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拳

二郎拳

“二郎拳”的具體源頭和出處已經很難考證,據傳二郎拳始創於明末清初。明朝末年,嵩山少林寺弟子魏一光、孔一明先後離寺,各居一方,隱匿山林,聞雞起舞,參悟少林玄妙,遍訪武林名家,歷經滄桑磨練,均武功超群。遇蝗年災荒,二人思念親人,於返鄉途中巧遇客棧。閒聊之後方知是同門兄弟,談及武技,興趣大發,不約起身相武,百餘回合不相上下,誓定二人合力開館授徒,取拳名“二郎拳”,迄今已有三百餘年。還有一說,因二郎拳以二人對練為主,故名。歷經世代相傳,門人遍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數十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郎拳
  • 地位:中國優秀傳統武術拳種之一
  • 門派:少林派中的二郎門
  • 人物少林寺弟子魏一光、孔一明
  • 門人: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數十省
起源簡介,初露鋒芒,涉足江湖,技冠群英,激流隱退,怒懲頑徒,標榜後世,招式動作,

起源簡介

山東鄆城,歷史悠久,商王祖乙曾建都於此,史稱庇。春秋戰國魯成公四年築城名鄆,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的故鄉,亦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的美譽。1992年還被國家體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武術之鄉”。質樸、豪放的鄆城人素以酷愛武術文化切功底深厚而著稱,不僅習武的風氣甚盛,而且拳術派別種類繁多。其中二郎拳不僅能擊敵防身,更能健身養生,且易學易練,有極強的觀賞價值,因而有“大紅拳的長衣裳,二郎拳的光脊樑”之說,深受廣大武術界人士所喜愛。二郎拳拳師陳連田便是這一拳種的第一位傳播者。

初露鋒芒

陳連田,字芸軒(1882~1960),鄆城縣潘渡鎮陳棧村人。16歲在潘渡鎮任屯村王建九門下練習大紅拳。1901年赴安徽省蚌埠縣參加督軍膺衛團(即警衛隊),拜膺衛團武術總教練二郎拳師劉治(河南省內黃縣大明鄉劉莊村人)為師,習練二郎拳術及諸兵器,軟、硬功等。陳公習武極具天賦,身法矯健,手眼敏銳,悟性超人,深得劉志先生厚愛。數載後陳公便深得二郎拳法精髓,各種器械也運用自如,出神入化,在軍中獨領風采,繼劉志先師之後任膺衛團總教練十餘年。

涉足江湖

1916年,陳連田因家中老人患病,辭職返鄉,於村中從事教武生涯。陳公秉性剛直,武德高尚,武功深奧,方圓百里青少年皆慕名而來,拜師學藝。其門徒遍及鄆城、梁山鄄城等縣,達千人之眾。1924年,應朋友之邀,陳公率弟子18人徒步上海,沿途訪友獻藝。途徑安徽毛莊,鄉紳宴請陳公演藝,陳公欣然出場。當時場地狹小、觀眾擁擠無法演練,不得已陳公舞動繩鞭,繞場一周,只見錚亮的鞭頭貼觀眾頭皮飛過,呼呼有聲,靠近者驚出一身冷汗紛紛退讓,驚嘆之餘拍手叫好。隨後陳公表演鐵槍鎖喉,咽喉抵槍尖,槍桿觸地,身軀微躬,觀眾平心凝氣無不替陳公捏一把汗。這時,只見一壯漢施出“掃蕩腿”猛擊槍桿3次,槍桿成弓形入地寸許,而槍身竟未被移動半分,陳公則安然無恙。觀眾齊聲喝彩,贊其真奇人也,捐資助行者不計其數。輾轉數十日,師徒到達上海浦東,設館授徒招攬生計。

技冠群英

1926年的上海浦東,武術門派眾多,著名武師達百餘人。二郎拳掌門人陳公武功深奧,門規甚嚴,弟子們恪守行規,武功不凡,在浦東武行聲望極高,二郎拳門派亦成為浦東武行的領軍門派。這年中秋節,上海電影製片公司為壯其聲望,結識武術名流,特邀武術名家在浦東會演武技。諸名家唯恐技不如人,有失聲望,不敢冒然出手,故而一致推舉陳公代表武行演武。陳公謙讓再三,然眾望難違,隨深施一禮,昂然登場獻“飛磚陣”絕技。頃刻間,十名壯漢各持十塊磚距陳公十米,成扇形站立,虎視眈眈,一聲號令壯漢齊動,百塊飛磚呼嘯而至,直撲陳公上中下三路。只見陳公輕舒猿臂,微扭熊腰,舉掌提足,閃轉騰挪,掌劈腳彈,剎時磚粉飛濺灑落滿地,飛磚盡而陳公卻毫髮無損。觀眾齊聲喝彩掌聲雷動,其他門派參賽武師們則瞠目結舌,驚嘆不已,自知不如,更不願下場,唯指派弟子出演,走走過場罷了。陳公“飛磚陣”絕技震撼了浦東,在上海一時傳為美談,電影製片公司為表彰其武技,特贈送陳公“技冠群英真武師”榮譽匾額。

激流隱退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國民黨統治腐敗至極,殺人越貨時有發生,偷盜搶劫之風盛行。陳公被多次請求後,幫助他人拿獲銀行慣犯數人。然而官匪勾結,慣犯朝進夕出,正義不得伸張。匪徒滋事尋仇,官府視而不問。陳公心灰意冷,加之弟子們思鄉心切,師徒們於1934年秋返回家鄉,繼續教武生涯。

怒懲頑徒

陳公一生謹慎,事無巨細,至暮年習武不怠,並時常外出查驗各處門徒習武狀況,言傳身教。曾多次以精湛的技藝為民眾表演,並在1943年於樊壩村再次表演了“飛磚陣”,博得眾人喝彩。一日,陳公在鄆城縣潘渡鎮吳皮村晚間閒聊時,該村二茬弟子(先拜其他拳門為師,後再拜陳公為師,即二茬弟子)劉東印(解放後被人民政府鎮壓),自持年輕力壯軍武中人,習武多年,欺陳公年老,竟不知天高地厚,言語輕薄,並動手拉陳公衣角,意欲與陳公較勁。陳公身如磐石其不能撼,劉東印口稱“請”師父賜教,卻又突發狠招,步步緊逼,陳公大怒,騰身閃過“二郎腿”,抬手封其眼拍其腮,五指輕點其兩肋,劉東印連連挨打,防不勝防,毫無招架之力。最後,陳公順水推舟置劉東印跪地求饒,誠服師父虎威。

標榜後世

陳連田先生終身獻身於武術事業,武功深奧,武德高尚,恩澤鄉里,惠及後人,功業卓著,深受各階層人士尊崇,二郎門弟子感恩師垂教厚德,於1943年春在陳棧村村口樹立《榮德碑》,標榜宗師千秋功業,昭世人瞻之。樹碑之日,陽光明媚,春風送暖,八方弟子云集村中,張燈結彩,彩獅歡舞,鼓樂齊鳴,群情激昂。吉時,陳公身著紅袍,頭戴頂子(傳統禮帽),腳蹬馬靴,端坐於太師椅,滿面春風,神采奕奕。清末舉人宋鴻澡、陳繼蘇等四老夫親與陳公佩戴紅花,獻賀詞書。眾弟子高頌賀詞,扶豎“榮德碑”,後分批向恩師跪地行叩拜大禮,聲勢甚隆。歲達期頤,終無不朽之軀,陳公雖終生習武,身心健碩,然1960年秋陳公已年逾八旬,古稀之年不幸無疾而終,享年78歲。
二郎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武術流派的一種,是二郎門歷代傳人智慧的結晶,其發展過程始終與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體現著人類文明發達的程度,顯示了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高度智慧。其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有拳術36路,器械40套,對練64套。因而深受廣大武術界人士所喜愛。
一、歷史淵源
“二郎拳”的具體源頭和出處已經很難考證,據傳二郎拳始創於明末清初。明朝末年,嵩山少林寺弟子魏一光、孔一明先後離寺,各居一方,隱匿山林,聞雞起舞,參悟少林玄妙,遍訪武林名家,歷經滄桑磨練,均武功超群。遇蝗年災荒,二人思念親人,於返鄉途中巧遇客棧。閒聊之後方知是同門兄弟,談及武技,興趣大發,不約起身相武,百餘回合不相上下,誓定二人合力開館授徒,取拳名“二郎拳”,迄今已有三百餘年。還有一說,因二郎拳以二人對練為主,故名。歷經世代相傳,門人遍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數十省。
據《鄆城縣誌》記載,鄆城境內二郎拳系潘渡鎮陳棧村陳連田傳入。陳連田(1882~1960)自幼拜王建九為師練習大紅拳,1901年赴安徽省蚌埠縣參加督軍警衛團,隨警衛團武術教官劉治(河南省內黃縣大明鄉劉莊村人)習練二郎拳技。後接任劉志職務,繼任國術教官,任職近20年,門人幾近遍布全國各地。1916年脫離軍界返鄉教授二郎拳技,門徒集中在鄆城、梁山、鄄城、嘉祥等縣,達千人之中。1924年率弟子18人赴上海打拳賣藝,又將二郎拳傳至浦東、浦西、吳淞口等處。二郎拳在鄆城的習練者主要分布在潘渡、侯集、張集、玉皇廟、程屯等鄉鎮及城區。
二、二郎拳的技理、技法及功法
(一)、二郎拳技理要求
二郎拳武術理論認為,拳術演練是為掌握器械打基礎,器械是延長了的手臂。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都由實用招術組成,拳術招術與器械中的招術可以互相借鑑,但不是混同。二郎拳套路以二人對練為主,“拳打一條線”,套路完整,趟子清晰,起落有序,終式回歸原位。其中八路長拳以八卦方位命名,取拳打八方之意,講究一接、二纏、三進、四拉、五切、六拿。其武姿大方,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攻防兼備,手法密集,變化精妙,利於實戰。每路對練套路都能單練、合練,極具觀賞性,其中集體合練“百人迷魂陣”氣勢宏偉、甚為壯觀。
二郎拳術崇尚武德,以禮待人,以靜處事,後發制人;靜若病貓,上身放鬆,下盤穩固,足下生根;攻防記於心,而不顯於表,動則如猛虎下山,勇猛快速;技巧用於借力發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達克敵制勝之效。
(二)、二郎拳技法特徵
二郎拳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套路繁多。其特點是:動作連貫,變化多樣,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有剛有柔,手,眼、身、步法緊密結合,閃、展、騰、挪靈活多變。其技法特徵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
1、姿勢舒展,動作緊湊。二郎拳技法要求肢體關節活動範圍較大,對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關節的靈活性要求較高,有助於發展肌肉、韌帶和關節的靈活性。
2、動迅靜定,勢正招圓。要做到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腳賽鑽,行如風,站如釘,亦即在練功過程中,不論大動作或小手法都必須非常快速、敏捷,同時在異常快速旋轉、閃躲或沖、蹬、踢等技擊方法進行時,又能突然地靜止而穩定。
3、發力順達,節奏鮮明。二郎拳發力的順序是上肢起於腰,傳於肩、肘,達於手;下肢起於胯,傳於膝,達於足。在完成這個發力順序的同時,還要做到節奏分明,即在整個套路演練過程中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一氣呵成,自然順達。
4、協調完整,前後連貫。人體內外要協調完整,對於動作中的手法、身法、步法必須上下照顧,前後連貫。有些比較複雜的動作,如轉身、拍腳、跳躍、起伏、轉折等技術動作,必須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同時眼神、意識、呼吸必須與動作密切配合,做到眼到手到,神形合一。這種內外配合的練法有助於增強大腦的調節作用,使呼吸和內臟器官得到鍛鍊。
二郎拳經云:“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身不動練精,心不動練氣,意不動練神。即爾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即練神還虛,此中奧妙當自悟。
(三)、二郎拳功法
二郎拳功法歷經二郎門弟子幾代人的秉承和發展,技藝不斷得到充實與提高,逐漸形成至今獨具一格的完整技術體系。在傳承二郎拳技法的基礎上又創新出許多獨門功夫和一些絕活,有硬功、氣功、輕功、雜技等。手開磚、手推磚、手捻磚、手搓磚、腳踢磚、頭頂磚、頭磕磚、開石頭、油錘灌頂、雙峰貫耳、鋼筋纏脖、腰渡鐵鏈、口吞鋼球、口插寶劍、鍘刀剁竹筷、大車過肚、卡車過身等硬氣功絕活,還有空中飛魚、空中打雞蛋、牙頂板凳、牙頂桌子、空中走鋼絲、跑鐵鏈、耍碟子、耍碗、吊瓶、吊球、高桌筋斗前後翻、仙人簸米、仙人執碗等雜技表演項目。
二郎拳的練功方法,以站樁為主,兼習手指功、腿功等。既注重手眼身法步綜合技能的運用,更注重輕功和硬氣功的訓練。練功時講究以“拳術為根,趟子為筋”,氣達周身,沉于丹田,練心聚氣。
三、意義
1、實用性
二郎拳講究氣沉丹田,同時氣貫拳力,並且手腳並用,拳出寸勁,跟寸腳,主要的腿法有鉤掛連環腿等。二郎拳的散手技法集武術摔打、擒拿之大成,而且還有點穴功,這些對搏擊格鬥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人來我解而後還擊,叫進法。人來我接同時還擊,叫截法。人來我脫身化之,化中有打叫化法。三法中,一法勝一法,第三種最為深奧,需功夫練至爐火純青,方可用好。此法如影隨形,身形總在進攻者力點的背面,在二郎拳中為仙人換影。
二郎拳的技擊特點:是以快制勝,以快為先;講究以快打慢,慢打遲,拳打人不知,出手如閃電,回手如燒灼。二郎拳很重視腿法與步法,有“手是兩肩門,全憑腳打人,寧挨兩拳,不挨一腿”之說。技擊中以腿為主,拳為次。其手法中的沖、擺、劈、撩、頂、撞、靠與腿法的彈、掃、截、跺、擺、蹬、掛結合使用。手引腳踢,腳彈手擊、上下合一、虛實連環,以腳取勝。勁力是技擊之本,拳諺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所以還有“練拳不練力,交手不堪擊”之說。
2、觀賞性
二郎拳不僅能擊敵防身,二郎拳的光脊樑”的雅稱,深受老百姓的追捧。二郎拳在動作組合與銜接上,要求大動作與小動作互鑒、高動作與低動作相同,開合起伏貫穿套路之中,使之整體連貫,天衣無縫,顯示出其舒展、圓滑、大方的氣度,給人一種協調美的享受。
二郎拳作為優秀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它體現著動與靜、快於慢、正與側、高與低之美,它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節奏之美、技巧之美、塑型之美的統一,這就形成了二郎拳的藝術觀賞性。
3、強身健體
“生命在於運動”、“動則不衰”的真理告訴人們,勤勞動、多運動,是健康長壽之道。 習練二郎拳套路、功法可以增強力量,提高柔韌性,加強靈敏性,鍛鍊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應力,以及調節各器官的功能;因而,可以醫治部分疾病,具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效。
4、修身養性
二郎拳習練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修身養性。練習二郎拳,並不是只學會幾個套路就能成功的,還要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形斷意連,使意識、呼吸、動作協調一致,才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強身健體,修養身心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獲取名利,好敵鬥狠而學武,不但不能習得二郎拳的精髓,反而會為其所害。譜曰:“勿自恃豪強,越理犯分,悖逆爭鬥,橫逆相加。只可理說排解,勿妄動手腳,無故不可對手,好勝交鋒,即被逼有一線之路,寧甘下風。”因此,修身養性才是學練二郎拳的最終目的。
四、結束語
建國前,鄆城縣二郎門就有一支民間武術藝人表演團,他們走遍了大江南北,靠打拳賣藝遍訪名師、交流技藝、維持生計。建國後,於陳棧村成立了二郎拳武術隊,多次參加菏澤地區和各縣市組織的武術會演,獲得各類團體和個人獎項數百件,至今沒有間斷過訓練和表演活動,每逢有重大活動、男婚女嫁、開業慶典都少不了武術隊的精彩表演,大大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和諧。

招式動作

二郎拳(大架子108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