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跨:2015東華春季藝術沙龍作品集》是2015年4月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信群,李海峰。
基本介紹
- 書名:互·跨:2015東華春季藝術沙龍作品集
- 作者:馮信群、李海峰
- 出版社:東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4月1日
- 頁數:166 頁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690711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瑞士人布克哈特——文藝復興研究的專家,在他的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提出了著名的“近代性”的概念,可與步入改革開放的中國強調“現代性”、進入21世紀的文化藝術圈強調“當代性”相參看。歷史觀視域下的近代性、現代性、當代性,就是近代觀、現代觀、當代觀。我們今天的“三觀”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是,此“三觀”如果沒有歷史觀中的近代觀、現代觀、當代觀,便難建立。就像布克哈特通過文藝復興研究發現的“近代性”就是“人的發現”,文藝復興時的“人的發現”是伴隨著世界的重新發現,正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地理大發現推進了世界觀的改變。我們崇尚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巨匠大師,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藝術所彰顯出的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人的發現”是我們今天看近代、現代、當代的一條核心線索和根本旨趣。
與“人的發現”相關的“近代性”,在中國明代就幾乎被視為異端的心學,王陽明提出的著名命題“我心即宇宙”,也是“人的發現”的中國方案,通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連線了馬克思“人的解放”的實踐哲學。康梁變法、上書朝廷、倡導新學、“其命維新”。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早就看到:“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從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到李大釗的《少年中國》,人的近代性、現代性、當代性-直維繫著中國的學院教育,那裡具有著前瞻、前沿的,更新、創新的,面向未來的學院品質。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更讓藝術與教育形成了緊要的關聯。
中國的學院似乎剛剛步入前史,年輕的學院尚未象牙塔,還未固化成保守的堡壘,更不是自由的囚籠。學院與當代藝術的互通、互動、互融便注定了彼此的互文性,由此,學院藝術家便成為活躍度、開放度極高的群體,他們的藝術情懷、美學理想具有更加的前沿意識、實驗精神,更強的歷史文化的批判精神,更高的社會生活的敏感度、敏銳力。學院的當代藝術對學院教育的提升,對學院教、學、研的開放、多元、包容、創新度,是一股積極的推進力量。
即將拉開帷幕的,“2015東華春季藝術沙龍展”將主題定做“互·跨”,題中之旨也就顯而易見了!
圖書目錄
1 蔡廣斌
2 陳建輝
3 崔齊
4 丁乙
5 馮鋼
6 馮信群
7 顧振華
8 韓峰
9 韓家泉
10 和平
11 胡介鳴
12 胡偉達
13 計文於
朱衛兵
14 李海峰
15 李軍平
16 李立宏
17 李明曉
18 李勇智
19 粱衛洲
20 劉大鴻
21 逄峰
22 裴晶
23 彭波
24 浦捷
25 錢俊谷
26 曲豐國
27 桑茂林
28 沈沉
29 孫良
30 孫小平
31 陶琳娜
32 王國安
33 王建國
34 王奇峰
35 王遠
36 吳晨榮
37 吳繼峰
38 徐國峰
39 趙強
40 周弘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