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跨代欽塔拉蘇木、新佳木蘇木和白音胡碩鎮。地處科爾沁沙地最北緣,大興安嶺東南,霍林河東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21°20′30″-121°45′00″;北緯45°00′50″-45°18′28″。總面積61641.3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五角楓、榆樹疏林草原生態系統。

2003年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 保護區級別:自治區級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 
  •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季風氣候 
  • 區域面積:61641.3 公頃 
  • 保護對象:五角楓、榆樹疏林草原生態系統 
  • 批准時間:2003年 
  • 批准文號:內政字[2003]76號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點,土壤,水文,保護目標,

歷史沿革

五角楓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98年,2003年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跨代欽塔拉蘇木、新佳木蘇木和白音胡碩鎮。地處科爾沁沙地最北緣,大興安嶺東南,霍林河東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21°20′30″-121°45′00″;北緯45°00′50″-45°18′28″。東與科爾沁珍禽自然保護區接壤,南與白音胡碩鎮相連,西與代欽塔拉其它村毗鄰,北與突泉縣相接。總面積61641.3公頃。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地形地貌

保護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松遼拗陷帶。其處於大興安嶺南麓低山丘陵與科爾沁沙地的過渡地帶。主要地貌類型為波狀起伏的丘陵和沙地,固定、半固定溫索沙丘多呈橢圓形,植被稀疏。保護區西北高東南低,南部分布有大小“哈嘎”(泡子)。多數哈嘎面積縮小形成鹼湖和“鹼疤拉”(斑狀裸地)。保護區最高處哈爾圖山,海拔488.5米,最低處巴彥套海,海拔211.0米,相對高差277.5米,平均海拔280米。

氣候特點

保護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季風氣候,冬季溫長寒冷、夏季短促炎熱。年均降雨量383.0毫米,集中分布在7-8月份。年均溫度5.2℃,最低月平均氣溫-13.8℃,最高月平均氣溫22.9℃,年積溫2907.1℃.年日照時數3132小明,無霜期138天,主風向西北。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土壤

保護區分布有風沙土、草甸土、暗棕壤、粟鈣土、沼澤土和粗骨土等土壤。其中以風沙土分布範圍最廣,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8.6%。

水文

保護區境內河流有3條,它們是霍林河、額木特河和海力金芒啥河。保護區境內面積超過百公頃的湖泊(水庫)有翰嘎利水庫、白依敏哈嘎、代欽哈嘎和雙龍崗泡子共4個,小泡沼不計其數,廣泛地公布在保護區中南部。保護區地下水豐富且儲量大,主要為現代風成孔隙水,埋深1-3米,含水層6-40米,同時還有一塞上數量的山前沖積層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保護目標

主要保護對象為五角楓、榆樹疏林草原生態系統。具體保護對象為:科爾沁沙地頂極演替群落——五角楓、榆樹疏林草原生態系統;白鸛、金雕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築巢地;五角楓古樹;自治區級保護野生植物草麻黃、甘草;圖什業圖王府園林等。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五角楓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植被以五角楓、榆樹疏林為主,西伯利亞杏灌叢也占一定比例,羊草、大針茅、胡枝子、隱子草及半灌木野苜蓿等植物各類廣泛分布。保護區內高等植物約71科、235屬、400種(包括變種及亞種)。其中菊科植物數量多,禾木科植物次之,豆科、薔薇科、藜科、百合科、莎草科、蓼科、毛茛科、唇形科十字花科等植物種數均在10種以上。最有較大經濟價值或藥用價值的植物有五角楓、榆、草麻黃、甘草、西伯利亞杏、山丹、地榆、白蘚、芍藥、防風、苦豆子、酸模等100多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分布有全區鮮見的集中連片的天然西伯利亞杏灌叢和草麻黃。保護區有珍稀古樹五角楓及古王府園林。五角楓古樹分布在巴彥吉魯和附近,據推測樹齡有100多年,胸徑達1米。古王府園林分布在代欽塔拉的圖什業圖王府遺址中,這裡的古樹雖已歷經百年蒼桑,但長勢良好,遮天蔽日,繁茂蔥鬱,或挺拔、或依偎、或匍匐,形態各異。據統計,分布該區的脊椎動物有28目、59科、194種;鳥類16目、37科、156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有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鶴、白枕鶴、大鴇、金雕共7種,屬國家Ⅱ級保護鳥類有蓑羽鶴、白琵鷺、大天鵝、禿鷲等8種。兩棲、爬行動物以黑斑蛙、花背蟾蜍、虎斑游蛇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