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外在特徵
五寨縣馬鈴薯顆粒大又圓,表皮光滑,皮色好,整齊度高,薯形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內在品質
五寨馬鈴薯含澱粉12%~14%,蛋白質1.5%~2.3%,還原糖0.1%~0.3%,乾物質含量15%~20%,及微量元素等營養元素。
產地環境
地貌土壤
五寨縣地處管涔山的西北麓黃土高原,是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在2009米(海拔範圍1246~2772米),全縣呈東南—西北走向的長條狀、傾斜地形。1381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中有耕地面積74.46萬畝,人均耕地人均耕地6.8畝,全縣耕地土壤類型分為四個土類(亞高山草甸土、棕壤、黃綿土、風砂土),亞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本縣東南部海拔2600米以上的荷葉坪,前後黃草梁、臥場,蘆芽山主峰等高山平台緩坡上。是季風地區高寒濕潤氣候和高山草甸植被生物氣候條件下,依附於優越的地形條件而發育形成的山地土壤。棕壤廣泛分布於管涔山脈的山坡地帶,海拔範圍大致在1900至2600米之間,陽坡處出現部位略高,陰坡處和窪處部位較低。屬於山地高寒濕潤氣候的山地土壤。黃綿土絕大部分分布在黃土丘陵地區和朱家坪川,多為農田所占用,海拔範圍大致在1250至1900米,有的地方可高達2050米。風沙土分布在胡會、前所兩個鄉鎮的南坪、東雞兒窪一帶,呈長形帶狀,海拔範圍1400至1500米。土質松,無塑性和粘結性,多呈單粒存在,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能差。五寨過去土壤總的特點是“缺磷少氮鉀有餘”,現在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磷少氮少鉀也少”,全縣耕地養份狀況是有機質6.6~8.5克/千克、全氮0.4~0.5克/千克、有效磷3~5毫克/千克、速效鉀小於100毫克/千克,屬三級耕地。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
水文情況
五寨縣水系均屬黃河流域,有朱家川河、縣川河、嵐漪河三大水系,主要支流有清漣河、嶠峪溝河、都嘴溝河、井兒窳溝河、鹿角河。清漣河流量為0.4立方米/秒,其它四條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來量0.4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為0.69億立方米。因此被稱作“坐在水庫”上的縣,是山西省的富水區之一。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
氣候情況
五寨氣候屬寒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全年中多受季風影響,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長而嚴寒,雨雪稀少;春季乾燥,多風沙天氣;夏無酷暑,雨量高度集中;秋季為時甚短,雲淡風清,天高氣爽,氣候宜人。由於自然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南寒北暖的特殊氣候區。以風大、氣溫低、降水少為特徵,土壤沙化嚴重,生長季節短,霜凍危害大,乾旱經常發生。年均氣溫5.0℃,年積溫2430℃,無霜期110~130天,歷年極端最低氣溫-38.1℃,極端最高氣溫36.7 ℃,晝夜溫差懸殊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2872.1小時,年總輻射量145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降水量為448.4~478.3毫米,降雨相對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占全年降水總量的65%,年蒸發量為1784.4毫米,年平均風速2.8米/秒。總之氣候涼爽、降雨集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這樣的氣候條件正好符合農作物的生產發育。
歷史淵源
晉西北高原的五寨縣盛產馬鈴薯,據《五寨縣誌》記載五寨種植馬鈴薯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馬鈴薯加工企業的發展和政府重視,馬鈴薯種植得到了發展。
2013年,馬鈴薯在品種改良、規模種植、精深加工、產品包裝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逐步打造出了五寨品牌。
生產情況
2018年,五寨馬鈴薯種植面積為10000公頃,總產量為13.9萬噸。
產品榮譽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五寨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22年5月,入選2022年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公示名單。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五寨馬鈴薯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山西省忻州市五寨縣硯城鎮、小河頭鎮、三岔鎮、前所鄉、李家坪鄉、孫家坪鄉、梁家坪鄉、新寨鄉、胡會鄉、東秀莊鄉、杏嶺子鄉、韓家樓鄉十二個鄉鎮250個行政村。
質量技術要求
(1)施足底肥
馬鈴薯一般畝施有肥機1000~1500公斤,過磷酸鈣15~25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基肥應結合作畦或挖穴施於1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以利於植株吸收和疏鬆結薯層。播種時,每畝用腐熟的人畜糞尿20~30擔,或氮素化肥5~8公斤作種肥,使出苗迅速而整齊,促苗健壯生長。
(2)精選種薯
在選用良種的基礎上,選擇薯形規整,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徵,薯皮光滑、色澤鮮明,重量為1~2兩大小適中的健康種薯作種。選擇種薯時,要嚴格去除表皮龜裂、畸形、尖頭、芽眼壞死、生有病斑或臍部黑腐的塊莖。
(3)適時播種
確定馬鈴薯播種適期的重要條件是生育期的溫度。原則上要使馬鈴薯結薯盛期處在日平均溫度15~25℃條件下。而適於塊莖持續生長的這段時期愈長,總重量也愈高。多數是收了晚稻或中稻以後種植。秋薯以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種為好,冬薯以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種為宜。
(4)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單位面積內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既能使個體發育良好,又能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馬鈴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畝種6000株左右,每株2~3莖較為適宜。
(5)田間管理
馬鈴薯出苗後,及時查苗、補苗;齊苗後及時進行第一次除草;現蕾時,進行第二次除草,並結合培土,培土厚度不超過10厘米,以增厚結薯層,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出苗後,要及早用清糞水加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現蕾期結合培土追施一次結薯肥,以鉀肥為主,配合氮肥。
(6)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的病害較多,常見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瘡痂病、癌腫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較多時節和植株花期前後發生。因此,要注意及早用波爾多液或瑞毒霉進行防治。青枯病目前藥劑防治較難,防治方法主要通過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以及用小整薯作種等措施進行防治。
馬鈴薯的害蟲主要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螻蛄等,一般用藥劑或人工捕殺等措施防治。
(7)收穫
馬鈴薯當植株生長停止,莖葉大部分枯黃時,塊莖很容易與匍匐莖分離,周皮變硬,比重增磊,乾物質含量達最高限度,即為食用塊莖的最適收穫期,利用塊莖應提前5~7天收穫,以減輕生長後期高溫的不利影響,提高種性。
五寨馬鈴薯生產符合NY 5332大田作物產地環境技術條件,以及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準則,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等相關標準和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五寨縣馬鈴薯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五寨縣馬鈴薯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規定生產和使用標誌,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五寨馬鈴薯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結合標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