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空軍單兵裝備

二戰德國空軍單兵裝備

《二戰德國空軍單兵裝備》作為“二戰單兵裝備”系列的第四冊,延續前三冊的風格,通過對組織與指揮體系、各類空軍制服、空軍人員的個人飛行作戰裝備等的詳盡介紹,為讀者呈現二戰期間德國空軍單兵裝備的分類識別、發展沿革和作戰用途等。全書通過500多張實物圖片和歷史照片(絕大多數為彩色)、精煉專業的文字介紹和圖表分析,從不一樣的視角詮釋人與戰爭,為廣大空戰史研究者、軍事收藏愛好者、模型愛好者以及軍事發燒友提供一份極富價值的研究、解讀二戰的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外文名:WEAPONS AND EQUIPMENTS OF LUFTWAFFE SOLDIER IN WW Ⅱ
  • 書名:二戰德國空軍單兵裝備
  • 作者:劉楊 唐思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94293398
  • 出版社: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 頁數:188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解密二戰期間世界最先進、最精銳的空軍單兵裝備
上千幅精美圖片,全彩亞光銅版印刷;資料豐富,內容翔實,裝備軍迷的收藏佳作!
官方實物照片清晰還原二戰單兵裝備的真實面貌,?>骨灰級二戰裝備控的必備指南!
贈送《坦克世界》戰爭傳奇圖書禮包卡(有效期至:2014年9月30日):S系3級限量坦克LTP(含車位)×1、VIP×3天、銀幣×10萬、小修理箱×10、手動滅火器×10、小急救包×10
“二戰單兵裝備”系列叢書重點關注二戰各國軍人身上那多彩的戎裝、閃亮的勳章、複雜的武器、各式各樣的裝備、戰鬥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套叢書從單兵裝備的細節入手,加深讀者對二戰的認識與理解。
指文圖書悉心為您呈現不一樣的二戰裝備視覺盛宴!

作者簡介

劉楊
從事軍事裝備和世界軍事與防務動向題材研究與寫作十餘年,曾任電視嘉賓和特約軍事評論員,是國內知名的軍事歷史與國際防務評論人士,在國內知名軍事期刊上發表、出版近兩百萬字的文章及軍事題材圖書(含譯著),代表作有《潛艇100年》、《蘇俄潛艇史話》、《簡氏艦艇鑑賞指南》等。
唐思(Reichsrommel)
資深制服徽章文化研究者,《號角》創始人及主編,曾主編《深度戰爭》,主要作品《德國空軍制服徽章鑑賞》、《德國陸軍制服徽章鑑賞》、《SS制服徽章鑑賞》、《二戰蘇德軍服圖說》及多篇有關世界勛賞文化的文章。

媒體推薦

“在戰鬥機的質量方面,雙方不相上下。德國戰鬥機的速度較快,上升度較高……他們的空軍部署在分布極廣的許多基地,可以從那些基地集中強大的力量,利用佯攻,聲東擊西,攻擊我們...”
——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制服
第三章 飛行服與裝備
第四章 領章、肩章與勛獎章
第五章 作戰任務與個人飛行裝備
後記
參考書目

後記

後記

對於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作戰情況,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總監阿道夫·伽蘭德也許最有發言權這些飛行員們面對殘酷的戰局仍能日復一日的升空戰鬥,而他們大膽而精湛的飛行作戰技巧不僅名噪一時,至今還為各國空軍所稱道。
今天的戰鬥機飛行員們駕駛的是精密而複雜的現代作戰飛機,過去那種憑藉高超的飛行駕駛技巧和精妙的戰術的空戰模式已經逐步轉變為運用現代航空電子系統遠距離捕捉目標並實施攻擊的新模式。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的重要性更是逐步超越了手動操作。在雙方不必目視接觸的情況下,飛行員們完全可以通過座艙內的多功能顯示器完成搜尋和攻擊。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無人機技術的興起更是令空軍作戰人員完全可以不必親自涉足戰場,在千里之外的遠程無人機上在別國上空就可以完成巡邏、偵查和攻擊等任務。過去的飛行員們駕機鏖戰的精彩畫面和在空戰中由血與火凝結而成的空中英豪的情誼往後恐怕只能從軍事史書中去體會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行員們被迫在擁擠的駕駛艙內飛行,發動機的噪音不絕於耳,為了在安全駕駛飛機的同時完成作戰任務,對飛行員的注意力、判斷力和飛行技巧要求甚高。往往一天在完成筋疲力盡的空中格鬥之後,拂曉時分飛行員們還得再次出擊。這種情況在伽蘭德、哈特曼和魯德爾等這些德國空軍王牌飛行員身上屢見不鮮。也許只有從對飛行發自內心的熱愛才能詮釋這種空戰的意志和決心,即便是失敗和挫折也改變不了這些飛行員們對飛行的信念。伽蘭德在早年的訓練飛行中多次遭遇墜機,在1935年的一次事故中甚至身受重傷;魯德爾在航校訓練期間的成績一塌糊塗,一度被認為根本不適合當飛行員,然而這些境遇都沒能阻礙他們後來成為王牌飛行員的歷程。
自新組建的德國空軍成立以來,其最初的基礎和實力都不如陸軍和海軍。而正是依靠一戰期間成名的一批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戰前著力培養的作戰人員,德國空軍在大戰爆發後取得了驚人的成功。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從空軍作戰的成功中獲益,同時也對一大批空中戰鬥中取得傲人戰績的王牌飛行員大加褒獎和宣傳。在戈林和戈培爾的鼓動下,德國空軍的飛行員們瘋狂追逐著個人空戰的勝利和戰績記錄,關於個人作戰經歷報導的文章在當時的德國軍方和民間的報刊上屢見不鮮。而對德國空軍而言,這一軍事組織有時更像是一個空中獵殺俱樂部。像莫爾德斯和伽蘭德這樣的空戰王牌就時常單獨駕機升空執行空中巡邏和獵殺目標的任務。除此之外,德國空軍飛行員們的“騎士”精神也值得一提。在1941年加萊海峽上空的一次戰鬥中,英國皇家空軍著名的獨腿王牌道格拉斯·巴德爾(個人戰績22架)不幸被擊落後落入德軍手中,而且身上的假腿也在跳傘過程中損壞。而伽蘭德正是在那次空戰中宣稱取得擊落記錄的德軍飛行員之一。不過由於戰況激烈,並不能確定是不是伽蘭德擊落了巴德爾。巴德爾被俘後,受到了伽蘭德等人的熱情款待,而且受邀參觀其所在的JG26戰鬥航空聯隊。伽蘭德得知巴德爾的假腿損壞後,特意批准了巴德爾從英國本土郵購替換零件的請求,而且特意安排為英國飛機開闢安全通道以便假腿零件安全送達巴德爾手中。遺憾的是,自不列顛空戰以來,本土遭受德軍轟炸的英國人騎士精神已大為縮水,儘管英軍飛機為巴德爾運來了假腿零件,但尾隨而來的英軍飛機還是藉機轟炸了JG26聯隊所在的機場。
總的來說,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戰戰績是驚人的。更重要的是,這些戰績的界定規則遠比其它國家空軍要嚴格。一般來說,其他國家的飛行員只要在戰鬥結束後的報告中申明自己的戰果就行,但在德國空軍中這還不夠,還必須要得到至少一位戰友的確認方才算數。德國空軍有一條名言就是“飛行到死”。德軍飛行員沉重的戰鬥飛行任務雖然令他們鮮有時間休息,同時也喪失了大量向新手傳授戰鬥經驗的機會,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大量的個人戰績。尤其是在距離駐地機場很近的東線前線,這種戰績就更容易獲得。也正是以東線戰場為轉折,進而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德國空軍的力量持續被削弱,盟軍的空軍力量又不斷在增強,德國空軍逐步開始肩負對抗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軍這些強敵的艱難任務。德國本土防禦作戰更是嚴重削弱了德國空軍的力量。儘管德國在大戰末期逐漸開發並生產了許多先進的噴氣式與火箭式作戰飛機,但仍無法對抗占壓倒性優勢的盟軍,大戰末期嚴重缺乏熟練飛行員和燃料的問題更是困擾著拚死抵抗的德國空軍。
那么,擁有出類拔萃的作戰素質和意志堅定的戰鬥精神的德國空軍為何最後仍歸於失敗呢?原因顯然是多方面的:首先,德國空軍在德國還未完全做好戰鬥準備時就投入到了戰爭中去,此時、空軍的防禦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只能說是一支臨時性的防禦力量。地面防空部隊和戰鬥飛行部隊之間缺乏協同作戰能力,使得德國空軍在大戰中一直備受煩擾。此外,對於下屬的諸多作戰單位,德國空軍最高司令部缺乏妥善的戰略指導,指揮風格也略顯保守。再者,德國空軍也一直沒有發展遠程戰鬥機和戰略轟炸機,使其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戰略轟炸行動。當然,這也和德國的經濟狀況與物資極為有限的的狀況有關。德國空軍同時還認為選擇戰術中程/短程的俯衝轟炸機最為理想,因此轟炸機聯隊根本無力攻擊重要的戰略目標,長距離護航的戰鬥機也嚴重缺乏,這也可以解釋在不列顛空戰中德軍失敗的原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空軍從作戰飛機產量上的失敗幾乎從大戰的最初階段就已經顯露端倪,可以說德國空軍高層一直未能解決飛機生產量低而損失不斷上升的問題。這一點在不列顛之戰和東線空戰中體現得的尤為突出。儘管施佩爾狠抓軍工生產後,德國空軍的戰機產量一度有所上升,但隨著盟軍逐漸增強對德國工業的轟炸,造成不得不分散生產以降低損失,因此喪失了效率高的集中生產的機會。這就注定了德國空軍在取得戰術性的勝利的同時,在戰略上卻不斷失敗。最後一點不得不提到的是,德國空軍在篩選新飛行員時,通常是以轟炸機飛行員為標準,導致大戰後期缺乏優良的戰鬥機飛行員。從其本質而言,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一直認為空軍是一支“攻擊性”的武裝力量,並著重於培養轟炸機飛行員,這使得後來德國在戰爭中後期的帝國保衛戰中失去了許多戰鬥機飛行員而未能及時補足損失。而為了補足空軍人員的耗損,訓練品質又快速惡化,質量日漸下降,同時又因為燃料的匱乏使訓練變得更為倉促。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開始陷入被動時,一線部隊依舊缺乏大量經驗豐富的指揮官和飛行員。
從1939年9月至1945年3月,德國空軍部隊死亡總人數為51餘萬人(包括飛行機組、地勤人員、地面防空部隊和傘兵人員),11.3萬架飛機被擊毀和繳獲。德國空軍在戰爭後期還開發並裝備了大量概念先進的武器,這些簡短的武器儘管無法影響戰爭進程,卻對戰後各國空中武器的研製開發起到了重要的啟發作用,而這些積極的意義無疑值得歷史去銘記。

序言

無論是作為歷史影像資料還是實物收藏,二戰時期的德軍武器和個人裝備都深深地吸引著廣大軍事愛好者和收藏發燒友的眼球。當然,這種吸引與政治和意識形態無關,更與納粹德國這個二戰歷史中的侵略者無關,其純粹反映的是人們對二戰德軍制服、個人用品等單兵裝備展現出來的精美設計和精湛工藝的鐘愛。作為“二戰單兵裝備”系列的第四冊,本書將以彩色和黑白實物圖片及歷史照片為主,圖文並茂地為讀者呈現曾經搏擊長空的二戰德國空軍作戰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戰後簽署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當時的軍事力量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條約甚至嚴格限制德國不得擁有作戰飛機。然而正是以魏瑪時期的國防軍為基礎,德國人邁出了航空工業振興的腳步。從這一點來看,德國人的計畫是既具野心又腳踏實地的——通過民用航空的發展,航空工業體系和技術得到了復興,這正是後來發展軍事航空工業的基礎;以民間俱樂部的方式訓練飛行人才也為未來的大戰儲備了作戰力量;與蘇聯等國展開航空裝備與人員方面的合作更促進了德國空中軍備的重整。上述所有因素都保證了二戰爆發時參戰的德國空軍無論是從人員素質還是裝備水平都不落後於他的歐洲對手。甚至在許多軍事航空裝備和技術水平方面,大戰中的德國空軍都要遠遠領先於盟軍。即便到了大戰末期,德國空軍一大批令人咋舌的先進裝備仍然層出不窮。雖然這些高技術的空軍裝備無法扭轉納粹德國最終失敗的戰局,但對後世航空技術的發展還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本書涵蓋的內容包括德國空軍的各類制服、勛飾、帽盔、飛行儀表器具、裝具、自衛武器等,在很多單兵裝備的設計、製造和使用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大到框架體系,小到細枝末節,這些武器與裝備都能給予我們關於大戰期間的德國軍工實力和思想理念方面的啟發。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中出現的納粹標誌、物品等僅為學術、技術研究和史料、實物展示用,不代表任何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我們要客觀地從歷史、具體、全面的觀點對二戰史進行解譯,反對一切形式的法西斯主義。希望廣大讀者通過本書能引發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積極思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