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八年節,農曆二月初八是雲南省哀牢山區彝族人民的年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前,家家戶戶都殺豬宰牛祭祖,釀米酒,春粑粑,烹雞燉鴨歡慶家人團聚。飯後,人們走村串寨,探親訪友。農曆二月初八是納西族最熱鬧的節日,尤以三壩白地鄉最熱鬧。節日期間,遠近趕來參加者數以萬計,還有藏族、彝族、回族等民族參加。活動地點主要在風景秀麗的白水台。人們首先殺雞祭天,祭祀各種神靈,然後進行歌舞表演,熱鬧非凡。
簡介,傳說,歷史,
簡介
二月八年節,農曆二月初八是雲南省哀牢山區彝族人民的年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前,家家戶戶都殺豬宰牛祭祖,釀米酒,春粑粑,烹雞燉鴨歡慶家人團聚。飯後,人們走村串寨,探親訪友。到了晚上魁偉英俊的小伙子陪伴著婀娜多姿的彝族姑娘信步來到村寨的廣場,參加盛大的“踏歌”(亦稱“打歌”,即民眾性的歌舞活動)活動,邊歌邊舞,多色布的百褶裙有節奏地擺動,銀制領花與黃火交相輝映,頭頂的花布帕迎風飄揚,顯示出濃郁的民族特色。農曆二月初八是納西族最熱鬧的節日,尤以三壩白地鄉最熱鬧。節日期間,遠近趕來參加者數以萬計,還有藏族、彝族、回族等民族參加。活動地點主要在風景秀麗的白水台。人們首先殺雞祭天,祭祀各種神靈,然後進行歌舞表演,熱鬧非凡。
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個足智多謀的彝族首領,臨危不懼,在重兵壓境的要害時刻,率領眾將土圍著一堆堆篝火縱情歌舞,鑼鼓聲、歌聲、歡呼聲,如同千軍萬馬,威震四方。敵軍誤判對方援軍已到,慌忙撤退。彝族人民乘勝追擊,獲得全勝。從此.彝家用“踏歌”形式紀念這次勝利。屆時,山區彝族青年比賽盪鞦韆,用山上的野藤在兩山之間架起鞦韆,由這山盪到那山,飛越深澗,男女老少皆來祝興。姑娘們夾在觀看的人群中,尋求自己的意中人。勇敢的“盪者”受到姑娘們的青睞。活動多以村寨為單位。為保節日期間村寨的安寧,有“扎大路”的風俗,在每個人寨的港口,用樹枝、石頭等把路堵死,嚴禁外人進入。現在“扎大路”已逐漸變為象徵性的。
歷史
彝族年節,彝語叫"庫施",是新年的意思。彝族年節的日期是根據傳統的彝歷計算的。彝歷每年12個月,每月30天。用十二生肖紀年、紀月、紀日。年節的時間,隨居住地區有所不同,四川涼山地區大致在農曆十至十一月份。具體時間由族支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參照前一年選定吉日舉行。一般除豬、龍、牛、雞、蛇日不宜定年節外,其餘日子均可。如果過年之時有人死亡,以後也應避免擇定此日。節期一般為三天。
年節的第一天,各家打掃清潔衛生,然後在屋裡鋪上草和松針,以象徵長壽。接著在屋側燒一堆火,請祖先回來過年。有的地方習慣將一塊青石燒燙後,放入盛水的木瓢里,使水發出騰騰蒸氣,再端著木瓢於室內外轉圈,表示除邪法穢。節日期間,人們穿上新衣,設案祭祖,合家聚宴,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有的地方祭祖時要全家圍坐,聽老人唱"先基(內容多為本民族的古老傳說)",緬懷祖先業績,祈求興旺年豐。四川馬邊等地的彝族過年時,將年豬的肝、腰、脾、胸肉煮熟,切成薄塊裝入高腳木盤,並放上養粑;另將一塊石頭燒燙,放於盛水的碗中,使之產生蒸氣時,端著木盤在蒸氣上繞三圈,表示除法污穢,再斟一碗酒,供祭祖宗靈位。然後全家分享祭品,一起飲宴。此外,許多地區都將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跳鍋莊等娛樂活動。雲南巍山縣彝族人民以農曆二月八日為年節。相傳古時候,彝族和另一民族因土地問題發生戰爭;在二月八日這天,彝族部隊被包圍,情況十分緊急,這時彝族頭領急中生智,指揮士兵在山頂、路口燒起熊熊大,火,火光沖天,組織大家圍著火堆盡情唱、跳。有如千軍萬馬,聲震四方。這樣跳了一個通宵。外族兵誤以為是彝族援兵從天而降,就匆匆撤退了。為了紀念這一勝利,人們把二月八日定為自己的年節。每到這天晚上,就燃起熊熊篝火,載歌載舞,代代相傳,形成固定的節日。這天,男女青年都要認真地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藉機談情說愛。清晨開始,彝山上人山人海,小伙子彈著月琴、吹著蘆笙,在草坪上跳著歡快的哆嗦舞;姑娘們則吹著口弦,尋機和正在跳舞中的小伙子搭話。中午,摔跤場上鞭炮、火銑齊鳴,開始傳統的摔政活動。這項活動從年齡小的開始,依次進行,最後是能手比賽。晚上舉行踏歌活動,又稱"打歌",據說是為了紀念先人智鬥異族強兵的勝利。這一帶彝族過年節時,許多村寨有攔塞道路祭密枯的習俗。村寨多置有密枯樹。祭時將一黃牛繩繫於樹旁,祭把密枯樹後,一人持利斧劈牛首,後按人數分割帶回家。
近來此事漸廢,多以松枝中有三叉者代密枯樹,於屋之左右祭祀。貴州大方縣等地彝族以農曆十月初一至初五這五天中擇一日過彝年。過年節這天,人們穿著節日盛裝,到村寨的節日活動場所唱歌跳舞或觀看傳統的文藝節目。晚上,家家擺設籠席,以砣砣肉、大碗酒招待客人。酒席上,賓主以歌對答,互表衷情。飯後,人們自找夥伴,或暢敘別情,談天說笑;或談情說笑,通宵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