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全注

五經全注

《五經全注》是一本微石刻印刷書,在清朝是用來科場作弊所用,出版於光緒己丑年(光緒15年,1889年),為宣紙雙頁石印,由依樣廬主人撰序。

基本介紹

  • 書名:五經全注
  • 作者:依樣廬主人
  • 頁數:352頁
  • 出版時間:清代中期
  • 字數:30萬
  • 印刷:宣紙印刷
圖書結構,發現案例,內容簡介,圖書特點,創作背景,

圖書結構

五經全注,該書書面紙張為黃褐色,內文為宣紙印刷,墨色精純,校勘精當,印刷精細,字跡非常清楚。
手工抄錄後再石刻印刷,標榜為旅途便於攜帶的袖珍微型《五經全注》,實際上是為考生作弊提供方便。它可以放在靴底、藏於袖中、匿於硯台底部攜帶入場。

發現案例

在河南洛陽發現的一本《五經全注》,被譽為世界之最的微型書。這本小書有342頁,共30萬字,書長6。5厘米,寬4。8厘米,厚1。5厘米,宣紙印刷,細絲線裝訂,書中刊載著《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並附有注釋和序言。
在浙江嘉善也發現類似的微型書。南京的江南貢院有一本《五經全注》,長僅5厘米,寬4。3厘米,厚0。7厘米,書上的字與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蓋住8個字,堪稱我國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書。

內容簡介

據記載顯示,《五經全注》袖珍微刻本分上下兩冊,全書352頁,30萬字。其內容包括了《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五種儒家經書的全部內容及宋代儒學大師的詳盡注釋。此書僅見於清朝中後期,應該是我國古籍中字型最小、版面密度最高的私刻本之一。

圖書特點

《五經全注》字極小,然而一筆一畫都十分清晰。當年是採用一種叫油水分離法的特殊石印技術。該技術是鴉片戰爭前後從德國引進,這種微印技術已在全世界範圍內失傳。
石印版也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分單色和彩色兩種,是德國A·遜納菲爾德於1798年發明的。 石印它是根據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溶的原理創製的。其基本程式是:先將文稿平鋪在石版上,上面塗上脂肪性的藥墨,使原稿在石版上顯印出來,然後塗上含酸性的膠液,使字畫以外的石質略為酸化再開始印刷,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無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著墨而顯色,這樣便將字畫按原樣印在空白紙頁上。石印版也非常適合在宣紙上印刷,且版面能夠根據需要隨意縮放,大部頭的叢書、類書體積因而大為縮小,一些稀見的字畫碑帖、名人手跡通過石版影印,也得以化身千萬,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石印技術早在19世紀初的歐洲就已經普及,中國已知最早出現的石印品是1834年廣州出現的外國人所張貼布告。可惜,石印技術僅火了半個多世紀就被後來居上的鉛印技術所替代。不過,石印技術對中國印刷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石印技術的出現,我以為主要是解放了雕版印刷的勞動,由於用石印術印書,一可省去繁瑣費時的雕版程式,二可降低成本,三是版面還能根據需要隨意縮小放大,差錯少,故一經出現,立刻就為國人所接受。 石印自清末到民國,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1874年,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始設石印印刷部,開始印製教會宣傳品;1876年,創設申報館的英國人E·美查在上海開設了點石齋石印局,開始石印圖書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彙》、《康熙字典》、《佩文韻府》、《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等;隨後中國人徐裕子、徐潤等於1881年先後開設了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專印古書,如《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齋書畫譜》等;此後李盛鐸創辦的蜚英館、凌陛卿開設的鴻文書局等許多石印書局也相繼出現。

創作背景

據相關史料記載,自從考試誕生那天起,也就有了作弊。尤其是到了清代,科場作弊之風日益猖獗,為防範科場夾帶作弊,清政府不僅對考生的衣著器具做出了十分詳細的規定,還要對所有參加考試的進行徹底的搜身檢查,就連考生頭上的辮子也要解開來查過,甚至還要察看肛門等隱私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