先世徽州人6。國子生諱用鏊之次女7,處士諱景騤之冢婦8。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在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之十二日。諸姑兄弟哭之9,感動鄰人。於是彭績始知柴米價,持門戶,不能專精讀書。期年10,發數莖白矣。銘曰:
作於宮11,息土中,嗟乎龔。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壙(kuàng)銘:墓志銘,一般包括志和銘兩部分。志文類似傳記,銘文是韻文。或有志而無銘,或有銘而無志,或有志亦有銘。此文即屬第三種情況。壙,墳穴,墳墓。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朔:夏曆每月初一日。
- 柩(jiù):已盛屍體的棺材。
- 之:往、到。吳縣:江蘇吳縣,清代與長州同為蘇州府治所。
- 翌日:明天,第二天。
- 徽州:府名。治所在安徽省歙縣。
- 國子生:即監生,肄業於國子監的人。諱:對死者名字的稱呼。用鏊(ào):龔用鏊,龔氏之父。
- 處士:有才德而隱居不仕者曰處士。景騤(kuí):彭景騤,作者之父。冢婦:嫡長子之屯。冢,嫡長。
- 姑:丈夫的妹妹,即小姑。
- 期(jī):年,一年。
- 宮:房屋,此指家庭,室內。
白話譯文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一日,我用船裝載妻子龔氏的靈柩,到吳縣九龍塢彭家墓地去,第二天下葬了。龔氏名雙林,蘇州人,祖先是徽州人。她是監生龔用鏊的二女兒,隱士彭景騤的大兒媳。嫁到彭家十年,年齡三十歲,因病而死於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各位小姑兄弟們為她哀哭,感動鄰居。這時候,我才知道柴米的價錢,掌管家務,且不能夠專心致志地讀書。過了一年,頭髮都白了幾根。銘辭說:
操勞家中,安息土裡,嗚呼龔妻。
創作背景
吳門彭氏原系望族,是蘇州地區出名的門第清華、狀元輩出的大家族。可是彭績一支,其父彭景騤即以布衣終身。到彭績,也是一應縣試不售,就絕意科舉,在貌似安貧樂道的行跡中透射出一種魏晉文人式的放逸心志。其妻龔氏于歸十年,清貧自守,其德性與家風如符相契,但不幸中年早逝。作者哀傷之下,作此銘文。創作時間應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哀悼亡妻的銘文,它深切表達了作者對妻子的沉痛悼念之情,同時也讚美了妻子勤勞、幹練,善於持家的才能及其聰慧賢淑,溫柔善良寬厚待人的優秀品質。
文章首先描敘埋葬亡妻的經過。“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朔”,作者“具舟載其妻龔氏之柩,之吳縣九龍塢彭氏墓,翌日葬之”。開門見山,一句話把亡妻的葬事敘述得十分清晰。緊接著又敘述妻子的名字和籍貫,還介紹其身世,說她是“國子生”龔用鏊之次女,說明她出身於書香門第,讀書識禮。然後又介紹妻子的不幸早逝。他倆結婚十年,她因重病不治而死(“以疾卒”),年僅三十歲。一個正當青春年華精力亢盈的少婦,突然病故,確實值得哀憐和惋惜。對於夫妻感情深篤的作者來說,妻子的遽亡給自己感情上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這是因為妻子是一個恭謹勤勞,賢淑聰慧而又溫柔善良的女子,對公婆孝敬,對兄弟姊妹寬厚溫和,使全家和睦相處,生活美滿。正因為如此,妻子病故後,“諸姑兄弟哭之,感動鄰人”。她的死,不僅引起了全家的悲哀,而且引起了鄰里鄉親的哀痛,這是她平時為人和善,樂於助人又待人寬厚的結果。作者用“諸姑兄弟哭之”,來烘托全家的悲傷氣氛,映襯妻子賢惠和善、待人寬厚的優秀品德。對於這樣一個賢淑的妻子不幸病故,作者內心的哀痛是可以想見的。但他對妻子之賢,對自己之哀一字不提,只用“諸姑兄弟哭之,感動鄰人”來襯托,讓人通過想像來感知其性格和人品,這比直說給人的印象更深刻,更強烈。
緊接著又描敘妻子勤儉持家,善於料理家務的突出才能。作者又用了襯托手法,只說因有這位賢內助,有這位聰慧幹練的妻子主持家務,所以自己從不過問家事,一切依靠妻子。然而,現在妻子離開人世了,自己只好親自處理家務,為家庭生活瑣事操心,“始知柴米價”。不僅如此,由於妻子的辭世,使自己“持門戶不能專精讀書。期年,發數莖白矣”。這就是妻子去世給自己帶來的嚴重影響。
這幾句描寫,言簡意賅,語短情深。一方面介紹了妻子去世給自己家庭帶來的不幸和嚴重影響,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夫妻感情的深厚,嚴重的精神創傷,在妻子死亡剛過一年,作者便“發數莖白矣”。作者運用襯托手法,突出了她的賢淑,溫厚與善良,這就從側面突現、讚美了妻子的高尚品德。正由於賢妻的突然病逝給自己的精神帶來了嚴重的創傷,所以妻子死後不到幾年,作者也離開了人世,死時才44歲。這件事再次說明了妻子的賢惠和二人感情的深厚。
此文寫作上的突出特點,一是多處使用烘雲托月和比襯手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全文無一語言及妻子之賢,也無一語道出亡妻之痛。但是通過烘托渲染,特別是通過襯托,不僅充分表現並讚美了妻子賢淑、溫厚、善良的品德,而且也深刻表現了作者亡妻之痛。二是避實就虛,虛實相濟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大為生色。文章是篇銘文,篇幅不宜過長,因而不能長篇大論,於是,作者巧妙地採用了避實就虛、虛實相濟的手法。例如文章主旨是寫妻子之賢和亡妻之痛,但又不宜詳述事例,於是只寫幾件妻子死亡造成的影響和嚴重後果(妻賢是因,妻死方知柴米貴是果;悼妻是因,期年而發數莖白是果),從而深刻表達了文章主題,使文章簡潔生動,短小精悍和深摯感人。另外,文章字裡行間充滿了濃烈感情,寫得情真意切,含蓄哀惋,因而使它成為悼亡文章中的精品。
名家點評
近代國學家王文濡:以少許勝人多許。(《續古文觀止》)
當代詩人馬南邨:與鄭板橋同時的一位清代文人彭績,寫過一篇概括力最強的非常動人的文字,這就是他作的《亡妻龔氏墓志銘》。它寫龔氏‘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諸姑兄弟哭之,感動鄰人!於是彭績得知柴米價;持門戶,不能專精讀書;期年,發數莖白矣’。寥寥幾句,可以敵得過幾千字日常瑣事的描述。(《燕山夜話·少少許勝多多許》)
南昌大學教授段曉華:此文特別之處在不記死者生平事跡,而用數語描寫生者的窘迫痛苦,以見出死者的孝順賢惠,持家艱辛,簡潔而有餘味。(《續古文觀止注釋》)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嚴迪昌:彭秋士的這篇短文僅134字,卻以淡語抒哀情,簡潔峻峭的筆致間迴轉著對亡妻的深沉悼念,實在可當一首悼亡詩來吟誦。(《歷代小品大觀》)
作者簡介
彭績(1742~1785),清詩文家。字其凝,號秋士,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布衣。絕意科舉,品性孤高,耿介絕俗,家貧,賣屋葬親,家具蕩然,獨攜先世遺書兩簏,轉徙無常居,終以窮困客死他鄉。與彭紹升等以文學相切磋。著有《秋士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國朝耆獻類征》卷四三八、彭紹升《彭秋士先生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