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轉為固相的物質的晶體存在下的成核,稱為二次成核。一方面,二次成核是一種多相成核,它是在多相物系中進行的。另一方面,在二次成核過程中結晶中心的出現,在許多情況下原則上與一般的均相成核沒有區別。這裡是指由於晶種的存在而引發的溶液本體內固相新粒子的產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次成核
- 外文名:The secondary nucleation
- 釋義:轉為固相的物質的晶體存在的成核
- 本質:多相成核
- 機理:液體剪應力成核、接觸成核
- 控制措施:維持穩定的過飽和度等
簡介,液體剪應力成核,接觸成核,實驗研究,接觸成核方式,影響接觸成核速率的因素,控制二次成核現象的措施,
簡介
在有晶種或較大量的固相存在下出現的晶核,與一次晶核沒有任何區別。結果,晶核生成可由同樣的因子加以調節。如果這些晶核是由最簡單的粒子重新生成的,那么這就是決定均相成核速率的因子。如果轉為沉澱物質的已經是現成的固體粒子成為二次成核的中心,那么可以說這是多相成核所固有的規律。
但是,儘管二次成核與其他類型新相產生之間有明顯的相似,但目前它被看作是獨立的一種成核。加之,近來對二次成核的研究給予極大的注意,因為它有助於解決以下實際問題,即製取具有規定的物理化學特性的結晶產品,以及進行相應的工藝計算。
一般來講,僅在有欲製取物質的晶體存在時才出現二次成核。自然,它基本上是在弱過飽和溶液中溶液處於第一介穩區內發生的。但與此同時,二次成核在更高的過飽和度下也有可能。例如,當任一大小的單個大粒晶體在過飽和溶液中降落時出現新的晶體,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實際上,經常是在有大量晶體存在下進行的連續結晶過程中發生二次成核。因此,二次成核機理很可能與過飽和度很小時進行的過程有關。
液體剪應力成核
過飽和溶液以較大流速掃過正在生長的晶體表面時,液體邊界層存在剪下應力(速度差引起),將附著於晶體之上的粒子掃落,大的作為晶核生成長大,小的則溶解。因只有粒度大於臨界粒度的晶粒才能生長,故這種機理的重要性有限。
接觸成核
接觸成核又稱碰撞成核,晶體在與外部物體(包括另一粒晶體)碰撞時會產生大量碎片,其中較大的就是新的晶核。實際經驗指出,晶核生成量與攪拌強度有直接關係。
實驗研究
許多實驗證實:在過飽和溶液中,晶體只要與固體物做能量很低的接觸,就會產生大量的粒子,其粒度範圍在1~10μm之間,甚至會產生大至50μm的粒子,這是出人意料的,因為這與晶體在乾燥條件下的表現完全不同。在空氣中,固體物需要以大得多的能量碰撞晶體,才能得到一些粒度要小得多的微粒。
接觸成核在工業結晶過程中被認為是獲得晶核最簡單、最好的方法。其優點是:①這種方法的動力學級數較低,也即溶液過飽和度對接觸成核影響較小,易實現穩定操作的控制。②這種成核過程是在低過飽和度下進行的,在這種操作條件下結晶能得到優質產品。③產生晶核所需要的能量非常之低,被碰撞的晶體不會造成巨觀上的磨損。
接觸成核方式
在工業規模的結晶過程中,接觸成核有以下4種方式:
1、晶體與攪拌螺旋槳間的碰撞;
2、湍流下晶體與結晶器壁間的碰撞;
3、湍流下晶體與晶體的碰撞;
4、沉降速度不同,晶體與晶體的碰撞。其中以第1種方式為主。
影響接觸成核速率的因素
1、過飽和度的影響
產生的晶粒數N是過飽和度S的函式,即有N=f(S)。無論哪一類晶體,晶核生成量與晶體生長速率成正比(均為晶體表面現象)。
2、碰撞能量正的影響
在很大範圍內,產生的晶粒數N正比於E碰,即碰撞能量E碰越大,產生的晶粒數越多。
3、螺旋槳的影響
螺旋槳對接觸成核的影響最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轉速和槳葉端速度上。
4、晶體粒度的影響
晶核生成量與晶體粒度密切相關,粒度大的碰撞能量大,則晶核生成量增加,當懸浮晶粒隨溶液循環而流經槳葉的旋轉平面時,並非聽有粒度的晶粒都有機會與槳葉相撞擊。只有當晶體大於某一粒度值後才能和槳葉碰撞產生二次晶核,也就是說小晶粒在循環中難與螺旋槳接觸。
5、螺旋槳材質的影響
聚乙烯槳葉與不鏽鋼槳葉相比,晶核生成量相差4倍以上,軟的槳葉吸收了大部分碰撞能量,使晶核生成量大幅度減少。一般情況下,低轉速時,槳葉材質的影響要突出些。
控制二次成核現象的措施
1、維持穩定的過飽和度,防止結晶器在局部範圍內產生過飽和度的波動,例如蒸發麵、冷卻表面、不同濃度的兩股流混合區內(如谷氨酸結晶時加酸調pH的酸液流附近)。
2、限制晶體的生長速率,即不以盲目提高過飽和度的方法,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3、儘可能減低晶體的機械碰撞能量及幾率,長槳葉、慢攪拌是常用的方法。
4、對溶液進行加熱、過濾等預處理,以消除溶液中可能成為晶核的微粒。
5、使符合要求的晶粒得以及時排出,而不使其在器內繼續參與循環。
6、將含有過量細晶的母液取出後加熱或稀釋,使細晶溶解(細消),然後送回結晶器。
7、調節原料溶液的pH值或加入某些具有選擇性的添加劑,以改變成核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