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紀實書系》是一套講述二戰期間著名戰爭的叢書,內附插圖詳細講解戰役的各個方面。有對第三帝國軍隊士兵真實生活的寫照,細數武裝黨衛軍在東線的榮辱成敗,也展示了烏克蘭之戰、列寧格勒戰役以及莫斯科爭奪戰對蘇聯人民所帶來的苦難……
基本介紹
- 外文名:Rommel's Panzers Rommel and the Panzer Forces of the Blitzkrieg 1940-1942
- 書名:二戰紀實書系
- 作者:克里斯特·喬根森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2507頁
- 開本:16
- 譯者:於倉和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大象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二戰紀實書系》是大象出版社重點引進的一套大型戰爭紀實叢書。 這套叢書以其豐富的歷史照片和權威人士的詳細分析,為讀者真實再現了殘酷的二戰場景。每本書約有300幅清晰的照片和地圖(許多照片是從未發表過的),還有大量雙方投人兵力、武器裝備及損失的對比數字,加之對每次戰役進程的詳細描述,使這套書看起來就像一部描述二戰的“紀錄片”。
作者簡介
伊恩·巴克斯特(Ian Baxter)是專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事史的歷史學家。他寫過許多有關納粹德國的文章,有20多部著作,其中有《“狼穴”——希特勒的戰時司令部》、《勝利遊行十八日》、《希特勒的青少年戰士》、《傘兵——從容耀到失敗》、《北非的裝甲部隊》、《“希特勒青年團師”:黨衛軍第12裝甲師一九四三~一九四五》及最近的《閃擊戰》。
圖書目錄
《隆美爾的裝甲部隊》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盟軍登入前的計畫與目標
第二章 美軍作戰與戰術準則
第三章 “灌木樹籬之戰”第一階段
第四章 “灌木樹籬之戰”第二階段
第五章 贏得勝利
第六章 結論
注釋
附錄
……
《籬牆之戰》
《巴巴羅薩行動》
《極地戰爭》
《列寧格勒戰役》
《納粹黨衛軍秘密檔案:西線》
《納粹黨衛軍秘密檔案:東線》
《二次大戰的德國傘兵》
《國防軍》
《庫爾斯克戰役》
《巴頓和第3軍團》
前言
第一章 盟軍登入前的計畫與目標
第二章 美軍作戰與戰術準則
第三章 “灌木樹籬之戰”第一階段
第四章 “灌木樹籬之戰”第二階段
第五章 贏得勝利
第六章 結論
注釋
附錄
……
《籬牆之戰》
《巴巴羅薩行動》
《極地戰爭》
《列寧格勒戰役》
《納粹黨衛軍秘密檔案:西線》
《納粹黨衛軍秘密檔案:東線》
《二次大戰的德國傘兵》
《國防軍》
《庫爾斯克戰役》
《巴頓和第3軍團》
序言
《巴巴羅薩行動》前言
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與蘇聯之 間的戰爭不可避免。自從20世紀20年 代初作為極端主義者走上政治舞台 起,希特勒就存在著“來自蘇聯的 猶太人布爾什維克陰謀”這樣一種 意識。此外,在早期的納粹主義的 指引下,希特勒還向東尋找德國的 生存空間。他在《我的奮鬥》一書 中寫道:“如果我們今天提到歐洲 的新土地,我們主要所指的只能是 俄羅斯及其周圍的加盟國家。” 對蘇聯的進攻,直接來源於國 家社會主義的三個因素:反共產主 義、空間以及競爭。如果不是以一 般的戰略和軍事角度來看待,而以 希特勒自身意識形態對這種概念的 認識,中立的觀察者就更容易理解 德國與蘇聯的戰爭。希特勒及其納 粹黨對斯拉夫民族全抱有歧視。希 特勒把他們與猶太人一同歸類為 “劣等民族”,因此對待布爾什維 克主義及猶太復國主義的態度也 一樣。他說:“斯拉夫人是寄生 蟲和下等人,只能用來伺候雅利 安人。” 希特勒在東線的使命感主導他 在戰爭期間的全盤戰略。為確保勝 利,他於1938年8月23日與蘇聯簽 署了互不侵犯條約。按條約,蘇聯 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占領了波蘭東 部和波羅的海國家,而德國則占 領波蘭西部。其實希特勒1939年9 月1日進攻波蘭是其東線進攻的第 一步。
東線的安全保證符合希特勒的 利益,使德軍在1940年進攻斯堪 的那維亞(Scandinavia)、荷蘭和 法國時後方安全無憂。在1940年6 月,當德國人專注於西歐戰事時, 蘇聯獨裁者史達林也開始進攻。
蘇聯紅軍占領了3個波羅的海國家 (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 以及羅馬尼亞東部的比薩拉比亞省 (Bessarabia)。所有這一切都是 按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行的,希 特勒讓蘇聯形成了一定的勢力范 圍。但希特勒把這一條約看做是戰 略計畫中的權宜之計,這一點他對 自己手下的將軍們從未掩飾過。希 特勒曾洋洋得意地對自己的心腹 說:“與俄羅斯的條約只是為了拖 延時間。我們將擊垮蘇聯。”他在 1939年11月時建議他手下的指揮官 說:“我們只有從西線戰事解放出 來之後才能進攻蘇聯。俄羅斯現在 對我們不構成威脅。”西線的勝利 給了希特勒行動的自由,他要求把 重點轉移到東線來。
英國的問題 種族和意識形態問題只是希特 勒思想的一部分。他進攻蘇聯的原 因還包括英國。希特勒相信英國盼 望蘇聯的介入。他說:“俄羅斯是 英國在大陸上的一把劍。”他認為 一旦俄國被打敗,英國就會投降。
由於擔心會像第一次世界大 戰一樣出現兩線作戰,德國陸軍 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元帥 (Walthel von Brauchitsch)和陸軍 參謀長哈爾德將軍(Halder)對進 攻蘇聯提出了質疑。他們的觀點沒 有引起重視。希特勒決定:只要 天氣情況允許,就立刻對蘇聯發動 進攻。僅在占領法國後的1個月,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命令他的 軍方領導人做好進攻蘇聯的準備。
戰爭最晚將在第二年的春天爆發。
他列舉了兩個進攻俄羅斯的迫 切理由。第一,存在俄羅斯發起對 德戰爭的風險。史達林已採取進攻 性的行動破壞了蘇德條約——蘇 聯已占領條約中應屬德國的立陶 宛一帶,並向羅馬尼亞北布科維 納(Northern Bukovina)進發。第 二,德國鎳礦的主要來源國芬蘭也 遭到蘇聯的攻擊。
制定進攻蘇聯的計畫本身十 分困難,因為風險很大,且德國 的軍事指揮結構重疊嚴重。在 1938年,希特勒免去了德國主要 將軍的職務,並把自己任命為德 軍的總司令。他接著組建了自己 的軍事參謀機構德軍最高統帥 部(Organization of the Supreme Command of the German Armed Forces,德文簡寫為OKW),但很 快就與德國陸軍最高司令部(High Command of the German Army,德 文簡寫OKH)發生衝突。
這兩個機構有許多共同的特 點,它們都於1940年下半年開始計 划進攻蘇聯,並且都建議使用在波 蘭和法國取得巨大成功的閃擊戰 術。這一戰術的特點是:以極快速 度對敵人指揮與通信系統發起無情 的攻擊;集結大量兵力,特別是裝 甲部隊,攻擊突破敵人的戰線,這 就有可能包圍和殲滅敵人。快速的 裝甲部隊突擊,將使部署在俄羅斯 西部的蘇聯軍隊無法撤回相對安全 的東部。德國預定只占領蘇聯西 部。德軍將在越過1939年邊境約 1920千米(1200英里)後停止進 攻,界線從白海附近的阿爾漢格爾 (Archangel)到裏海附近的阿斯 特拉罕(Astrakhan)。在這條界 線以東是德國稱為“不毛之地”的 廣闊亞洲大陸。
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德國陸軍最 高司令部在戰役的戰略執行上有分 歧。希特勒把這一分歧視為他與陸 軍參謀長哈爾德的爭吵。希特勒 偏好德軍最高統帥部提交的沿線 展開三路進攻的方案。北方的集 團軍將從波羅的海向列寧格勒發 起進攻,南方的集團軍將從烏克 蘭向基輔進攻,之後繼續向東推 進。中部的集團軍將進攻白俄羅斯 (Belorussia)這個通向莫斯科道 路上的加盟共和國。
由於這些原因,希特勒鐘情於 兩翼進攻的方案,他認為這是一次 機會。北部的進攻將確保波羅的海 重要港口的安全,並占領重要的經 濟中心列寧格勒,這個希特勒所 憎恨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思想搖 籃。南部的進攻將占領位於蘇聯的 穀物產區烏克蘭及當地的頓內次 (Donets Basin)煤田。而成功的 兩翼進攻還可以掩護向蘇聯首都的 進軍。希特勒對他的將軍們說: “占領莫斯科並不是十分重要。” 畢竟,1812年拿破崙的軍隊是在莫 斯科被擊敗。希特勒說:“只有沉 浸在過去幾個世紀舊思想中完全僵 化的腦袋,才會認為占領首都有價 值。”因此,莫斯科在希特勒的腦 中只處於次要的地位,而哈爾德將 軍卻把它作為了戰略的中心。
56歲的哈爾德在普魯士總參謀 部工作多年,他舉止和外表都非常 專業,有著冷靜的頭腦和狐狸般狡 猾的計謀。他一直把持著陸軍的特 權,甚至不惜與希特勒對峙。哈爾 德授權至少進行了三次進攻蘇聯的 可行性研究。從這些研究中他得出 結論:莫斯科必須是德國進攻蘇聯 的首要目標。
布勞希奇元帥和哈爾德兩人都 主張:占領莫斯科不僅可以使蘇聯 失去通信中心,還摧毀了蘇聯的軍 備和政府中心。他們二人的結論 是:失去首都的嚴重威脅,會迫使 蘇聯紅軍部署軍隊保衛莫斯科。這 就使德國有機會包圍並殲滅紅軍。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 了絕密的第2l號元首訓令,其中就 包含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最終計畫。
這份檔案確定了下一年5月發起進 攻的整體戰役目標,訓令中寫道: “先鋒裝甲部隊將發起大膽的 縱深突穿行動,並最終擊垮蘇聯駐 扎在俄羅斯西部的大批部隊。仍有 能力發起戰鬥的俄軍將因受阻而無 法撤回至俄腹地。敵人將被緊緊追 趕,戰線將推進至俄空軍無法攻擊 德國領土的地方。行動的最終目標 是在伏爾加河(Vlolga)至阿爾漢 格爾一線建立起阻止俄軍從亞洲發 起攻擊的屏障。俄羅斯在烏拉爾 (Ural)地區倖存的最後工業區在 必要時可以由德國空軍摧毀。” 這個冒險的行動原代號為“奧 圖和弗里茨”,這個行動代號並無 特別意義,因此德國計畫用一個具 有歷史意義的代號來命名這一行 動。納粹的最高司令建議為這場占 領東線的軍事進攻取名“巴巴羅 薩”。這一代號是希特勒取自德 國歷史上一位英雄人物的暱稱, 即綽號“紅鬍子”的腓特烈一世 (Frederic)。他成功地擊敗了斯 拉夫人,並在12世紀末帶領騎兵向 聖地(今巴勒斯坦)的異教徒發起 進攻,最後光榮地死去。
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與蘇聯之 間的戰爭不可避免。自從20世紀20年 代初作為極端主義者走上政治舞台 起,希特勒就存在著“來自蘇聯的 猶太人布爾什維克陰謀”這樣一種 意識。此外,在早期的納粹主義的 指引下,希特勒還向東尋找德國的 生存空間。他在《我的奮鬥》一書 中寫道:“如果我們今天提到歐洲 的新土地,我們主要所指的只能是 俄羅斯及其周圍的加盟國家。” 對蘇聯的進攻,直接來源於國 家社會主義的三個因素:反共產主 義、空間以及競爭。如果不是以一 般的戰略和軍事角度來看待,而以 希特勒自身意識形態對這種概念的 認識,中立的觀察者就更容易理解 德國與蘇聯的戰爭。希特勒及其納 粹黨對斯拉夫民族全抱有歧視。希 特勒把他們與猶太人一同歸類為 “劣等民族”,因此對待布爾什維 克主義及猶太復國主義的態度也 一樣。他說:“斯拉夫人是寄生 蟲和下等人,只能用來伺候雅利 安人。” 希特勒在東線的使命感主導他 在戰爭期間的全盤戰略。為確保勝 利,他於1938年8月23日與蘇聯簽 署了互不侵犯條約。按條約,蘇聯 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占領了波蘭東 部和波羅的海國家,而德國則占 領波蘭西部。其實希特勒1939年9 月1日進攻波蘭是其東線進攻的第 一步。
東線的安全保證符合希特勒的 利益,使德軍在1940年進攻斯堪 的那維亞(Scandinavia)、荷蘭和 法國時後方安全無憂。在1940年6 月,當德國人專注於西歐戰事時, 蘇聯獨裁者史達林也開始進攻。
蘇聯紅軍占領了3個波羅的海國家 (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 以及羅馬尼亞東部的比薩拉比亞省 (Bessarabia)。所有這一切都是 按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行的,希 特勒讓蘇聯形成了一定的勢力范 圍。但希特勒把這一條約看做是戰 略計畫中的權宜之計,這一點他對 自己手下的將軍們從未掩飾過。希 特勒曾洋洋得意地對自己的心腹 說:“與俄羅斯的條約只是為了拖 延時間。我們將擊垮蘇聯。”他在 1939年11月時建議他手下的指揮官 說:“我們只有從西線戰事解放出 來之後才能進攻蘇聯。俄羅斯現在 對我們不構成威脅。”西線的勝利 給了希特勒行動的自由,他要求把 重點轉移到東線來。
英國的問題 種族和意識形態問題只是希特 勒思想的一部分。他進攻蘇聯的原 因還包括英國。希特勒相信英國盼 望蘇聯的介入。他說:“俄羅斯是 英國在大陸上的一把劍。”他認為 一旦俄國被打敗,英國就會投降。
由於擔心會像第一次世界大 戰一樣出現兩線作戰,德國陸軍 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元帥 (Walthel von Brauchitsch)和陸軍 參謀長哈爾德將軍(Halder)對進 攻蘇聯提出了質疑。他們的觀點沒 有引起重視。希特勒決定:只要 天氣情況允許,就立刻對蘇聯發動 進攻。僅在占領法國後的1個月,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命令他的 軍方領導人做好進攻蘇聯的準備。
戰爭最晚將在第二年的春天爆發。
他列舉了兩個進攻俄羅斯的迫 切理由。第一,存在俄羅斯發起對 德戰爭的風險。史達林已採取進攻 性的行動破壞了蘇德條約——蘇 聯已占領條約中應屬德國的立陶 宛一帶,並向羅馬尼亞北布科維 納(Northern Bukovina)進發。第 二,德國鎳礦的主要來源國芬蘭也 遭到蘇聯的攻擊。
制定進攻蘇聯的計畫本身十 分困難,因為風險很大,且德國 的軍事指揮結構重疊嚴重。在 1938年,希特勒免去了德國主要 將軍的職務,並把自己任命為德 軍的總司令。他接著組建了自己 的軍事參謀機構德軍最高統帥 部(Organization of the Supreme Command of the German Armed Forces,德文簡寫為OKW),但很 快就與德國陸軍最高司令部(High Command of the German Army,德 文簡寫OKH)發生衝突。
這兩個機構有許多共同的特 點,它們都於1940年下半年開始計 划進攻蘇聯,並且都建議使用在波 蘭和法國取得巨大成功的閃擊戰 術。這一戰術的特點是:以極快速 度對敵人指揮與通信系統發起無情 的攻擊;集結大量兵力,特別是裝 甲部隊,攻擊突破敵人的戰線,這 就有可能包圍和殲滅敵人。快速的 裝甲部隊突擊,將使部署在俄羅斯 西部的蘇聯軍隊無法撤回相對安全 的東部。德國預定只占領蘇聯西 部。德軍將在越過1939年邊境約 1920千米(1200英里)後停止進 攻,界線從白海附近的阿爾漢格爾 (Archangel)到裏海附近的阿斯 特拉罕(Astrakhan)。在這條界 線以東是德國稱為“不毛之地”的 廣闊亞洲大陸。
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德國陸軍最 高司令部在戰役的戰略執行上有分 歧。希特勒把這一分歧視為他與陸 軍參謀長哈爾德的爭吵。希特勒 偏好德軍最高統帥部提交的沿線 展開三路進攻的方案。北方的集 團軍將從波羅的海向列寧格勒發 起進攻,南方的集團軍將從烏克 蘭向基輔進攻,之後繼續向東推 進。中部的集團軍將進攻白俄羅斯 (Belorussia)這個通向莫斯科道 路上的加盟共和國。
由於這些原因,希特勒鐘情於 兩翼進攻的方案,他認為這是一次 機會。北部的進攻將確保波羅的海 重要港口的安全,並占領重要的經 濟中心列寧格勒,這個希特勒所 憎恨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思想搖 籃。南部的進攻將占領位於蘇聯的 穀物產區烏克蘭及當地的頓內次 (Donets Basin)煤田。而成功的 兩翼進攻還可以掩護向蘇聯首都的 進軍。希特勒對他的將軍們說: “占領莫斯科並不是十分重要。” 畢竟,1812年拿破崙的軍隊是在莫 斯科被擊敗。希特勒說:“只有沉 浸在過去幾個世紀舊思想中完全僵 化的腦袋,才會認為占領首都有價 值。”因此,莫斯科在希特勒的腦 中只處於次要的地位,而哈爾德將 軍卻把它作為了戰略的中心。
56歲的哈爾德在普魯士總參謀 部工作多年,他舉止和外表都非常 專業,有著冷靜的頭腦和狐狸般狡 猾的計謀。他一直把持著陸軍的特 權,甚至不惜與希特勒對峙。哈爾 德授權至少進行了三次進攻蘇聯的 可行性研究。從這些研究中他得出 結論:莫斯科必須是德國進攻蘇聯 的首要目標。
布勞希奇元帥和哈爾德兩人都 主張:占領莫斯科不僅可以使蘇聯 失去通信中心,還摧毀了蘇聯的軍 備和政府中心。他們二人的結論 是:失去首都的嚴重威脅,會迫使 蘇聯紅軍部署軍隊保衛莫斯科。這 就使德國有機會包圍並殲滅紅軍。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 了絕密的第2l號元首訓令,其中就 包含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最終計畫。
這份檔案確定了下一年5月發起進 攻的整體戰役目標,訓令中寫道: “先鋒裝甲部隊將發起大膽的 縱深突穿行動,並最終擊垮蘇聯駐 扎在俄羅斯西部的大批部隊。仍有 能力發起戰鬥的俄軍將因受阻而無 法撤回至俄腹地。敵人將被緊緊追 趕,戰線將推進至俄空軍無法攻擊 德國領土的地方。行動的最終目標 是在伏爾加河(Vlolga)至阿爾漢 格爾一線建立起阻止俄軍從亞洲發 起攻擊的屏障。俄羅斯在烏拉爾 (Ural)地區倖存的最後工業區在 必要時可以由德國空軍摧毀。” 這個冒險的行動原代號為“奧 圖和弗里茨”,這個行動代號並無 特別意義,因此德國計畫用一個具 有歷史意義的代號來命名這一行 動。納粹的最高司令建議為這場占 領東線的軍事進攻取名“巴巴羅 薩”。這一代號是希特勒取自德 國歷史上一位英雄人物的暱稱, 即綽號“紅鬍子”的腓特烈一世 (Frederic)。他成功地擊敗了斯 拉夫人,並在12世紀末帶領騎兵向 聖地(今巴勒斯坦)的異教徒發起 進攻,最後光榮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