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社會

二流社會

這是在讀者第2006年17期上的一篇文章。對所謂的二流社會做了詳細的介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流社會
  • 外文名:The second society
概念,中流認同,淪入下流,中流事實,期望向上,

概念

在被問到“你是否屬於中產階級”這個問題時,魯喻顯得有些猶豫——“應該不算吧。”但是再問,“你是否屬於中間階層呢?”她給出的答案就變得相當肯定。
魯喻,大學哲學系教師,教齡超過20年,正高級職稱。在經濟院校中做哲學教授,屬於教授當中的邊緣群落,論收入,甚至比不上效益好的院系的講師們,但自我感覺在學校中的地位要遠遠超過他們,是屬於學校中的中間位置。
隨著像魯喻一樣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具有中流(又稱作“二流”)特徵的社會正在出現。

中流認同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當以收入、財產等硬指標來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時,很多人都不認可將自己歸入較高層次中。但當這種指標變得相對軟性,甚至是一種主觀感受時,這種衡量的結果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實際上,類似中國的這種狀況在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就已經顯現。1958年起,日本總理府宣傳室每年舉行一次“關於國民生活的輿論調查”。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水平從社會一般的眼光來看屬於何種程度?”另外,日本一些學者也從1955年起,每隔十年就會舉行一次“關於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的調查”,類似的問題是,“假設將現在的整個社會總體分為五層,你覺得自己屬於哪一層?”。
調查結果發現,在“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五個層次中,選擇“中上、中中、中下”這三個層次中的人越來越多,直至197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有超過9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是屬於這三個層次當中的人。日本媒體給這個群體起了一個名字叫“中流”。
“中流”與“中產階級”雖然都可以形容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但是區別卻是明顯的。“中流”更加注重人們所占社會地位的高低和社會威望的大小,同時也與家庭背景、交際範圍、學歷、職位等因素有關,而中產則更多的強調經濟能力。當將“中流”和“中產”並列作為選項時,有56%的人選擇“中流”,而“中產”只占29%。根據媒體的估算,自我認同“中流”地位的人,在日本超過了1億人。
同樣的調查在中國也曾進行,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延東及其課題組曾在2002年10月至11月間,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5000名城市居民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高層、中高層、中層、中低層、低層”這五個層次中,選擇中間三類的人數比例達到了83.8%。趙將之總結為“中間階層認同”。
波蘭社會學家奧索夫斯基曾指出,如果人們在社會不平等結構的認知上傾向於階梯式分層模式而非兩極對立的階級模式,則說明社會成員的大多數屬於中間階級或階層。而根據趙延東的調查,當前中國城市社會的結構正表現為一種階梯式的階層結構,多數公眾認可自己處於中間階層。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課題組將中國社會的中間層定義為,受過高等教育,從事非體力勞動,以知識與技能服務於社會,家庭年收入達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大城市居民。根據他們在2002~2004年間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五大城市居民生活狀況進行的電話調查和深度訪談,可以看出中國的中間階層們有較強的政治參與熱情,偏好文藝、財經、自然科學等類別的讀物,20%的中間階層的人會再看一些周報(刊)或周末報,這個比例幾乎是其他群體的兩倍。而涉足藝術展覽、音樂會等文化活動的則較少。
《遠東經濟評論》雜誌曾針對中國的新興階層也做過一份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年輕一代中,城市人越來越注重個人生活和愛好,72%的女性認為追求快樂更重要,而持這一態度的男性為63%。在購物行為上,生活在南方城市如廣州的被調查者精於討價還價,而北京人則看重的是商品質量,上海人則有較強的品牌意識。他們平均每年外出旅行的次數為5到8次。大都市化生活方式,奉行享樂主義,自我中心,追求快樂,注重個人權利和滿足個人需求成為這個群體的主流心態。
但是,與眾多已開發國家的“中流”們不同,中國“中流”們自我定位顯然偏低。根據趙延東的研究,中國被調查者認可“中低層”的比率達到26.5%,中高層只有10.4%。而這一數字在美國是“17.4%”和“15.7%”,日本則是“24.4%”和“12.5%”。顯然,在中國,自我認可中低層的比例偏高,而中高層比例偏低。

淪入下流

相比於美國和日本等國家,中國社會人群表現出一種自我階層認同向下“偏移”的傾向。
事實上,這種向下“偏移”在日本已經成為現實。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在2005年年末出版《下流社會——一個新集團階層的興起》,講述了自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經歷多年的經濟低增長,甚至負增長,日本社會分流日益嚴重,原本位於主流的“中流階層”開始向下流動,那個曾經號稱“一億中流”的日本社會已經開始崩潰。
年輕一代源源不斷加入“下流社會”,他們最大的特徵並不僅僅是收入降低,更集中表現為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願、學習動力普遍低落,他們沒有進步的企圖心,“對人生熱情低下”,甚至產生“怎么樣努力也沒有用”的念頭。這些本該是“未來中流”的人,慢慢淪入“下流社會”。

中流事實

“中流階層”事實上並沒有太穩固的物質基礎做支撐,“中流”更多的是一種平等的感覺,在經濟發展期,大家相信只要個人努力,就能按照意願順利上升,而隨著經濟的下滑,社會差距拉大,這種公平感喪失,“中流”的共識也就解體了。
好在中國的中間層看上去還處於明顯的上升期,調查顯示,在此人群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認為,現在社會“很公平”“比較公平”和“基本公平”,當然,這種感受與自我認同的階層息息相關,往往認同層次越高,就感到社會越公平。

期望向上

有64%的社會公眾表達了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意願。而他們期望進入中流的職業依次為“國家與社會的管理者階層”“私營企業主”和“經理人員”,此外“專業技術人士”也是他們希望的一個選擇。
這樣的期望在他們看來並非遙不可及,大多數人還是表示,自己對前景比較樂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