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所傷

五行學說中,五志與五臟有相對應的關係,當五志活動異常時會損傷所主之髒,即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基礎術語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黃帝內經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解讀

五志即分屬於五臟的五種情志活動,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悲,腎志恐。五臟的功能正常與否,則可直接關係到喜、怒、思、悲、恐的活動變化。反之五志的變化也可影響到相應的臟腑機能活動,五誌異常則可氣機紊亂,傷害所主之髒,即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中醫套用

五志傷髒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1、擾亂氣機。情志致病可通過擾亂氣機而影響臟腑功能。《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過怒則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出現面紅目赤,嘔血甚而暈厥;過喜則心氣渙散,出現神不守舍,失神狂亂;過悲則肺氣耗傷,意志消沉;過恐則腎氣不固,氣泄於下,出現二便失禁,骨痠痿軟,遺精;過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依,慮無所定;過思則傷神損脾,致氣機鬱結,出現心悸、失眠、納呆、腹脹、便塘溏。
2、耗傷氣血。氣血是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過激的情志活動可耗損臟腑的氣血,從而引起臟腑功能的異常。過喜傷心,耗傷心血;大怒傷肝,肝不藏血,肝血虧虛;憂思傷脾,脾失健運,生血不足;悲哀傷肺,肺氣消耗,氣不生血;驚恐傷腎,消耗腎精,精血同源,精血兩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可通過影響臟腑功能從而影響到氣血生化而耗傷氣血。正如《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所云:“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耗損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3、直接傷髒。情志致病,可直接傷及臟腑。不同的情志刺激,對各髒有不同的影響。其傷髒的規律一般按內經中所說的五臟配五志的模式,“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但由於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志亦可傷多髒。比如張景岳認為肝、膽、心、腎四髒皆能病怒。另外,心、脾皆可病于思;心、腎、肝、脾、胃可病於恐;心、肺、肝、脾四髒可病於憂;肝、肺、心可病於悲;肝、膽、胃、心可病於驚。總體而言,情志所傷病證,以心、肝、脾三髒最為多見。吳麗麗等研究了1040例情志病證醫案,認為情志病的病位在五臟上主要是心、肝、脾、腎,尤以心、肝、脾為多,在六腑則主要涉及胃和膽。嚴燦等通過多年的大樣本人群調查研究,發現脾胃、肝膽、心腦在情志致病中關係最為密切。
4、多情交織對臟腑的影響。關於多情交織傷髒,甚則和其它因素,如風寒、飲食相雜致病的描述,散見於《內經》的條文中。如《靈樞·壽夭剛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靈樞·賊風》曰:“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滕理閉而不通。”《靈樞·玉版》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現代研究發現,多情交織傷髒在臨床上更為常見。周鶯通過研究古代情志病證醫案發現,情志誘因中以多種情志志因素混合誘發的達55。555.5%。張慧通過研究清代情志相關性疾病醫案,發現在46236例情志相關性病證醫案中,以2種或2種以上的情志混合致病為多。說明情志致病相當複雜,往往是多種情志的相合為病。由於多情致病的複雜性以及個體的多樣性,多情致病的傷髒規律也較為複雜。喬明琦等在研究中提出了“多情交織共同致病首先傷肝”的學說,認為情志刺激並非致病之始因,引起情志刺激的“社會事件”才是情志致病的始發因素,由情志刺激所致始發病證主要為肝氣上逆和肝氣鬱結兩證。湯朝暉認為情志致病與肝、脾兩髒關係密切,主要影響到肝主疏泄和肝藏血兩個方而,而脾主思亦是引發情志病證的關鍵環節。從五臟與情志的關係分析,多情交織致病所涉臟腑以心、肝、脾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