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銖錢銅範,于山東省壽光縣出土,長24.1厘米、寬9.5厘米,兩漢時期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銖錢銅範
- 出土:山東省壽光縣出土
- 規格:長24.1厘米、寬9.5厘米
- 時期:兩漢時期
五銖錢銅範,于山東省壽光縣出土,長24.1厘米、寬9.5厘米,兩漢時期文物。
五銖錢銅範,于山東省壽光縣出土,長24.1厘米、寬9.5厘米,兩漢時期文物。山東出土兩漢時期山東省壽光縣出土長24.1厘米、寬9.5厘米西漢前期,官府鑄錢幾經變更,私鑄錢盛行,錢法混亂。漢武帝時期,為彌補連年用兵的巨大開...
被稱之為上林三官,即鐘官,管鑄造;辨銅,管原料;技巧,管刻范。至此,政府將鑄幣權歸於專治,五銖錢製得以確立,成為法定通貨。五銖銅母範,其形為長鏟狀,范背有上下兩道鼻栓,為直繞道式銅母範,使用時塗上脫模劑,配上背范後便可直接鑄錢。五銖銅母範是研究西漢鑄幣工藝的珍貴文物。
東漢五銖錢銅範是東漢時期的鑄幣機器,專家將其與官鑄錢模比對後,推測其可能為民間私鑄錢錢範。文物歷史 早在西漢武帝時期,鑄幣權已收歸中央。這台東漢五銖錢銅範卻非官方出品,專家將其與官鑄錢模比對後,推測其可能為民間私鑄錢錢範。文物特徵 東漢五銖錢銅範背部覆蓋的薄青銅斑駁破損,正面有8個圓形刻紋...
五銖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銅製通貨。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漢武帝於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鐘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錢。鐘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範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
發現的先秦銅子范有半兩錢範、“貝益”六化范、鬼臉錢範等等。漢至南北朝,五銖錢制的銅子范就更多了。陝西等地曾經發現戰國半兩、秦半兩和漢半兩、五銖等銅子范。銅母範亦陸續有所發現,如“貝益”六化范、“貝益”四化范、秦半兩范、漢半兩范、五銖錢範,還有王莽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多種錢範。
我們將砂型鑄錢以前所採用的各種性質的鑄錢工藝,統稱為范鑄法鑄錢工藝,不論范鑄法中哪一種型,都屬於乾型、硬型。本文所要論述的是指范鑄技術的發展、更替,以及它們之間存在的內在關係。在許多西漢遺址中,曾出土了不少鑄造半兩錢及五銖錢的石范和銅範。從范鑄工藝技術角度看,若范面中錢腔大都具有黑灰...
該遺址共出土文物200多件,計有五銖錢銅範41件,大銅範39件,每件重5.5公斤,小銅範2件每件重3.25公斤,煉銅鐵鍋一件,鐵卡鉗3件、鐵拐脖鼓風管一件、鐵鉗一件、鐵鏟1件、銅五銖錢2枚、沙磨石2件、陶范100多件,乾泥坯圓筒56件、陶窯墊4件,小陶罐1個、陶甑1件、條磚2塊、小鐵器3件。坡頭西漢...
在灰土層以南還有一段舊范磚堆砌的牆基,此應是重要的冶鑄區域。遺址區內發現最多的是錢範,在蒼龍河故道以西分布較廣,有的地點竟堆積1~2米厚。有西漢五銖范和王莽時期多種錢範,分為銅範和陶范兩種。陶范分為陶范母和陶背范,其中絕大多數為陶背范。五銖錢陶背范為長方型,表面抹有0.4~0.6厘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