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五朵雲”:李劍雲、閻彩雲、林黛雲、時倩雲、賈碧雲並稱豫劇五大乾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大名旦
- 別名:五大乾旦
- 屬性:演員
- 出處:天興班
簡介,李劍雲,閻彩雲,時倩雲,林黛雲,賈碧雲,
簡介
豫劇有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豫西調等多種地域流派。豫劇的大融合,大革新,形成了各種不同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流派。
戲曲教育家孫延德(1865——1947)先生,一生共培養出幾百名演員,其中被譽為“五朵雲”的五位男旦曾名噪一時。
“五朵雲”也有說成是“四朵雲”的,即李劍雲(狀妞)、閻彩雲(二哥)、林黛雲(連重)、時倩雲(小根)(有人把其中一人換成了李端雲)。如果說成“五朵雲”,則再添上賈碧雲。
“五朵雲”是李劍雲、閻彩雲、林黛雲、時倩雲、賈碧雲,這種說法可靠,因為他們的名字寫在了他們老師孫延德先生的碑文里。
李劍雲
李劍雲(1892——1926?),曾用名建雲,藝名壯妞。出生在原陽縣沙岑村,幼年就入清河集的天興班學戲,戲班教師看他長得細皮嫩肉,唇紅齒白,就讓他專攻旦角。
當時,整個梆子戲舞台上,還沒有出現女旦,戲中所有的女人都由男人扮演,坤角的出現是在一二十年以後的事了。
李劍雲天資聰穎,學戲認真,在同批學員中,很快就展露頭角。學業期滿後,15歲的李劍雲開始登台演出,聲音嬌美,體態裊娜,面如桃花,眼似秋水,立刻便引起轟動,被人譽為“戲狀元”,周圍幾縣只要一聽說“壯妞”演出,無不萬人空巷,爭相觀看,歷久不衰。
李劍雲的父親李全,看到兒子年紀輕輕就如此受觀眾歡迎,自然十分高興。
當時,戲劇班社的成員經常變化,演員時常“跳槽”到別的戲班演出。為了加強戲班的穩定性,各戲班便規定統一的日期散班重組。
最為流行的換季散班時間,一是四月初八和冬至日的一年兩次,一是四月初八、八月十五、臘月初八的一年三次。而李劍雲所搭的戲班,則是一年制,從年初到年終才散班一次。
戲班新聚時,都要召集演員認單,然後根據其擔任角色和名氣大小評定身價,逐個議賬,就此確定演員一年的工錢。
李劍雲初入戲班時,年紀幼小,還沒有舞台經驗,只能算是學徒,按規定只管吃飯,不能分賬。
停不多久,李劍雲就成為主演,而且是方圓幾個縣最有號召力的演員。但規矩就是規矩,誰也不能隨意更改。李劍雲的父親爭了幾次,也沒有爭出什麼結果,一怒之下,帶著李劍雲離開了戲班,把家產變賣一空,為李劍雲組織戲班,並招收一批幼童進行培養。
歷經一番磨難,李劍雲和父親終於把戲班辦了起來,經常在封丘、原陽一帶演出,受到歡迎。民國初年,20歲的李劍雲帶著他的雛伶戲班到省城開封演出。
這時的李劍雲經過幾年的磨礪,藝術已臻成熟,扮相嬌媚,做工細膩,身段靈活,走起台來,翩若驚鴻,矯若游龍,仿佛凌波微步的洛妃一般,觀眾看得如痴如醉。
李劍雲的唱腔尤其優美,婉轉悠揚,清脆利落,柔膩嫵媚,甜潤灑脫,餘音裊裊,回味悠長,傾倒了開封的無數觀眾。當時的《豫言》報發表評論說他“音韻出自天成,節奏不同凡響,余若做工之周至,情節之揣摩,均非幼伶望其項背”,歌喉之妙,無出其右者。
開封的觀眾普遍認為,在李劍雲來開封之前,梆子戲的旦角除武功戲能勉強演出外,其餘的簡直都不值得一看,是李劍雲的精彩表演讓觀眾改變了看法,認為“前之譏評未免太過”。
李劍雲塑造了許多婦女形象,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在《狸貓換太子》一劇中,李劍雲扮演的李貴妃,在遭受太監郭槐陷害時的淒楚哀婉,被流逐出宮,生計無著、沿門乞討的離奇悲情,遇包拯昭雪洗冤後的痛快淋漓,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飾《女偵探》中的雙玉送茶時之猜疑,訪案時之機警,維妙維肖,正合人物身份。其他的如《玉虎墜》中的娟娟,《金盆記》中的無鹽,《花園贈金》中的翠紅,《三山關》中的樊梨花,不但唱腔優美,而且能文能武,表演細膩感人。有文章稱他“音韻出自天成,節奏不同凡響”,且善制新腔,在豫劇界頗有影響。
1917年4月7日的《豫言》報發表了耐寒的《李劍雲今昔之比較觀》的戲評文章,說李劍雲“既有天授圓而且亮之嗓音,復能潛心研究於劇中喜怒哀樂之情,曲盡高下抑揚之妙,口齒清晰,眉目傳神,一舉一動,莫不體貼入微,亦真亦喜,皆能絲絲入扣。”同年的《大梁日報》也發表評論說,李劍雲假如生在北京、上海這等大城市,習唱皮黃,即便不能和梅蘭芳、賈璧雲媲美齊名,也必是一流人物。當時名氣很大的湘影詞人,專門寫了一首《贈李郎劍雲》,詩中寫到:
蕭騷短鬢半如絲,閒向花前倒酒卮,
一曲清歌珠錯落,東風又見楊柳枝。
他也是清末舉人鄒少和家的常客,鄒少和在他是著作《豫劇考略》中對他的表演給了高度評價:“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
李劍雲如日中天,名重一時,不僅行內人向他請教,求他提攜,許多戲迷和社會名流、達官貴人也都想和他套上交情。更有一些太太小姐,為李劍雲俊美的舞台形象傾倒,相思如沸,想盡辦法親近他,以求暗通款曲。
開封馬道街一家名“裁雲軒”的綢緞行,老闆王某有斷袖之癖,見李劍雲扮相嬌媚,顧盼生姿,便心生愛慕,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天天捧場,為了親近李劍雲,不惜把老家的地賣了,大把大把地花銀子。
李劍云為了生存,不得不與這些人虛與委蛇,經常參加他們的聚會,就此染上了鴉片菸癮。
民國四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戒嚴令下,集會、演戲一律受到限制,在開封謀生困難,李劍雲又回到黃河北一帶演唱。後重返開封,嗓音已不如前,做工也隨之減色,但仍有不少觀眾慕名而來。後因吸毒嗜好,壞了嗓,患眼疾,不能堅持演出,最後貧困交加,死於鄭州銘功橋下。對於這位中年而逝的藝術家,怎么不讓人感到惋惜。
閻彩雲
(1893——1982),河南封丘仝蔡寨村人,是豫劇六大名旦之一閻立品的父親。因家境貧寒,閻立品的爺爺萬般無奈之下,含淚送8歲兒子閻彩雲到天興班學戲,是第三科學徒,受教於孫延德老先生。他武功較好,主攻刀馬帥旦,兼演花旦、正旦,他扎靠、踩蹺、耍刀最為稱著,行若流水,氣貫長虹。閻彩雲的“蹺功”是一絕,在演《無鹽娘娘》時踩蹺,尤其在《白蓮花臨凡》大鬧公堂一節戲中,踩蹺舞扇子,那套斗官府人役的表演妙極了,蹺功配合扇子舞,更是錦上添花,是閻彩雲的獨創,閻彩雲不僅技藝高超,而且戲德高尚,1917年《豫言報》第15期載文說:“論品格則為閻彩雲,顧曲家只知閻郎之色藝,不知其品格無為吾人所可欣羨者……至無一切惡劣嗜好。”閻彩雲因無“惡劣嗜好”,屬長壽者,享年90歲。
在“五朵雲”中間,只有閻彩雲的藝術生涯最長,影響最大。閻彩雲有一長處:講義氣,無論是師兄弟或同事,只要找到他,管吃管住,臨走還送盤纏,多資助困友。所以,他的人緣好,人稱“二哥”。
解放後,閻彩雲自山西太原回河南,一直在河南省戲校任教到退休,一生教過很多學生,為豫劇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他的代表劇目有:《白蓮花臨凡》、《黃河陣》、《天門陣》、《天仙》、《九花娘》(又名《大狼山》)、《奪雍州》、《咬箭頭》、《香囊記》、《坐轎》、《無鹽娘娘》、《玉虎墜》、《黃桂香哭墓》、《反暹羅》、《蝴蝶杯》、《撿柴》等。
時倩雲
又名石湘雲,乳名叫小根,1885年出生在陽武縣的延州鄉南街村,自幼便拜師學戲,天生麗質,扮相靚麗,唱腔委婉,聲情並茂,17歲時就在豫北一帶唱紅,是彰德、衛輝、懷慶三府爭相邀請的大腕演員。
尤其是他在《反西唐》一劇中扮演的樊梨花,英姿颯爽,俊秀嬌艷,既有忠肝義膽,又有俠骨柔腸,多次被丈夫、小姑陷害,而報效國家的決心始終不改。
時倩雲飾演的樊梨花隻身帶領馬童樊虎闖敵營救出丈夫薛丁山,返回界牌關,反為小姑薛金蓮射傷,又逢勁敵楊藩之弟楊膽追殺,不得不帶傷迎敵。恰在這時,樊梨花腹疼如絞,不得已在破廟裡產下兒子薛剛,馬童樊虎戰死,在萬般無奈下,只好棄子逃跑。每當演到此處,觀眾無不為樊梨花的悲壯慘烈深深感染,痛哭流淚,更為時倩雲的精湛演技鼓掌叫好。
《反西唐》一劇,時倩雲演得慷慨激昂,悲切纏綿,動人心弦,成為他早期演出的代表劇目,當地老百姓傳言:“寧舍爹和娘,不捨小根《反西唐》。”
民國初年,時倩雲來到省城開封,在義成班搭班,常出演在致祥、普慶、鳳鳴等茶樓戲園,很快引起轟動。
1916年,朱仙鎮運糧河上的大石橋建成,時倩雲隨義成班去演出祝賀,他扮相嬌媚,歌喉嘹亮悠揚,表演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飄然有仙人氣,與眾不同,老百姓看得如醉如痴,引起轟動。
1917年,時倩雲在開封東火神廟演出《美人圖》時,他扮演狐狸美人,狀態摩情,亦真亦幻,輕俏生動,還沒走出簾幕,一聲清唱,便贏來一片喝彩聲。
當時的《豫言》報記述了時倩雲演出時的盛況:其最妙者是劇之望月、游山、吟詩等情節,一經時倩雲演出,別具一番飄飄若仙之態度,揣摩神情,無微不至。而且其飲酒時,形體悄然似有顧忌,頗合狐狸之心性。等到美人飲醉,朱顏酡然,憨態可掬,盡現嫵媚嬌艷,纖俏活潑,尤非他人所能及。像這樣種種亦真亦幻的神態,若非時倩雲之才之學,誰能夠達到?等到狐狸美人尋找書生來到客店,情切切,意款款,粉腮玉臂,自薦枕席,描摹麗情嬌艷中,又含落落大方,遠非其他人演出時的輕佻鄙俚所能比。
時倩雲出神入化的表演,使他在當時贏得了“狐狸美人”的稱號。
開封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尤其是書畫藝術,自北宋時期的蘇、黃、米、蔡四大家和宋徽宗的倡導之後,雖然歷經水災戰亂,卻盛行不輟,代有大家國手。
時倩雲在開封唱戲,時間久了,就和一些書畫家交上了朋友,從此迷戀上書畫,一有閒暇,便刻苦臨摹學習。
為了提高書畫的境界,他還刻意學習詩詞。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番努力,時倩雲不但粗通文墨,而且畫藝也有了一定的造詣,特別是他畫的蘭花,寥寥數筆,便能見韻傳神。這在當時演員文盲占多數的情況下,可算是鳳毛麟角,難能可貴了。
1942年,一代名伶時倩雲與世長辭,享年57歲。
另外兩人的資料少的可憐,僅寥寥數語,也輯錄於下。
林黛雲
的籍貫、生卒年月均不知曉,據說他的小旦戲最為出眾,扮相俊美,唱做俱佳。
賈碧雲
的籍貫、生卒年月均不知曉。他功夫深厚,解放初期據老藝人回憶說,他的蹺功最好,身輕如燕堪稱一絕,表演上也獨具一格。《破洪州》中飾穆桂英,《洪雪娥背大刀》中飾洪雪娥,《烏龍院》中飾閻婆惜,《翠屏山》中飾潘巧雲,在當時這些劇中人物都是踩蹺的,表演難度很大。
當年在舞台上曾叱吒風雲、紅極一時的豫劇“五朵雲”,婀娜的英姿,矯健的身影,已化作虛渺的青煙飄散在地球之外,留給人們的只能是書本上(或網路上)的敘述,以及人們看後留下的思念,僅此而已。但這就夠了,因為比起太多的演員,死就死了,什麼也沒有留下要幸運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