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村位於洛河以北,共有村民組14個,986戶,現有人口4070人,勞動力2337人,轉移勞動力1200人,耕地面積1665畝,樹木有21000餘棵,超市及小商店有31個,村年度集體總收入為27.2萬元,年人均純收入4939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二里頭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偃師市翟鎮鎮
- 人口:4070人
簡介,古蹟,
簡介
過去,為了防止伊、洛河泛濫,房屋倒塌,居民多挖土築台,在土台上建房。因無統一規劃,街道彎曲狹窄,房基高低不齊,居住、行走有諸多不便。1981年,在縣計委等部門的幫助下,該村對街道、住宅進行了全面規劃,本著新建和改建相結合的原則,逐街逐片進行了新村建設。
街道,有東西大街1條,即偃(師)佃(莊)公路過境段,全長900米,寬22米,柏油路面;南北街12條,其長、寬不等,最長的170米,最短的90米,最寬的22米,最窄的5米,除一條為水泥路面外,余為土路。
1985年底,全村共有住宅754處,總面積83668平方米。其中,原有住宅4處,182平方米,居住人口21人,人均8.7平方米;新建住宅750處,83486平方米,居住人口3529人,人均23.7平方米。新建住宅,大部分面南,少數面東。每所住宅為一獨院,總長18米。前院臨街面建大門,後院為二層樓的住房。住房有磚混和磚木兩種結構。其進深均為6米,前檐2米,橫跨3.3米。間數多少,視人口多少而定,大體分為連底四間和連底六間兩種。院內一側為廚房、雞舍、豬圈、廁所,一側種植花草。整座住宅結構緊湊,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居住舒適。
二里頭村現有兩委幹部8名,其中總支委員5名,村委委員4名,交叉任職1名。該村黨支部、村委會堅持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基本路線,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較出色的完成上級各部門分配的各項任務,多次被鄉鎮評為模範黨支部和先進村,並獲得“示範村”的稱號。
該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的具體做法是:一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全村所有耕地實現節水灌溉,統一種植優質小麥。二是發展養殖業。該村現有養殖小區1個,專業戶20戶,畜禽圈養戶40戶,占農民比例6.2%。三是創造良好環境,大力支持發展私有企業,已形成私有企業涉及小麥良種培育、製藥、化工、油漆、機械、針織等。四是在主要街道設定垃圾堆放點,在該村北邊建立一個垃圾填埋場,每天定時清理垃圾。五是完成村莊規劃,對村道、街道進行統一綠化、美化。六是投資150萬元,打140米深井1眼,改善民眾飲水質量。七是投資26萬元,硬化長850米、寬4米村道。
古蹟
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被學術界公認為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經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穫。1977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又將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該遺址範圍為東西約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遺存上自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此遺址興盛時期的年代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夏文化時期,考古界將其主要階段稱為“二里頭文化”。
通過近半個世紀的持續發掘,在二里頭發現的主要遺蹟有:宮城遺址,位於二里頭遺址中東部,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360至370米,面積達10.8萬平方米,四周有牆,牆寬2米,殘高0.1米至0.75米。牆外有環城大路,寬10餘米至20米。宮城內發現二組排列有序的宮殿建築群,分別以一號宮殿、二號宮殿為核心,並有明確的中軸線。一號宮殿基址面積達一萬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迴廊;正殿之南為庭院,過庭院為面闊八間的大門。近年發現的三號宮殿建築基址,早於一號宮殿基址百年左右,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墓葬,二里頭遺址內已清理髮掘墓葬有幾十座;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二里頭宮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這是迄今發現我國最早的宮城,可視為以後歷代宮城的祖源;二里頭發現的綠松石龍形器,長約70厘米,頭寬15厘米,身寬4厘米,由2000餘片綠松石組成,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這裡發現的雙輪車轍,證明距今3700左右,我國已有了雙輪車;這裡出土的青銅器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器。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獨立起源的文明古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唯一沒有間斷過的國家。但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確切歷史記載、可靠的絕對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一些西方學者和疑古派一度懷疑夏朝的存在,懷疑禹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一條肉蟲),甚至聲稱東周以前無信史,把中國的歷史一下子縮短了一半。為此,國家在“九五”期間,把夏商周斷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項目,重點任務是要理清夏商分界與夏代的歷史脈絡。自二里頭遺址發現後,學者們為此爭論了四十年,經“夏商周斷代工程”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發現與史書的相互印證,專家們認定,夏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間,後來被商朝取而代之。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從二里頭遺址探索到中華文明起源的脈絡,可以補寫孔子和司馬遷沒有搜尋到的中華“家譜”。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二里頭遺址的發掘面積進一步擴大,考古碩果迭出。二里頭考古工作隊第三任隊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博士,與前輩一樣摯愛考古事業,他用詩樣的語言說:考古發掘顯示,二里頭遺址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後世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制度的許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頭遺址。我相信,二里頭的重大意義必將寫進孩子們的教科書——而歷史教科書上每增加一行字,就意味著幾代考古學家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