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木書圖

五木書圖

《五木書圖》是西夏的文字名稱。西夏文字是西夏王元昊命人仿照漢字楷書字型而創造的,而並非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木書圖
  • 產生年代西夏
  • 用途:文字計數
  • 發展歷史:一千多年
起源,創造,

起源

党項在內徙以前仍處在原始遊牧部落時期,過著“不知稼穡,土無五穀”、“畜嫠牛、馬、驢、羊以食”的遊牧生活,他們“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計時歲”。社會形態尚處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產力水平低下,無法令賦稅,也沒有文字。內徙後,由於長期受到各民族特別是漢族文明的影響,社會經濟與文化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西夏社會形態的變更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文化發展的先驅。党項族歷經數百年的輾轉遷徙,不斷吸取融入了其他民族的生產力技術與先進文化,從而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特別是西夏建國前夕,由於政治與經濟上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局面,文化也相應地需要從漢族文明的母體脫離出來。在生產發展以及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撞擊中党項文化有了新的質變,而文字的創製則是這種質變的顯著表現。在西夏建國前夕,元昊為了進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的秀才特質,於是創製了記錄党項語言的文字——西夏文。

創造

西夏文字創製於元昊建國前的公元1036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榮演繹而成。文字的創製是民族文化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重要標誌,它給本民族的人民在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承上帶來莫大的便利,也使後人研究這種文化與党項民族語言成為可能。西夏文的創製參照了漢字創製的"六書"理論,採用合成法進行造字,即先創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我們常說的字根或母字,然後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採用文字元素創字外,絕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會意、音意、對稱、互換、反切、長音等六種合成法。如:
會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讀音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絹”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換合成法:(指)——(趾)(逃)——(服)
對稱合成法:(雙)(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讀音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讀音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漢族“秦”姓的西夏字。
長音合成法:讀音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為“長”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長音。
西夏文字創製後,元昊即下令推行國中,詔令國民悉用蕃書。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西夏文的地位,並於建國初期設立"蕃字院",選拔西夏貴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傳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國中通行。西夏滅亡後,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數党項後裔還在使用。此後便被歷史所淹沒,變成了一種死亡的文字。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被發現後,學者根據該碑上的漢字與西夏文對照及記年,才重新確認了這種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