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之夜

五月之夜

五月之夜,作者是繆塞,法國詩歌。與《十二月之夜》、《八月之夜》、《十月之夜》統稱為“四夜組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五月之夜
  • 創作年代:1835
  • 作品出處:《四夜組詩》
  • 文學體裁:抒情詩
  • 作者:繆塞
  • 作者國籍:法國
  • 作者性別:男
  • 作者英文名:Alfred de Musset
詩歌原文,詩歌注釋,詩歌鑑賞,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作者:[]法國繆塞五月之夜
(節選)
繆 斯詩人,拿起你的琴,並請你給我一吻;
薔薇花兒已感到它的蓓蕾在綻開。
今夜春光來到了;很快就薰風解慍;
鶴鴿鳥兒已經在等著黎明的到來,
它已經開始飛到新綠的叢中棲隱。
詩人,拿起你的琴,並請你給我一吻。
詩人
在這條山谷里多么黑暗!
我似乎看到個模糊形象
在那邊樹林上緩緩飄行;
它來自那一帶芊綿草地,
腳尖兒輕輕地掠過芳菲。
好一個夢想呵,真是離奇!
現在它不見了,杳無蹤影。
繆 斯
詩人,拿起你的琴;細草坪上的良夜
在它香的紗幕里輕輕搖盪著春風。
玫瑰花兒還正在含著苞,春心未泄,
它準備著拼一死醉倒那鈿色狂蜂。
你聽呵!萬籟俱寂;該想到你的愛人。
今夜那菩提樹下,蔭棚兒密葉森森,
夕陽給它留下了漸轉溫和的別意。
今夜是百花齊放:長生不老的自然,
充滿著幽香、軟語,到處是情愛纏綿,
像一對少年夫妻喜氣洋洋的床蓆。
詩 人
我的心為什麼這樣跳躍?
我心裡是什麼這樣翻攪
使得我感覺到這樣驚慌?
可不是有人在敲我的門?
為什麼我這盞半滅的燈
又發出這樣眩人的光亮?
帝呵!我渾身都在發抖。
誰來了呀?誰在叫我?——沒有。
只有我一人,鐘在報時候。
呵!多么寂寞呵! 多么淒涼!
繆 斯
詩人,拿起你的琴;年少青春的醇酒
在上帝的血管中今夜裡開始發酵。
我的胸無法安寧;快感壓得它難受,
這燥熱的風兒呵吹得我唇兒發焦。
呵!好個懶孩子呵!你看!我多么美麗!
難道你就忘記了我們最初的一吻?
那時你多蒼白呀,剛觸到我的羽翼
你含著滿眶熱淚就往我懷裡一滾!
啊!我撫慰過你的一個苦痛的創傷!
當時你很年輕哩,就已經苦於愛戀。
今夜要你安慰我,我正在苦於希望;
我需要懇求祈禱才能捱得到明天。
詩人
可是你呀,這喚我的聲音,
我可憐的繆斯呵,可是你?
我的花呵!我的不朽之神!
只有你才真是純潔忠貞,只有你還對我有些情意!
是呵,是你,我的金髮美人!
真是你,我的姐姐和導師!
我感到透過這夜影幽深,
你那金縷衣拂著我周身,
它的光溜進了我的心室。
繆 斯
詩人,拿起你的琴;是我呀,你的神明,
我看你今天夜裡既愁苦而又沉寂,
仿佛鳥兒聽到了它的雛鳥的呼聲,
我就特意下凡來好同你一同啼泣。
來,你在傷心,朋友。你定有難言之痛,
一定有點什麼事在你的心裡呻吟;
你又愛上什麼了,和塵世之愛相同,
一個歡樂的假象,一個幸福的幻影。
來吧,我們憑上帝來歌唱你的心思,
歌唱你失去的那種種悲歡往事;
我們一吻就飛到一個陌生的鄉國。
我們隨便喚醒著你那生命的回音,
我們來隨便談談光榮、幸福和痴心,
可是都要當作夢,並且要想到就說……
快!快!拿起你的琴!我再也不能緘默;
我的翅膀催著我要乘春氣而上升。
‘要把我吹去了,遠離塵世的煙羅。
快流.一滴淚!上帝聽著我;不能再等。
詩 人
我的親姐姐,如果你要的
只是我眼睛裡的一滴淚,
只是朋友唇上的一個吻,
我都能滿足你,沒有困難;
如果你現在又飛上天關,
可千萬記著我們的情分。
我現在既不願歌唱希望,
也不願歌唱幸福和光榮,
唉!連痛苦我也不願歌唱。
人一定要嘴裡不聲不響,
才能聽得見低訴的心聲。
繆 斯
難道你就以為我也和那秋風一般,
直跑到墳墓上去貪飲著人的眼淚,
把人的痛苦只當無所謂的一滴水?
詩人呵!來一吻吧,讓我來吻你一番。
我要拔去的惡草就是你這種疏慵;
要知道你的痛苦本來就屬於天公。
你的青春忍受的不論是什麼煩憂,
既然是黑色天神傷了你內心深處,
這種神聖的創傷盡可以讓館惡化;
只有偉大的痛苦才能使我們偉大。
是你也莫以為有了痛苦來折磨
你的聲音在塵世就應該保持沉默。
是失望的歌聲就越是歌中至美,
有些不朽的詩篇都是純粹的啜泣。
當鵜鶘①飛了很久,感覺到精力不逮,
晚霧朦朧之際回到它蘆里窩巢,
遠遠地望到它向水面降落下來,
它的雛兒餓極了,一齊在岸上奔跑。
它們向父親跑去,發著喜悅的叫聲,
以為有了獵獲了,大可以飽餐一頓,
一面擺動著長嘴在醜的嗉袋面前。
而它卻一步步地走向高聳的磯頭,
用它低垂的雙翅掩護著它的群雛,
像個愁郁的漁翁抬起眼望著雲天。
它的胸脯開裂了,鮮的血往下直流;
原來深沉的海底它已經搜求淨盡:
海洋都是空空的,海灘也一無所有,
作為一切的糧食它只帶回一顆心。
它淒黯地、默然地躺在那石礬之上,
讓兒子們分享著它那為父的心腸,
用它那無上的愛撫慰著它的創傷,
看著它血的乳汁從它的胸中流出,
它在死的筵席上癱下了,站立不住,
它陶醉了,陶醉於快感、慈愛與驚慌。
但也有時正當它作著神聖的犧牲,
它感到倦於忍受一個太長的苦刑,
唯恐它的孩子們不讓它一下死亡,
於是它又跳起來迎著風張開翅膀,
狠啄一下它的心,帶著野蠻的一叫,
它在夜間告別的聲音是這樣悲悽,
岸上海禽一聽到都紛紛驚起飛逃,
遲滯灘頭的行客正愁著歸路迢迢,
一感到死亡經過也默念一聲上帝。
詩人,凡是大詩人所做的都是如此。
他們讓芸芸眾生享樂著,淋漓酣暢:
但是他們為眾生捨命毒的筵席,
大部分也都和鵜鶘的筵席
當他們這樣說著希望曾如何被騙,
說著憂傷和棄置,說著戀愛和負心,
不是和諧樂曲,為的是開豁胸襟,
他們的高詠長歌都仿佛是些利劍:
劍在空中飛舞著,看得人目眩神迷,
是劍上總掛著鮮的血點點滴滴。
詩人
呵!繆斯呵!你無饜的幻影,
可不要向我要求這樣多。
當猛烈的風飈正在過境,
人在流沙上能寫下什麼?
我不是沒見過那種時光,
我的青春就在我的嘴上,
像烏兒一般的歌聲不絕;
可是我受過嚴重的苦刑,
我所能說出的哪怕再輕,
如果我把它譜上我的琴,
琴也會像蘆葦一般斷折。
(范希衡譯)

詩歌注釋

①鵜鶘的故事在歐洲是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曾見於《聖經》。這種水禽,喉下端有一個薄膜嗉袋,貯藏捕獲的魚蝦;回巢後自己用長嘴壓胸,擠出魚蝦,供雛兒啄食;人們遠遠望見,就以為它在啄出自己的心臟餵養雛兒。

詩歌鑑賞

阿爾弗雷·德·繆塞是法國傑出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1833年,青年詩人繆塞結識了女作家喬治·桑,從此開始了悲喜交加的感情歷程。1834年之後,繆塞和喬治·桑戀情的夭折,使他萬分沮喪,這次失戀造成的挫折感成了繆塞以後生活中一道深深的創傷,給他帶來了終生的創痛,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繆塞都沒有從中解脫出來。但它從另一個方面,,又激發了繆塞的詩情,使這位歌唱愛情的大詩人,找到了抒寫不朽之作的契機和切入口。他對現實生活感到絕望,而他又想盡力去擺脫這種情緒,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繆塞創作出了他一生中的許多重要詩篇,如抒情詩《四夜》、《露西》及《出版法》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夜》,即《五月之夜》、《十二月之夜》、《八月之夜》、《十月之夜》,文學史家們把它們統稱為“四夜組詩”。組詩表達了詩人豐富而複雜的感情,從失戀的痛苦到對新生活的希望,從失意的孤獨到對慰藉的渴盼,種種感情交織在一起,淒婉動人。繆塞的詩熱情洋溢,想像豐富,他比其他浪漫主義詩人都更注意詩句的形式美,語言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富有音樂感。
《五月之夜》採用了詩人與文藝女神繆斯對述的形式,使得全詩從結構上講既規整,又活潑。詩人對著自己面前的這位女神傾訴衷腸,就像對著一位無微不至關懷自己的朋友訴說自己的苦惱,情感的表現十分自然、細膩。我們也可以把詩人和女神看作繆塞靈魂深處的兩個聲;一個沉溺男子痛苦,另一個在痛苦中掙扎。詩人與繆斯女神的激情對話透露了他與喬治,桑熱戀逝去後的失望和悲傷。詩人大聲吶喊:“是時候了,黑暗到了”,現實社會只是一個“黑暗的山谷”,原來美麗的幻夢,“已悄悄隱去,再也看不見”。詩人祈求女神的安慰,並渴望她將他帶到一處可以遺忘一切的地方。詩神則提出種種詩題,企盼他重新操起詩人的五弦琴。
在本節選的開頭,繆斯安慰詩人,薔薇花正在綻放,春光在夜色中來臨,鶺鴿鳥兒棲隱在新綠叢中等待黎明的到來,詩人應該拿起琴來歌唱了。但詩人卻答道,那只是一個模糊的形象,如同一個離奇的夢想,已經杏無蹤影。繆斯鼓勵詩人拿起琴來歌唱,春風搖盪的夜晚,玫瑰花含苞待放,正準備著一泄芬芳醉倒狂蜂呢!長生不老的自然到處是情愛纏綿,百花齊放的晚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可詩人的內心依然跳躍驚慌,寂寞淒涼。繆斯希望詩人不要懶散,就像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詩的懷抱中撫慰過創傷一樣,詩人可以用詩歌來擺脫痛苦。
在繆斯的呼喚聲中,失意中的詩人感覺到只有在詩的創作中才能獲得撫慰,在失去愛情之後,只有詩歌對於他才是純潔忠貞、情意依舊。繆斯就如1司他的姐姐和導師,現在又是他的神明,她勸慰詩人拿起琴來,用歌唱來緬懷悲歡往事,喚醒生命的回音,不能沉湎於往事而繼續沉默等待下去了,否則她將乘春氣而去,遠離塵世了。但詩人內心的痛苦並沒有因詩神的勸導而減輕,他實在無心歌唱。現實的生活是殘酷的,詩人在女神的翅膀的庇護下掠過的仍是無望的旅程。詩人重新回到失望之中,既不想歌唱希望,也不想歌唱光榮和幸福,連痛苦也不想歌唱。
繆斯告訴詩人,她不會如同秋風一樣無情地坐視詩人的苦痛,她要詩人擺脫疏慵的心態,無論青春遭遇了怎樣的煩憂,因為這創傷是神聖的,“只有偉大的痛苦才能使我們偉大”,不能因為痛苦的折磨而保持沉默,相反“越是失望的歌聲就越是歌中至美;/有些不朽的詩篇都是純粹的啜泣”。詩人要像為父的鵜鶘一樣,為了保護雛鳥,用無上的愛作出神聖的犧牲,以血乳來餵養雛兒,使它們免於死亡。凡是大詩人所做的都是如此,他們為眾生捨命提供的筵席,讓芸芸眾生享樂著,淋漓酣暢。但詩人依然絕望,他無法做到這一切,就像不能在烈風席捲的流沙上留下些什麼。
詩中充滿了失望、悲觀的情緒,籠罩著一種絕望的情調,在一定程度上映了19世紀法國社會一代青年在悲觀、失望中痛苦掙扎的情景。這一面與喬治,桑的分手造成了繆塞情感上的巨大挫折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嚴酷的社會現實,使繆塞的個人理想無法實現,幻滅的情緒造成了他思想的波盪和意志的消沉。他身上的那種根深蒂固的“世紀病”,顯然不是愛情可以治癒的。
繆塞在詩歌創作中強調“言為心聲”,反對矯揉造作,無痛呻吟,主張寫詩要“言之有物”,要把“表達思想置於第一位”。他曾說過:“詩句雖是手寫出的,說話的卻是心。”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他的這一觀點。詩人沒有運用深奧的象徵手法去營造抽象的意境,而是藉助簡白曉暢的語言,真切流露了詩人的感情,一瀉無遺地唱出了自己心靈的憂傷。詩句優美、流暢,具有一種音樂的流動美;豐富的想像,使詩歌具有一種巨大的空間感;充沛的情感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因為對於情感和痛苦的沉溺,繆塞被認為是最具有浪漫派靈魂的詩人。(李世傑)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德,繆塞( Alfred de Musset,1810-1857),生於巴黎一個官吏家庭。臼剁愛好文藝,十三四歲時就開始寫詩。十八歲參加以雨果為首的浪漫派文社,經常朗誦自己的詩作,被譽為早熟的天才。二十歲發表抒情詩集《西班牙與義大利故事》,憑想像寫出濃烈的異國情調。1833年出版著名長詩《羅拉》,開始流露彷徨不安的情緒。同年與比他年長六歲的女作家喬治·桑結識,很快發展成為愛情,兩人同游義大利,但不久關係就發生挫折,至1835年徹底破裂,使繆塞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陸續寫出抒情詩《四夜組詩》:《五月之夜》(1835)、《十二月之夜》(1835)、《八月之夜》(1836)、《十月之夜》(1837),表達自己苦悶、絕望的心情。1833年至1838年是繆塞思想最動盪的時期,同時也是他的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除上述詩歌以外,他還著有劇本《任性的瑪利亞娜》(1833)、《勿以愛情為戲》(1834)、《洛朗查丘》(1834),詩歌《出版法》(1835)、《致拉馬丁書簡》(1836),長篇小說《世紀兒的懺悔》(1836),以及一些中短篇小說等。隨著他的思想日漸消沉,他的創作也日漸稀少。由於生活放蕩不羈,酗酒無度,健康迅速惡化。1852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五年後在巴黎去世,卒年四十七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