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庫爾斯克》是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二戰目擊者”軍事類題材系列叢書之一。哈爾濱出版社在出版該系列叢書時,採用新的視角,以戰爭參與者的眼光向讀者講述真實的戰爭實景,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決戰庫爾斯克》通過庫爾斯克戰爭的“目擊者”(或者是德國官兵,或者是蘇聯官兵)的講述,結合一些珍貴的歷史圖片和數據等資料,全面而客觀地再現了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轉折點之一的庫爾斯克戰役的全過程。《決戰庫爾斯克》真實地向廣大讀者,尤其是熱衷於軍事和歷史的讀者,展現了庫爾斯克戰爭的激烈程度和殘酷性,在豐富讀者有關戰爭和歷史的知識的同時,激發了他們內心深處對和平的嚮往和珍視之情。《決戰庫爾斯克》中既有真實的戰爭描寫,又有獨特的人物刻畫,使全書在充分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同時還展現了一些文學和藝術的效果,既可以滿足讀者對歷史知識和戰爭知識的需求,同時也能提高讀者的文學素養。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二戰目擊者:決戰庫爾斯克》中既有真實的戰爭描寫,又有獨特的人物刻畫,使全書在充分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同時還展現了一些文學和藝術的效果,既可以滿足讀者對歷史知識和戰爭知識的需求,同時也能提高讀者的文學素養。
圖書目錄
第1章
風雲突變
第2章
得來不易的春天
第3章
“德國的如意算盤”
第4章
蘇軍緊鑼密鼓地布防
第5章
潛伏在第三帝國
第6章
生死攸關的時刻來了
第7章
庫爾斯克天空的搏擊
第8章
鋼鐵洪流的碰撞
第9章
希特勒失去信心了
第10章
“庫圖佐夫”行動
第11章
絕地大反攻
第12章
最後的勝利屬於我們
風雲突變
第2章
得來不易的春天
第3章
“德國的如意算盤”
第4章
蘇軍緊鑼密鼓地布防
第5章
潛伏在第三帝國
第6章
生死攸關的時刻來了
第7章
庫爾斯克天空的搏擊
第8章
鋼鐵洪流的碰撞
第9章
希特勒失去信心了
第10章
“庫圖佐夫”行動
第11章
絕地大反攻
第12章
最後的勝利屬於我們
序言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軍的履帶碾過蘇德邊境,一場決定傘人類命運的戰爭至此在歷史的舞台上隆重上演。
很快,納粹的將軍們就發現,擁有理想與榮譽的產業工人們不再是過太的“灰色牲口”,揮著手槍帶頭衝鋒的布爾什維克們也不再是沙俄腦滿腸肥的貴族軍官,納粹的兵鋒被蘇聯紅軍一次次地折斷。
1943年初,蘇軍攜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的餘威,乘勝追擊。而德軍在潰敗的同時,南方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元帥也在開始著手計畫反撲。利用蘇軍在不斷的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德軍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2月19日,曼施坦因元帥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向北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聯西南方面軍發起了反擊,至3月2日,西南方面軍遭到重創,其第5集團軍覆滅;3月6日,德軍開始向哈爾科夫進攻,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占的哈爾科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軍最高統帥部把第l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l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史達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
至1943年7月,納粹德軍與蘇聯紅軍的戰爭怒濤升到了一個臨界點上,大戰一觸即發。而此時,一個不見經傳的地名,也隨著戰爭的態勢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庫爾斯克。
蘇軍以庫爾斯克為中心形成的突出部宛如一把尖刀楔入納粹的戰線。在其北部,德國中央集團軍控制了奧廖爾一帶。在其南部,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控制了別爾哥羅德地區。在突出部內的是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蘇德雙方在此形成僵持。
一場宿命之戰,至此已不可避免……
1943年7月5日早晨,大批德軍在飛機和坦克的配合下首先發起了進攻。在隨後的幾天中,德軍在遭到了蘇軍的頑強阻擊後,損失慘重,只好轉入防禦。7月12日和15日,蘇軍先後在庫爾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轉人反攻,德軍節節敗退,只好於7月15日撤退。8月5日一23日,蘇軍連續收復了別爾哥羅德、奧廖爾、哈爾科夫等重要城市。為此,莫斯科曾數次鳴放禮花炮祝捷。
至此,這場歷時50餘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上的決定性戰役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贏得了這場被稱為世界戰役史上最大的坦克戰的勝利後,蘇軍完全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轉入了戰略進攻;而納粹德國卻永久地喪失了戰爭的主導地位,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過有威脅的攻勢,為第三帝國的滅亡埋下了致命的傷痕。
很快,納粹的將軍們就發現,擁有理想與榮譽的產業工人們不再是過太的“灰色牲口”,揮著手槍帶頭衝鋒的布爾什維克們也不再是沙俄腦滿腸肥的貴族軍官,納粹的兵鋒被蘇聯紅軍一次次地折斷。
1943年初,蘇軍攜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的餘威,乘勝追擊。而德軍在潰敗的同時,南方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元帥也在開始著手計畫反撲。利用蘇軍在不斷的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德軍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2月19日,曼施坦因元帥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向北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聯西南方面軍發起了反擊,至3月2日,西南方面軍遭到重創,其第5集團軍覆滅;3月6日,德軍開始向哈爾科夫進攻,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占的哈爾科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軍最高統帥部把第l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l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史達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
至1943年7月,納粹德軍與蘇聯紅軍的戰爭怒濤升到了一個臨界點上,大戰一觸即發。而此時,一個不見經傳的地名,也隨著戰爭的態勢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庫爾斯克。
蘇軍以庫爾斯克為中心形成的突出部宛如一把尖刀楔入納粹的戰線。在其北部,德國中央集團軍控制了奧廖爾一帶。在其南部,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控制了別爾哥羅德地區。在突出部內的是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蘇德雙方在此形成僵持。
一場宿命之戰,至此已不可避免……
1943年7月5日早晨,大批德軍在飛機和坦克的配合下首先發起了進攻。在隨後的幾天中,德軍在遭到了蘇軍的頑強阻擊後,損失慘重,只好轉入防禦。7月12日和15日,蘇軍先後在庫爾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轉人反攻,德軍節節敗退,只好於7月15日撤退。8月5日一23日,蘇軍連續收復了別爾哥羅德、奧廖爾、哈爾科夫等重要城市。為此,莫斯科曾數次鳴放禮花炮祝捷。
至此,這場歷時50餘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上的決定性戰役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贏得了這場被稱為世界戰役史上最大的坦克戰的勝利後,蘇軍完全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轉入了戰略進攻;而納粹德國卻永久地喪失了戰爭的主導地位,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過有威脅的攻勢,為第三帝國的滅亡埋下了致命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