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頭圍

井頭圍

井頭圍位於廣東惠州市惠陽區永湖鎮彩二村井頭圍村。圍屋坐南朝北,平面呈正方形,總面闊74米,總進深72米,占地總面積為5328平方米。

這個圍屋不是一個家族所有,而是有吳姓、李姓、曾姓等族人共同所有,這在惠陽首次發現。據村民介紹:遷居到這裡的各姓族人,不是同一批到的,而是有先有後,最早遷居過來的是在清康熙年間初期。後來,來這裡聚居的人多了,為保全全,大家就把這個地方圍起來,成為一個圍屋裡的小小村落。由於姓氏不一樣,不好用姓氏給圍屋起名,就依照圍屋在水井旁邊的位置,起名“井頭圍”。

井頭圍圍屋為研究客家不同族群的融合史和客家圍村的建築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頭圍
  • 地理位置惠州市惠陽區永湖鎮彩二村井頭圍村 
  • 占地面積:5328 m
  • 民居類型客家圍屋、客家圍村 
  • 村落類型:客家圍村
歷史沿革
井頭圍只有一個大門,建在圍屋北面,為朝西的轉斗門。從大門進入,為一處寬大的門廳,是休息、候客之處。門廳里有兩個拱形門,可進入圍屋內。
井頭圍
井頭圍
進入井頭圍後,中間是一條筆直的道路,把圍屋分成東西兩個區,道路盡頭是關帝公廟,供奉關公。廟門貼有對聯:“志在春秋功在漢;忠同日月義同天”。關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幾百年來,居住在圍屋裡的人,共同供奉關公,在“忠義”之下,同聚一圍,和睦相處,傳為佳話。
在井頭圍居住的各姓族人逐漸人丁興旺,也向外開枝散葉。如:大約在清光緒年間(1875—1908),吳氏族人就在井頭圍的東南方,建造了一幢坐南朝北的三進、兩橫的圍屋,就是吳三屋。
20世紀80年代開始,居住在井頭圍里的人,陸陸續續搬到圍外的新房居住。井頭圍里不再有人居住,但各族的祖祠保留在裡面。由於受場地限制,祠堂都是上、下廳的小祠堂。
吳氏祠堂經過了整修,裡面立有乾隆九年恩賜給“歸善縣丞史員吳吐玉”的“茗著天鄉”牌匾。可能是吳吐玉經營茶葉而成名,得到政府的嘉獎。祠堂還有兩副對聯:“渤海家聲遠;延陵世澤長”“渤海家風千古盛;延陵世澤萬年興”。對聯記述了吳氏家族的源流歷史。渤海原指古渤海郡,這是吳氏的第二大郡望,包括河北的南靜、青縣、滄州以及山東的樂陵、寧津、無棣以北地區。後來江浙一帶的吳氏亦稱渤海吳氏,但這是今東海的通稱,指長江流域的江浙地區。所以,渤海吳氏包括了古渤海地區的吳氏,以及江浙一帶的吳氏。延陵說的是春秋時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的故事。他為了不繼承王位,躲避到延陵鄉下。後來,他的哥哥諸樊當上了國王,就將延陵封給季札。他的後裔就將姓氏前冠以“延陵吳氏”,祠堂叫做“延陵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