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葉薯蕷,是一種薯蕷屬植物,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林邊或灌叢中。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
纏繞草質藤本。
塊莖形狀不規則,通常為長卵形,外皮有多數細長鬚根,斷面剛切開時白色,不久變棕色。
莖疏生短柔毛,後變無毛,有皮刺。
掌狀複葉有3-7小葉;小葉片常為倒卵狀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形,最外側的小葉片通常為斜卵狀橢圓形,長6.5-24厘米,寬2.5-9厘米,頂端短漸尖或凸尖,全緣,表面疏生貼伏短柔毛至近無毛,背面疏生短柔毛。葉腋內有珠芽。
雄花無梗或梗極短,穗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長可達50厘米,花序軸密生棕褐色短柔毛;小苞片2,近半圓形,稍有短柔毛;發育雄蕊3枚。雌花序為穗狀花序,單一或分枝;花序軸和子房密生棕褐色短柔毛;小苞片和花被外面有短柔毛。
蒴果三棱狀長橢圓形,薄革質,長2-2.5厘米,寬1-1.3厘米,成熟時黑色,疏生短柔毛;種子通常兩兩著生於每室中軸頂部,種翅向蒴果基部延伸。
果期11月至翌年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林邊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台灣、湖南南部、廣東、廣西、雲南、西藏墨脫。
亞洲和非洲其他地區也產。
主要價值
【僳僳藥】王皮狂力:塊莖治消化不良,消食積滯,跌打損傷,腎虛腰痛,風濕痛《怒江藥》。
【仫佬藥】撒韌:塊莖主治貧血,浮腫《桂藥編》。
【瑤藥】應呆:塊莖主治貧血,痢疾《桂藥編》。
【壯藥】五抓血龍,五回龍:塊莖主治貧血,產婦乾餿《桂藥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