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水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交通,歷史文化,
建置沿革
清代時期,境內設紅石巒鄉。
清乾隆八年(1743年)後,屬直隸省承德州塔子溝廳管轄。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後,屬直隸承德府建昌縣(駐地今凌源鎮)所轄。
民國時期,屬凌源縣第三區管轄。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淪為日偽統治區,開始沿用舊制。在西簸箕設蒙古族警察第二分所,屬偽喀喇沁左旗公署管轄。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凌源、凌南兩縣合併,復命建昌縣,在此置二道灣子村。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建二道灣子區政府,屬建東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境內劃為7個行政村,屬建昌縣第十一區管轄。
1949年10月1日,各級政權建立,將二道灣子區正式定為第十一區人民政府。
1956年,並區建鄉,由原來的區村制改為區鄉制,將第十一區併入藥王廟區所屬,在此境內置二間樓蒙古族鄉、二道灣子鄉、大廟鄉3個鄉。
1961年5月,將藥王廟公社劃分為小德營子、鴿子洞、藥王廟、二道灣子4個人民公社。
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設立二道灣子鄉。
1984年,改為二道灣子蒙古族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二道灣子蒙古族鄉轄12個行政村:頭道灣子、二道灣子、大北溝、紅峰、冀杖子、二間樓、壩上、上河南、大東溝、西溝、西簸箕、劉質彬溝;下設63個自然屯。
截至2020年6月,二道灣子蒙古族鄉轄12個行政村:二道灣子村、頭道灣子村、上河南村、二間樓村、西簸箕村、劉質彬溝村、大東溝村、西溝村、冀杖子村、大北溝村、壩上村、宏峰村,鄉人民政府駐二道灣子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二道灣子蒙古族鄉
氣候
二道灣子蒙古族鄉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冷熱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無霜期年平均195天。
水文
二道灣子蒙古族鄉境內主要河流有六股河和二道灣子北河2條。
自然資源
二道灣子蒙古族鄉境內已探明礦藏有錳,主要分布於紅砬山。
人口
2011年末,二道灣子蒙古族鄉總人口2600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85.7人。
2017年末,二道灣子蒙古族鄉常住人口為22433人。
截至2018年末,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戶籍人口為24425人。
經濟
綜述
2002年,二道灣子蒙古族鄉社會總產值68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6100萬元;財政收入80萬元,人均收入1675元。
2011年,二道灣子蒙古族鄉一般預算收入40萬元。國稅、地稅收入總計90萬元。
2018年,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3個。
農業
2011年,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有人工造林8000畝,封山育林75000畝,山場沙化治理面積8500畝。
工業
2011年,二道灣子蒙古族鄉實現工業總產值1.1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有幼稚園2所,國小1所,在校生600人。
科學技術
2011年末,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推廣科技新品種18個。
醫療衛生
2011年,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58%。
基礎設施
2011年末,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有固定電話用戶4826戶,寬頻接入用戶578戶。
交通
二道灣子蒙古族鄉境內有二西線公路經過。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清乾隆五年(1740年),蘇姓來此定居,因其居住地位於六股河北岸,由上游頭道灣子到此曲流為第二道大河灣處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