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青海白氂牛

互助青海白氂牛

互助青海白氂牛,青海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互助青海白氂牛養殖基地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拔高,大氣稀薄,空氣乾潔,透明度好,雲量少,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層消弱較少,所以,太陽輻射光能資源較豐富。互助青海白氂牛體質堅實,結構緊湊而勻稱,側視整個體軀低深而長,偏向肉用體態,顏色深紅,野味十足,有嚼勁,白氂牛肉生食軟滑,通氣開竅,白氂牛精選肉質略瘦,瘦而不柴,紅白相間。

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互助青海白氂牛”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助青海白氂牛
  • 產地名稱青海海東互助土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顏色深紅、野味十足、有嚼勁、美味可口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2046號
  • 批准日期:2013年12月30日
產品特點,外在特徵,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外在特徵

互助青海白氂牛體質堅實,結構緊湊而勻稱;側視整個體軀低深而長,偏向肉用體態。前軀發育良好、中軀次之、後軀欠佳。體上線鬐甲高長、背腰平直和十字部上隆而形成淺波浪式;體下部周圍和體上線密生粗長毛夾生少量絨毛、兩型毛,體側中部和頸部密生絨毛和少量兩型毛;椎體短,著生蓬鬆似人發粗細的長毛。全身被毛白色,裸露面多有大小不等的色素斑和被毛中有隱斑。互助青海白氂牛肉:顏色深紅,野味十足,有嚼勁;白氂牛肉生食軟滑,通氣開竅;白氂牛精選肉質略瘦,瘦而不柴,紅白相間。
互助青海白氂牛
互助青海白氂牛

品質指標

互助青海白氂牛成年平均體重208.75千克,屠宰率50.54%,淨肉率為37.94%。互助白氂牛肉顏色深紅,野味十足,肉鮮香嫩,血紅蛋白極高,富含蛋白質和胺基酸,以及胡蘿蔔素、鈣、磷、鋅等微量元素,對人體保健功效顯著。互助青海白氂牛(肉)每千克中含蛋白質21.91%,比規範規定值高1.91個百分點;牛磺酸2.19%,比規範規定值高0.49個百分點;球蛋白比例高、含脂肪1.09%,較其它牛肉低3%-8%;每千克脂肪中含胡蘿蔔素19.1毫克,是普通牛肉的2.65倍;肉內含有大量的鈣、磷、鋅等礦物質,以及人體所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和胺基酸;互助青海白氂牛肉熱能值高達2297.43千卡/千克,比普通牛肉高600-1000千卡。
互助青海白氂牛
互助青海白氂牛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互助青海白氂牛養殖基地地處黃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兩大高原的自然特點,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巴扎藏族鄉的北溝腦嶺,海拔4484 米,最低點在高寨回族鄉的曹家堡村,海拔 2200 米.相對高差達 2284 米。互助縣海拔在 3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68座,海拔4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26座, 山中有多種灌木和大片山坡,宜於放牧.全縣牧業用地(草場)84.2萬畝,占總面積的20.1%。互助縣境內山川相間,地貌複雜,土壤資源豐富,土類、土種繁多,共有11個土類,3個亞類,35個土屬,73個土種。適宜互助青海白氂牛的生長發育。
互助青海白氂牛
互助青海白氂牛

水文情況

互助縣地處內陸,一般降水不足。降水來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灣來的西南季風;其次是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亞來的水汽。白氂牛飼養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向北隨海拔增高而增加。年平均蒸發量為1235.6毫米。年相對濕度64%。縣境內有大小天然河流8條,均屬黃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長289.5公里。互助縣地表水總徑流量2億立方米(不含湟水和大通河)。境內河川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酸鹼度均在7.5-8.6之間。地下水綜合補給量共1.06億立方米。總儲量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77億立方米。保證率為20%的年開發利用量0.042億立方米,利用係數5.4%。適宜互助青海白氂牛的生存繁衍。
互助青海白氂牛
互助青海白氂牛

氣候情況

互助縣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分布總的趨勢是由北往南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由於海拔高,大氣稀薄,空氣乾潔,透明度好,雲量少,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層消弱較少,所以,太陽輻射光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521.7小時,年日照率為57%,強日照時間長,年輻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冬不冷夏不熱。年無霜期平均112天。風向以東北風為主,其次是西南風,平均風速1.4米/秒,氣候適宜於互助青海白氂牛生產。
互助青海白氂牛
互助青海白氂牛

歷史淵源

青海野氂牛馴育年代,查《史記》、《五帝本記》和青海都蘭諾木洪塔里哈遺址出土的文物,有氂牛的蹤跡。
1983年10月,《青海省畜禽品種志》、《青海省畜禽品種資源調查報告》。
2012年,互助青海白氂牛農產品地理標誌通過國家農業部認定。

生產情況

2013年,互助青海白氂牛養殖基地總面積2358.6平方公里,白氂牛年飼養量3820頭,年產牛絨1.91噸、牛毛9.55噸、牛尾1910隻。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互助青海白氂牛”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互助青海白氂牛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東經102°08′-102°29′,北緯36°58′-37°04′,覆蓋互助縣加定、巴扎、松多、五十、丹麻、東和、東溝、南門峽、林川、五峰十個鄉鎮。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3-03-1361。
質量安全規定
產地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土壤質量符合GB15618-1995中二級以上要求,天然礦泉水符合NY5027—2008相關要求,產地空氣品質符合GB3095-1996有關要求。產品質量符合GB18406規定要求。出售前要做產地檢疫,按GB16549標準進行,檢疫合格後可以上市,不合格按GB16548處理。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要求
互助青海白氂牛產區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相對集中連片,產區內水電路三通,產區內有天然草場,氣候溫暖,適宜放牧。白氂牛養殖選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兩大高原的自然特點,地勢北高南低,土壤資源豐富,土類、土種繁多,平均降水量在550-650毫米左右,年均蒸發量為1235.6毫米,年相對濕度64%。水質良好,酸鹼度均在7.5-8.6之間。年均日照時數2521.7小時,年無霜期平均112天,平均風速1.4米/秒,適宜於互助青海白氂牛生產。產地土壤質量符合GB15618-1995中二級以上要求,天然礦泉水符合NY5027—2008相關要求,產地空氣品質符合GB3095-1996中一級標準有關要求。
2、品種範圍
互助青海白氂牛選擇具有本品種顯著特徵的公氂牛和母氂牛,選種做到優質,在選配中儘量避免近交,不斷提高白氂牛品種的品質和質量。公氂牛一歲左右即有性行為,但無成熟精子,兩歲性成熟後即可參加配種 ,2-6歲配種能力最強,以後則逐漸減弱,自然交配時公母比例為1:30-40,此時受胎率較高,個別可達1:50-70,利用年齡在10歲左右。母氂牛一般2-3.5歲開始發情配種,少數3-3.5歲才發情配種。母氂牛季節性發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情,7、8月份為盛期,個別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產犢,4-5月份為盛期,個別可延至10月份產犢。 發情周期平均為21天,個體間差異大,發情持續期為41-51小時,妊娠期為250-260天。
3、生產控制
3.1牛舍修建
3.1.1氂牛養殖環境、空氣品質嚴格執行NY/T391-2000的要求。
3.1.2牛舍周圍3千米內無大型化工廠、採礦場、飼料廠、皮革廠、肉品加工廠、屠宰廠、活畜交易市場、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和其它污染源。距離幹線公路、鐵路、城鎮等公共場所500米以上,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為宜。養殖場周圍有圍欄、防疫溝或綠化隔離帶
3.1.3牛舍內不應飼養其它的經濟用途動物,舍外500米內不飼養偶蹄動物。
3.1.4牛舍應選擇地勢高、平坦、具有一定的坡度。避風向陽,乾燥通風,水質好,水源充足,符合NY/T391的要求,排水良好,易於組織防疫地點。
3.1.5牛舍採用單列式封閉舍塑膠暖棚,座北向南,舍內應保暖、乾燥通風、採光性能良好。
3.1.6牛舍地面應保溫、不透水、平整防滑、堅固和舒適,污水糞尿易於清掃。屋頂材料要防水、隔熱、耐火、結構輕便、造價便宜。屋頂設有通氣孔,有一定數量和大小的窗戶,門窗要向外開。糞尿溝應通到舍外污水池。要求舍內清潔衛生、空氣新鮮。
3.1.7牛舍內環境質量牛舍內環境質量嚴格按照NY/T391的要求執行。
3.1.8糞便及污水處理糞便經堆積高溫發酵後作為草地用肥,氂牛場及舍內污水應經消毒、發酵、沉澱後才能作為液體肥使用,糞便、污水應及時清掃或不定期消毒。
3.2飼養管理
3.2.1引種
3.2.1.1不得從有牛海綿狀腦病及高風險的國家和地區引進牛隻。
3.2.1.2引進種牛要嚴格執行GB16567。不得從疫區引種和購牛。
3.2.1.3牛隻在裝運及運輸過程中沒有接觸過其它偶蹄動物,運輸車輛應做過徹底清洗消毒。
3.2.1.4引進的種牛應在隔離舍(區)內飼養觀察期為40天以上,經獸醫檢查確實為健康合格後,方可供繁殖使用。
3.2.2購牛嚴禁從疫區購牛,購牛時要進行檢疫和疫苗免疫接種,購牛運輸途中不應在疫區、城鎮和集市停留,飲水和飼喂,防止帶入疫病。
3.2.3良種繁育應根據養殖場氂牛的生產方向及規模建立完整的良種繁育體系及繁育計畫等。
3.2.4飲水
3.2.4.1飲水應符合量要求,水質無污染、無毒無害。
3.2.4.2禁止在白氂牛的飲水中添加使用激素類藥物。
3.2.5衛生消毒
3.2.5.1 環境消毒牛舍周圍環境(包括運動場)每7天撒生石灰1次。
3.2.5.2牛舍消毒牛舍應每天清除糞便和廢棄物,保持清潔,衛生。每批牛隻調出後,要徹底清掃乾淨,用水沖洗後進行噴霧消毒或熏蒸消毒。
3.2.5.3 用具消毒牛場內所有用具每15天用0.1%新潔爾滅或0.2%-0.5%過氧乙酸消毒,然後在密閉的室內進行熏蒸。
3.2.5.4 人員消毒牛場飼管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傳染病患者不得從事飼養和管理工作。嚴禁外來車輛和人員進入場區,確實需要進入必須嚴格消毒。
3.2.6滅鼠、防蟲與殺蟲
3.2.6.1滅鼠需要滅鼠時,應儘可能套用物理方法,即放置滅鼠夾、粘鼠板等。若確需用化學方法滅鼠時,應投放不具二次中毒的滅鼠藥滅鼠,及時收集死鼠和殘餘鼠,進行無害化處理。
3.2.6.2防蟲及時清除氂牛場糞、尿、過期獸藥、殘餘疫苗、一次性使用的畜牧獸醫器械、包裝物、污水、破爛容器和丟棄的盆、桶、罐等廢棄物,防止滋生蚊蟲。
3.2.7放牧、補飼
3.2.7.1正在培育中的人工草場可以使用農藥及肥料,嚴格執行NY/T393、NY/T394。天然草原嚴禁使用農藥及肥料,主要是氂牛糞便返還草原。
3.2.7.1.1冬春季的放牧主要任務是保膘和保胎。要選擇地勢比較平緩、避風向陽的山間坡地、飲水方便的冬季牧場,利用時間約7個月(11月至翌年5月)。對體弱、得病和配種的氂牛給予適量的乾草補飼。早上九時出牧,晚七時歸牧。避免飲冰水,吃霜草,以使保膘保胎。早春要調節放牧時間,特別注意防止“搶青”,以免流產和拉稀。確保氂牛群順利渡過冬春難關。冬春季是氂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時間,除跟群放牧外,有條件的還應加強補飼。
3.2.7.1.2夏秋季放牧 主要任務是提高產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種,使當年要屠宰的氂牛在入冬前出欄,其他牛隻為越冬過春打好基礎。地勢高,氣候涼,潮濕多雨牧草萌發遲,枯黃快。利用時間約3個月(7月至9月)。放牧要早出晚歸,儘量延長放牧時間,多飲水,夏季炎熱,中午應將氂牛趕到較為涼爽的地方使其進行充分反芻。並根據安排的牧場或輪牧計畫,要及時更換牧場和搬遷,使牛糞均勻地散布在牧場上,同時減輕對牧場特別是圈地周圍牧場的踐踏。
3.2.7.1.3過渡期放牧海拔在3000米-4000米,處於冬春季和夏秋季草場之間,氣候涼爽。為冬春季轉夏秋季,夏秋季轉冬春季放牧場。利用時間約2個月(6月和10月)。
3.2.7.2補飼飼料補飼飼料原料應採用不霉變,不腐爛、不潮濕,不混有雜質的當地產青稞、小麥、燕麥等。不得使用國家禁用的藥物和合成激素,應符合NY 5127-2002的要求。
3.2.8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白氂牛的飼養管理
3.2.8.1犢牛的飼養管理犢牛產下後應在1.0小時-1.5小時內吃到初乳)並儘量吃飽,適當提早(犢牛大約15日齡-20日齡)訓練犢牛吃植物性飼料(如青草、青乾草等)。犢牛的斷奶時間視其生長情況而定,一般(6個月左右以能夠吃飽植物性飼料為宜。同時要注意搞好餵奶衛生,保持牛體的清潔,並給予適當的運動和做好經常性的護理工作,飼餵用具要經常保持清潔衛生,進行人工餵奶的犢牛,餵奶後套用乾淨的毛巾等將其嘴擦拭乾淨,防止犢牛之間互相舔食。
3.2.8.2青年牛的飼養管理當犢牛長到6、7個月後,即成為青年牛,在冬春季要補餵青乾草,以滿足其生長發育對營養的需要。將母牛統一組群,並嚴格控制種公牛入群,以免引起未完全成熟配種。
3.2.8.3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母牛懷孕前5個月,由於胎兒生長發育較慢,其營養需要較少,可以和空懷母牛一樣,以放牧為主。妊娠的最後2個月-3個月,以補飼青乾草為主,適當搭配精料,例如:胡蘿蔔、豆餅、玉米、小麥麩等。注意防止妊娠母牛過肥,尤其是頭胎青年母牛,以免發生難產。
3.2.8.4種公牛的飼養管理 種公牛生後滿6個月帶籠頭,10個月-12個月穿鼻環,以便控制。每2個月-3個月稱重一次,檢查體重變化,防止過肥。
3.3防疫、獸藥使用
3.3.1防疫
3.3.1.1工作人員要求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體檢,取得健康合格證後方可上崗。
3.3.1.2免疫接種白氂牛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規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進行疫病的預防接種工作,並注意選擇適宜的疫苗和免疫方法。同時,佩戴畜禽標識,上傳錄入相關信息,確保氂牛養殖的可追溯性。
3.3.1.3疫病監測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規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疫病監測方案。
3.3.1.4疫病控制和撲殺發生疫病或懷疑發生疫病時,應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3.3.1.5記錄每群牛都應有相關的資料記錄。
3.3.2獸藥使用獸藥防治疾病所用的防疫藥物應符合NY/T472-2006的要求。禁止使用未經國家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的、已經淘汰獸藥、明確規定的違禁獸藥等,嚴格執行獸藥休藥期。消毒藥要使用對人、牛無害的消毒藥物,符合綠色食品相關要求。
3.3.3疫病防治技術規程詳見附錄A 4。
4.1 屠宰。互助青海白氂牛公牛長到3歲後就可以出欄,母牛一般繁殖利用期滿後才淘汰處理。應綜合考慮增重的速度,飼料利用效率,屠宰率、胴體品質及市場供應狀況,確定適宜的出欄時間。氂牛上市前應經有關部門檢疫,並出具檢疫證明,嚴禁病牛、未到休藥期的氂牛,疫區的氂牛出欄上市。
4.2運前檢疫
4.2.1商品牛外運前,應經獸醫衛生檢疫部門嚴格按照GB 16567進行檢疫,並出具檢疫證明和標識,合格者方可外運。
4.2.2活牛在運輸途中的時間應當儘量縮短。無法縮短時應當供給充足的飼草和飲水,以防掉膘。在驅趕運輸時,一日行程不能超過15千克,途中要吃飽青草,供足飲水,如果連續趕路,中途應安排一日或半日的休息時間。
4.2.3商品牛運輸車輛在運輸前和使用後要用消毒液徹底消毒。
4.3注意事項商品牛運輸途中,不應在疫區、城鎮和集市停留、飲水和飼餵。
4.4病、死牛處理
4.4.1牛場不應出售病牛、不明原因的死牛。
4.4.2需要處死的病牛,應在指定地點進行撲殺,傳染病牛屍體要焚燒或深埋(所埋深度應為屍體距離地面大於1.5米)處理。
4.4.3有使用價值的病牛應隔離飼養、治療,病癒後歸群。
4.5廢棄物處理氂牛場廢棄物處理應遵循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糞、尿、污水、惡臭污染物排放應符合GB7959、GB14554、GB18596規定的要求。
5、生產記錄養殖戶做好養殖環節的生產記錄,包括氂牛出生、購進日期、用藥、免疫接種、出欄、產地檢疫等,並將以上生產記錄形成檔案。

專用標誌使用

互助青海白氂牛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飼養場(戶),在白氂牛肉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互助土族自治縣畜牧獸醫工作站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1.1 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1.2 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1.3 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1.4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2、經審核符合標誌使用條件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標誌使用申請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標誌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責任義務。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生效後,標誌使用人方可在農產品或者農產品包裝物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並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活動。
4、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建立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檔案,如實記載地理標誌使用情況,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5、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6、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五十一條規定處罰。

歷史文化

在民間曾有這樣一個傳說,華熱人的祖先華秀居住在西方遙遠的巴顏喀拉大雪山下,牛羊眾多,草原就顯得不夠用了。於是華秀帶領本部落的老少趕著大群牛羊向彩雲飄去的方向出發了。當人們尾隨著牛群走至石峽時,眼前卻一片慘景。其它的氂牛全部慘死了,此時,從身後那巍峨的雪山深處出現了一頭白色的氂牛,雪一樣潔白,它像一團潔白的雲團。向石峽口奔去同一條黑色的巨怪角斗,斗得大地沙石飛揚,白氂牛用它的勇猛和尖利的犄角戰勝了巨怪。人們的面前便出現流水潺潺、雲蒸霞蔚、蒼松翠柏、綠野如茵的仙境,這就是互助北山(現在的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閹割後的白氂牛有較強的耐久力,是牧民們出圈馱運的重要工具,一頭白氂牛馱負100公斤的重物也能趟過河流,穿越溝壑,攀援高山,是機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惟有白色方能帶來福祉,惟有白色方能淨化心靈,所以就將神的靈氣、雪山的精神融合在一起,附著於白氂牛之上,成為“吉祥、平安、善良、美好”的象徵,由此產生了別樹一幟的白氂牛圖騰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