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天”字藏經磚,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代·“天”字藏經磚
- 時代:五代
- 規格:長37厘米、寬18厘米、厚6厘米
- 出土地點:2000年杭州雷峰塔遺址出土
- 現收藏地:浙江省博物館
五代·“天”字藏經磚,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文物。
五代·“天”字藏經磚,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文物簡介凡是藏經磚,極少有模印文字的。當年俞平伯在《記西湖雷峰塔發見的塔磚與藏經》中認為藏經磚作為特製以藏經的塔磚,均為吳越國王所施捨。雷峰塔遺址考古發掘,在數以千計的藏經磚...
它又成為分別研究起自東漢、中經兩晉、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蓋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資料。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箇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
該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據記載,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現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築的。高七層,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磚身木檐仿樓閣形寶塔。由於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據有關專家調查...
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處”,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入川,草堂毀於兵火。清代,...
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幾次更改,初名制止寺,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不久後改廣字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跡眾多。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
1921年趙城劣紳折毀水神廟元建三門及清建木構牌坊,後易為磚牌坊。1921年—1928年下寺僧貞達破戒失修不理唐事,致使下寺宋版藏經佚失三分之一。同年趙城劣紳勾結下寺憎貞達(後還俗柴村住)將下寺大佛殿元代壁畫廉價售給外國人。使祖國文物遭到重大損失,現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1929年3月,僧人貞達以年前賣壁畫...
藏經閣 藏經閣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緣...
“頂無垢淨光陀羅尼咒梵文磚:磚高18cm,寬36cm。磚心右行為漢文,直行楷書。左7行為梵文。漢文為:“佛頂無垢淨光陀羅尼”,阮福《滇南古金石錄大理塔磚跋》曾說:“聞年長者言,中塔之門,四周皆嵌梵經磚石,其文皆最佳之唐字,今並無存者。”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中曾說:“塔門已封,不詳塔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