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赫爾岑

亞歷山大·赫爾岑

亞歷山大·赫爾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1812年-1870年),俄國思想家、革命活動家,長期流亡西方,反對沙皇專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制主義。病死於巴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誰之罪?》(1846年)、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1847年)和《偷東西的喜鵲》(1848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赫爾岑
  •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
  • 出生日期1812年
  • 逝世日期:1870年
  • 職業:思想家、革命活動家
個人生平,創作歷程,代表作品,人生影響,名言警句,

個人生平

1812年4月6日生於莫斯科一個富裕的官僚貴族家庭,少年時代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立志走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哲學係數理科學習。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奧加遼夫一起組織政治小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1833年大學畢業後,曾計畫出版宣傳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獄未實現。1835年,他以“對社會有極大危險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長達6年的流放期間,他目睹外省官場的腐敗和廣大勞動者的苦難生活,進一步加深了對農奴制罪惡的認識。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戰鬥。1847年初,赫爾岑攜家到歐洲,大部分時間住在英國和法國,成了政治流亡者。1853年他在倫敦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後又和奧加遼夫一起在那裡出版《北極星》和《警鐘》期刊,1870年1月21日卒於巴黎。

創作歷程

赫爾岑於30年代末被流放時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中篇小說《一個年輕人的札記》帶自傳性質。40年代中後期,他在別林斯基主編的《現代人》雜誌上接連發表3部小說。長篇《誰之罪?》寫3個男女主人公來自3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是俄羅斯的優秀分子,最後卻都陷入同樣的“災禍和不幸”。誰之罪?小說沒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過3人的不同身世、經歷和社會關係的具體描寫,清楚地表明鑄成主人公們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另兩部都是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這3部中長篇小說顯示了赫爾岑卓越的藝術才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立場鮮明卻又不給人以說教之感。作品的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比較完美的藝術技巧,使他成為19世紀中葉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
1842年回到莫斯科後, 努力研究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寫了《科學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學研究通信》等哲學著作,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無限的。意識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維的規律是被意識到的存在的規律。宣傳辯證法和唯物主義,鼓吹“社會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當時在彼得堡的別林斯基齊名,成了俄國進步思想界領袖。
1853年他在倫敦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和奧加遼夫一起在那裡出版《北極星》和《警鐘》期刊,登載揭露沙皇專制制度的文學作品和各種文章、資料,宣傳打倒地主、解放農民的民主思想。這些刊物當時被大量秘密運回俄國,促進了解放運動的發展。
在流亡期間,赫爾岑還寫了一部包括日記、書信、隨筆、政論和雜感的長篇回憶錄《 往事與隨想 》。作者自稱它是“歷史在偶然出現於其道路上的一個人身上的反映”。全書共7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裡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是他一生對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廣,文筆也生動活潑。

代表作品

《誰之罪》
《誰之罪》是赫爾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對三個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準確地概括出19世紀40年代俄國不同類型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悲劇命運,從而揭示了深刻的主題。
《誰之罪》人物之一:別爾托夫
貴族青年別爾托夫是一個性格極為矛盾的人物。他稟賦良好;志向崇高,渴望擺脫庸俗的環境,找到新的生活目標。然而,在別爾托夫身上帶有貴族階級好逸惡勞的深深烙印,不切實際的教育又使他喪失了實際的生活能力。他與人民,與周圍的現實世界極為隔膜,因此他雖有滿腔熱情,但每每在黑暗的社會現實面前膽怯起來。在他面前始終只有無聊的生活和渺茫的前途:“以後到底還有什麼呢?不是只有灰色的暗影么?”顯然,別爾托夫與20至30年代的貴族知識分子“多餘人”有著血緣聯繫,他是奧涅金、畢巧林形象的發展,是俄國文學中又一個既不滿現實又無力補天的“聰明的廢物”。別爾托夫的遭遇集中反映了“多餘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探索、苦悶和悲劇命運。高爾基指出:“別爾托夫們太孤獨了,在處處跟他們作對的人生的泥窪里,他們無力掙扎……”
《誰之罪》人物之二:柳邦卡
女主人公柳邦卡是作者塑造得頗為成功的藝術形象。柳邦卡的母親是農奴,因而柳邦卡在納格洛夫家處於十分痛苦和屈辱的地位,但這又使她與人民的生活接近起來。她對農民和農家子弟懷著真誠的好感,覺得他們遠比那些地主和官吏來得聰明和善良。柳邦卡不僅心地純沽,而且性格堅強,感情豐富,她始終以“非凡的力量”迫求著新的更完美的生活。儘管她一生坎坷,沒有得到趁真正的幸福,但是這種追求本身卻顯示出極大的精神力量。作為俄國文學中第一個像堅強有力、獨立自主的人那樣行事的女性,她的精神世界與不久以後出現的“新人”形象是相通的。  克魯采弗爾斯基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形象。他善良、正直、溫順。他有自己的追求,也渴望幸福的生活。然而他過於軟弱,“不但不想與現實鬥爭,反而在它的壓力下退縮,他只求讓他安靜。”他的悲劇命運只能使人產生對他的同情,而缺乏激勵人們向上的力量。這個形象反映出作者對當時已經出現的平民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還缺少足夠的認識。

人生影響

由於各種條件的局限,赫爾岑一生未能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但是無論作為革命家、哲學家或文學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寧在評價赫爾岑時,一方面指出他的錯誤和弱點,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過向民眾發表自由的俄羅斯言論,舉起偉大旗幟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這個蠹賊的第一人”,稱讚他是“在俄國革命的準備上起了偉大作用的作家”。

名言警句

● 人生只有在鬥爭中才有價值……受過痛苦,才能得到報酬。 ——赫爾岑
● 人生只有在鬥爭中才有價值。 ——赫爾岑
● 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裡也不要動搖。 ——赫爾岑
● 尊重真理吧,這才是大智的起點。 ——赫爾岑中華勵志網
● 真理是不再會為了虛偽的羞恥而披上帷幔的,它曉得自己的赤裸中的力量和光榮。 ——赫爾岑
● 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縫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赫爾岑
● 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 ——赫爾岑
● 愛情是作為偉大的因素滲入他們的生活的,但是它並不把其他因素都吞噬吮吸掉。——赫爾岑
● 書,這是這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準備去休息的哨兵向前來代替他的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爾岑
● 科學決不能不勞而獲,除了汗流滿面而外,沒有其他獲得的方法。熱情幻想以整個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勞動,世界上沒有一種“輕易的科學”。 ——赫爾岑
● 科學要求一切人不是別有用心而心甘情願地獻出一切,以便領受冷靜的知識的沉甸甸的十字勳章這個獎賞。 ——赫爾岑
● 科學是到處為家的,不過,在任何不播種的地方,是決不會得到豐收的。 ——赫爾岑
● 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這是行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走來接替他的崗位的站崗人的命令。 ——赫爾岑
● 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赫爾岑
● 只有堅強的人才謙虛。 ——赫爾岑
●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赫爾岑
● 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赫爾岑
● 書,這是這一代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這是準備去休息的哨兵向前來代替他的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爾岑
● ……一個民族的年輕一代人要是沒有青春,那就是這個民族的大不幸。 ——赫爾岑
● 尊重真理就是聰明睿智的開端。 ——赫爾岑
● 健康和預防危險的方法了。——赫爾岑
● 科學不是可以不勞而獲的誠然,在科學上除了汗流滿面是沒有其他獲得的方法的;熱情也罷,幻想也罷,以整個身心去渴望也罷,都不能代替勞動。 ——赫爾岑
● 科學不是可以不勞而獲的,誠然,在科學上除了汗流滿面是沒有其他獲得成功的方法的;熱情也罷,幻想也罷,以整個身心去渴望也罷,都不能代替勞動。 ——赫爾岑
● 科學不是可以不勞而獲的——誠然,在科學上除了汗流滿面是沒有其他獲致的方法的;熱情也罷,幻想也罷,以整個身心去渴望也罷,都不能代替勞動。 ——赫爾岑
● 科學是到處為家的,不過只是任何不播種的地方,它是不會使其豐收的。 ——赫爾岑
● 愛情是作為偉大的因素滲入他們的生活的,但是它並不把其他因素都吞噬吮吸掉。他們並不因為愛情而割棄公民精神、藝術、科學的普遍利益;相反,他們還要把愛情的一切鼓舞、愛情的一切火焰帶到這些方面去,而反過來,這些世界的廣闊與宏偉也滲透到了愛情里。 ——赫爾岑中華勵志網
● 不是每一個都要站在第一線上的,各人應該做自己份內的工作。——赫爾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