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二戰回憶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二戰回憶錄一般指本詞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The Second World War)是英國前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之後著作的六部書。

該書是邱吉爾在二次大戰剛結束,被英國人民以選票請下台後,花費六年時間完成的曠世巨作,洋洋灑灑360萬字,收錄大量政府檔案、會議記錄、來往函電、個人保存資料,以及200多幅珍貴史料圖片,卷帙繁浩,氣勢磅礴。全書記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戰結束後,當代重大國際事件和進程,極具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 外文名稱:The Second World War
  • 作品別名:二戰回憶錄、從戰爭到戰爭、不需要的戰爭
  • 文學體裁:回憶錄
  • 作者:【英】溫斯頓·邱吉爾
  • 首版時間:1948—1954年
  • 字數:約360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附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以二戰英國首相的親生經歷,並引用大量政府檔案和個人紀錄,記述1930年代初到二戰結束期間的主要國際事件,尤其是英國的政治和軍事活動。
全書按事件發生時間分為六冊:
《風雲緊急》The Gathering Storm(1919年-1940年5月)
《最光輝的時刻》The Finest Hour(1940年5月-1940年底)
《偉大的同盟》The Grand Alliance(1941年)
《命運的關鍵》The Hinge of Fate(1942年-1943年5月)
《緊縮包圍圈》Closing the Ring(1943年6月-1944年6月)
《勝利與悲劇》Triumph and Tragedy(1944年6月 -1945年8月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卷《風雲緊急》(1919年一1940年5月)追述戰爭的根源與形成,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追述他在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以後到1940年5月10日他“臨危受命”組織聯合政府這段時間內,如何堅持不懈地敦促英國重整軍備,幫助政府徹底認清了希特勒的真實面目,下定了同德國法西斯血戰到底的決心,力挽狂瀾,開始把英國人民引向了光明的勝利之路。上部《從戰爭到戰爭》追述第萬友莎娜大戰後,英法美為代表的“勝利的協約國”,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倒行逆施和違約行為,如何姑息養奸,喪失了和平的根基,無形中把自己推向了新的“戰爭的邊緣”。他對張伯倫政府1938年9月炮製的“慕尼黑陰謀”深惡痛絕,不惜冒著被人視為戰爭販子的政治風險,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無情的抨擊。下部《晦暗不明的戰爭》,講述了他在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後,他以新任海軍大臣的身份在海軍部最初幾個月的視事情況。重點敘述了他如何不失時機地建立了商船護航制度,有效地減少了商船在海上的損失,捍衛了大英帝國的經濟命脈,另外也談到了挪威戰事的失利。這時的戰爭之所以被稱為“晦暗不明的戰爭”,是因為英德兩個交戰國除海上的潛艇戰之外,在陸地上並無大面積的直接衝突。結尾部分記述了1940年5月張伯倫內閣的政治危機和倒台、和他自己登上首相寶座後的躊躇滿志。全卷的主題詞是“英語民族如何由於他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聽任惡人重新武裝”。
第二卷《最光輝的時刻》(1940年5月一1940年底)追述1940年夏秋兩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點敘述納粹德國對歐洲的征服,以及英國人民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抵抗。敘述邱吉爾面對德國法西斯咄咄逼人的軍事進攻,如何以頑強的政治毅力激勵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政府抗戰到底的決心,及其在荷蘭、比利時相繼落入希特勒的魔爪之後企圖挽回法國敗局的種種努力。並詳細敘述了他如何以“偉大的倫敦精神”頑強抗擊德寇,打退了德寇的進攻,有效地捍衛了英倫三島的獨立和尊嚴,造就了20世紀英國史上這一“最光輝的時刻”。上部《法國的淪陷》敘述1940年夏季荷蘭、比利時落入敵手之後,法國政府節節敗北、束手無策的歷史慘象。邱吉爾為了挽回法國的敗局,在這短短的一段時間內,曾前後5次抵法蘭西同法國領導人磋商對策,由於法國領導人的怯懦,急於投降,對英法聯盟積極倡議不該有的惡意,很快葬送了法國人民的抗敵意志,從而給英倫三島帶來了滅頂之災。由於邱吉爾成功地指揮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有效地保存了英軍實力,在數月後的英倫之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下卷《單獨作戰》重點描述了英德空軍在空中的作戰情況。多少年後邱吉爾在談到英國空軍的光輝業績時,還不無自豪地說:“在英國史上從來沒有過像這樣如此多的人從如此少的人那裡飽受恩惠。”(《序言》)另外還詳細敘述了雙方運用科學技術進行雷達戰和反雷達戰的所謂“巫術戰”的情況。由於他們同仇敵汽的抗敵決心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博得了世界上廣大的反法西斯人民充分的同情和欽佩。這時,在羅斯福總統的努力下,美國國會毅然拋棄一貫的“隔岸觀火”的孤立主義政策,通過了“租借法案”,大大鼓舞了英國人民的鬥志。同時“英倫之戰”的勝利也給一些戰敗國帶來了民族復興的希望之光。該卷的主題詞是“英國人民怎樣單獨堅守堡壘直至過去半盲的人們做好一半的準備”。
第三卷《偉大的同盟》(1941年)敘述德寇進攻蘇俄,日本偷襲珍珠港,致使英國政府同蘇美兩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終於結成強大的政治軍事同盟,從根本上改變了同法西斯勢力的力量對比。該卷的主題詞是“英國人怎樣歷盡艱辛繼續作戰,直到蘇聯和美國參加這場大戰”。上部《德國東進》(1941年1月一6月)敘述不列顛怎樣有效地扼制了德寇對英倫三島點燃的戰火的蔓延及其英軍對意屬非洲帝國的征服。由於非洲是英國和敵方唯一能夠在陸地上周旋的一個地方。因此非洲戰事便成為邱吉爾著意敘述的重點。這時他們誠意聯合巴爾幹諸國和土耳其共同抵禦敵人。6月22日德寇進攻蘇聯,致使戰場由西線轉向東線,邱吉爾拋棄同蘇聯意識形態的長期爭執,發表廣播講話,支持蘇聯抗擊德寇的鬥爭,揭露希特勒試圖在打垮蘇聯後試圖再調轉槍頭對準英國的罪惡陰謀,同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不久,他便把美國人支援他們的物資調拔給蘇俄,這無疑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但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邱吉爾在撰寫本卷時對蘇聯抗戰功績的評價並不公正,儘管他承認“1941年和1942年俄國的英雄史實值得人們進行詳細的、冷靜的研究,並用英語記述下來”,他作為一個英國人敘述俄國人在東線戰場的“痛苦與光榮”沒有便利條件,情有可原。但他把希特勒進攻蘇聯的那章命之為“蘇聯的報應”,不能不是他歷史觀的狹隘表現。他對蘇聯耿耿於懷的是,在英倫三島日夜遭受德寇空襲時,蘇俄卻袖手旁觀,同德國人打得火熱,但他卻忘了慕尼黑事件時蘇聯政府一再呼籲西方諸國一致行動,共同制止希特勒的野心時,他對蘇聯的意見置之不理,企圖禍水東引,讓德俄開戰的所作所為。蘇聯政府看穿了他們的政治陰謀,同德國人結盟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了。下部《戰爭臨到美國》主要敘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政府開始直接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欣喜若狂。英美兩個英語國家風雨同舟,終於並肩走在了一起,結成了偉大的同盟,使他的政府和人民看到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曙光。這時,他不無得意地說:“美國是個巨大鍋爐,只要在它的下面升起火來,就會發出無窮的熱量。”另外這中還提到了《大西洋憲章》的擬定和英國軍隊在非洲重要的軍事行動。
第四卷《命運的關鍵》(1942年一1943年5月)敘述1942年冬及1943春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時盟國的命運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重打擊後,有了決定性的好轉。本卷之所以命之為《命運的關鍵》,邱吉爾在序言中說是因為他們“從此擺脫了源源而來的災難,轉到接連不斷的勝利。在最初的六個月里,諸事不吉;在最後六個月中,就凡事順利了。而且這一可喜的轉變繼續到鬥爭的結束”。上卷《日本的猛攻》主要講述英美軍隊在日軍的猛攻中在東南亞地區節節敗北的一系列軍事挫折。儘管這時不乏“馬來西亞的懲罰”、“新加坡的淪陷”、“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失守”、“別進犯緬甸”等一系列重大的軍事失敗,也不乏“大漠上的挫折”的軍事厄運,但由於國內民眾對他出乎尋常的信任和愛戴,使他福星高照,提心弔膽地度過了一個個政治難關。直到1942年6月美國人“中途島”戰役的勝利,才從根本上扭轉了英美軍隊在遠東的軍事形勢。下部《挽回非洲局勢》重點敘述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阿拉曼戰役的勝利為盟軍進攻義大利掃清了道路。1942年11月4日,邱吉爾禁不住勝利的喜悅,開戰以來破天荒第一次命令全國鳴鐘示賀。因為在他看來阿拉曼戰役實際上就標誌著“命運的關鍵”。他曾不無自豪地說:“在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是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是戰無不勝。”另外,還重點講述了蘇俄同西方盟國的複雜關係和“達爾朗插曲”事件。該卷的主題詞是“偉大同盟的力量是怎樣壯大起來的”。
第五卷《緊縮包圍圈》(1943年一1944年6月)敘述盟國的戰略反攻和咄咄逼人的軍事形勢和德意日軸心國的日益支離破碎。這時,“由於我們掌握了制海權,制服了德國潛艇,以及我們日益加強了空中優勢,西方盟國終於攻克了西西里島,對義大利發動了進攻,結果墨索里尼被推翻了,義大利倒向我們一邊。希特勒和他所占領的周圍國家被孤立起來,加上蘇俄又從東方大舉進攻,這就更使他們完全陷入包圍之中。與此同時,日本也被迫採取守勢,再也無法保持它所侵占的大片領土了”(《序言》)。上部《戰勝義大利》(1943年6月一11月)主要講述了盟國獲得制海權、攻克西西里島、墨索里尼垮台和義大利停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同時還談到了英國政府同戴高樂將軍的緊張關係、西方盟國同蘇俄形成的“第三戰場的僵局”和“魁北克會議”諸情況。下部《從德黑蘭到羅馬》(1943年11月一1944年6月)德黑蘭會議的有關情況和“霸王”作戰計畫的準備工作。邱吉爾參加完德黑蘭會議後,來到羅馬,受到義大利人民熱誠的歡迎和愛戴。另外還談到,南斯拉夫和希臘所面臨的複雜的政治局勢,對日作戰的策略等等。該卷的主題詞是:“納粹德國是怎樣被孤立和圍攻的”。
第六卷《勝利與悲劇》(1944年6月一1945年8月)敘述1944年6月6日,英美部隊登入諾曼第之後14個月內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時,盟國戰勝了所有的敵人,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本卷的主題詞是“各個偉大的民主國家取得勝利了,因此又可以再去做那些蠢事了,須知這類蠢事幾乎斷送掉他們自己的生命心習。上部《勝利的浪潮》主要敘述諾曼第登入的成功及其盟國對希特勒德國的勝利,被納粹占領的大片領土和國家相繼解放。這時盟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激烈,其鬥爭的核心是都想去各自的占領區和勢力範圍內建立同自己性質相類似的政權。邱吉爾對蘇俄在南斯拉夫、波蘭的做法頗有成見,於是便迫不及待地干涉希臘內政,最終把流亡在英國的希臘國王扶上寶座,在那裡建立了傀儡政權。下部《鐵幕》敘述了雅爾達會議的世界和平計畫和德國投降的經過。這時,蘇俄攻入柏林,納粹德國受到瓜分和占領。由於俄國人堅持要享受他們成功的抗戰和反攻所獲得的果實,邱吉爾開始試圖在東歐實行實際上的綏靖政策。5月12日,停戰生效後才剛剛3天,他在給杜魯門的電報中就說“‘鐵幕’業己拉下,把俄國勢力範圍內(就是說,從呂貝克到的里雅斯特一線以東的所有歐洲部分)的一切都掩蓋起來”,並把蘇俄看做是新的最危險的敵人。為了對付蘇俄,英美世界對德國人的懲罰剛剛開始,他便迫不及待地要求法德和解。剛剛從戰火中爬出的英國民眾由於怕被邱吉爾拉入新的戰爭旋渦,不等邱吉爾從美夢中醒來,便把他趕下了首相的寶座。波茨坦會議尚未開完,便由新首相艾德禮取而代之了。

作品目錄

第一卷

風雲緊急
上部 從戰爭到戰爭(1919—1939年)
第01章 勝利者的蠢事
第12章 用於重整軍備的間歇期。
第02章 和平的鼎盛時期
第13章 德國武裝起來了
第03章 潛伏的危險
第14章 艾登先生擔任外交大臣和他的辭職
第15章 強奪奧地利
第05章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
第06章 日益陰暗的景象
第17章 慕尼黑的悲劇
第07章 空中均勢的喪失
第18章 慕尼黑之冬
第08章 挑戰和反響
第19章 布拉格,阿爾巴尼亞,英國對波蘭的保證
第09章 空中和海上的問題
第20章 蘇聯之謎
第10章 對義大利的制裁
第21章 到了戰爭邊緣
第11章 希特勒動手了
下部 晦暗不明的戰爭(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10日)
第22章 戰爭
第31章 一個黑暗的新年
第23章 海軍部的重大任務
第32章 風暴之前
第24章 波蘭的覆滅
第33章 海上的交鋒
第25章 戰時內閣的問題
第34章 納爾維克
第26章 法國前線
第35章 特隆赫姆
第27章 戰鬥加劇
第36章 在挪威的挫折
第28章 磁性水雷
第37章 挪威:最後的階段
第29章 普拉特河口外的海戰
第38章 政府倒台
第30章 斯堪的納維亞。芬蘭
附錄(1)
附錄(11)
附錄(2)
附錄(12)
附錄(3)
附錄(13)
附錄(4)
附錄(14)
附錄(5)
附錄(15)
附錄(6)
附錄(16)
附錄(7)
附錄(17)
附錄(8)
附錄(18)
附錄(9)
附錄(18-2)
附錄(10)
附錄(18-3)

第二卷

最光輝的時刻
上部 法國的淪陷(1940年5——6月)
第二卷 序 最光輝的時刻
第01章 全國聯合
第09章 法國的痛苦
第02章 法蘭西之戰
第10章 波爾多停戰
第03章 法蘭西之戰
第11章 海軍上將達爾朗和法國艦隊奧蘭事件
第04章 向海岸撤退
第12章 反攻的利器
第05章 援救敦刻爾克
第13章 絕境
第06章 競相搶奪
第14章 入侵問題
第07章 再談法國
第15章 “海獅”作戰計畫
第08章 本土防禦
第16章 不列顛之戰
下部 單獨作戰(1940年7月——12月底)
第17章 閃電戰
第25章 艾登先生的使命
第18章 “倫敦毫不在乎”
第26章 同維希和西班牙的關係
第19章 巫術戰
第27章 墨索里尼進攻希臘
第20章 美國驅逐艦和西印度群島的基地
第28章 租借法案
第21章 埃及與中東
第29章 德國與俄國
第22章 取道地中海
第30章 海上的災難
第23章 九月的緊張局勢
第31章 沙漠中的勝利
第24章 達喀爾
附錄(1-1)
附錄(3)
附錄(1-2)
附錄(4)
附錄(1-3)
附錄(5)
附錄(1-4)
附錄(6)
附錄(2)

第三卷

偉大的同盟
上部 德國東進(1941年1月——6月)
第01章 沙漠地區和巴爾幹各國
第11章 沙漠側翼。隆美爾。托卜魯克
第02章 戰火蔓延
第12章 希臘戰役
第03章 閃電戰與反閃電戰。
第13章 的黎波里與“老虎”計畫
第04章 地中海戰爭
第14章 伊拉克的背叛
第05章 征服義大利在非洲的帝國
第15章 克里特島:危機臨頭
第06章 援助希臘的決定
第16章 克里特島:戰役經過
第07章 大西洋戰役(1941年)西部海口地區
第17章 “俾斯麥”號的命運
第08章 大西洋戰役(1941年)美國的干涉
第18章 敘利亞
第09章 南斯拉夫
第19章 韋維爾將軍的最後努力:“戰斧”計畫
第10章 日本特使
第20章 蘇聯的報應
下部 戰爭臨到美國(1941年6月——12月)
第21章 我們的蘇聯盟友
第30章 在陸地、空中和海上進行的“十字軍戰士”行動
第22章 非洲戰事的間歇托卜魯克的防禦戰
第31章 日本
第23章 我同羅斯福的會晤
第32章 珍珠港
第24章 大西洋憲章
第33章 在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次航行
第25章 對俄國的援助
第34章 我提出的作戰計畫和以後戰事的演變
第26章 波斯與中東1941年夏季和秋季
第35章 華盛頓和渥太華之行
第27章 英國的實力日益增強
第36章 英美一致
第28章 同俄國更密切的接觸 1941年秋季和冬季
第37章 回到暴風雨中
第29章 前進之路
附錄(1)
附錄(7-3)
附錄(2)
附錄(7-4)
附錄(3-1)
附錄(8)
附錄(3-2)
附錄(9)
附錄(3-3)
附錄(10)
附錄(4)
附錄(11)
附錄(5)
附錄(12)
附錄(6)
附錄(13)
附錄(7-1)
附錄(14)
附錄(7-2)

第四卷

命運的關鍵
上部 日本的猛攻(1942年1月——7月)
第01章 大洋洲方面的憂慮
第13章 馬達加斯加
第02章 沙漠上的挫折
第14章 美國海戰勝利①珊瑚海中途島
第03章 馬來亞的懲罰
第15章 北極護航運輸船隊
第04章 信任投票
第16章 空中攻勢
第05章 內閣的變動
第17章 馬爾他島與沙漠
第06章 新加坡的淪陷
第18章 “立即開闢第二戰場!”
第07章 潛艇的樂園
第19章 莫洛托夫的訪問
第08章 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失守
第20章 戰略的自然選擇
第09章 進犯緬甸
第21章 隆美爾的進攻
第10章 錫蘭和孟加拉灣
第22章 第二次訪問華盛頓
第11章 缺少船舶的致命難題
第23章 不信任投票
第12章 印度:克里普斯調查團
下部 挽回非洲局勢(1942年8月——1943年5月)
第24章 第八集團軍陷入絕境
第35章 達爾朗插曲
第25章 “火炬”作戰計畫的決定
第36章 勝利帶來的種種問題
第26章 我的開羅之行。改組司令部
第37章 我們需要會晤
第27章 莫斯科第一次會議
第38章 卡薩布蘭卡會議
第28章 莫斯科建立了聯繫
第39章 阿達納與的黎波里
第29章 回到開羅
第40章 回國後的困境
第30章 “火炬”作戰計畫的最後形成
第41章 俄國與西方盟國
第31章 不安和緊張
第42章 突尼西亞的勝利
第32章 蘇聯的“謝謝你”
第43章 第三次訪問華盛頓
第33章 阿拉曼戰役
第44章 戰爭與和平的各種問題
第34章 火炬點燃起來了
第45章 向義大利進軍
附錄(1)
附錄(3)(五)
附錄(2)
附錄(4)
附錄(3)(一)
附錄(5)
附錄(3)(二)
附錄(6)
附錄(3)(三)
附錄(7)
附錄(3)(四)
附錄(8)

第五卷

緊縮包圍圈
上部 戰勝義大利(1943年6月——10月)
第01章 制海權 瓜達卡納爾島和紐幾內亞
第09章 忙於國內事務
第02章 攻克西西里島
第10章 與戴高樂將軍的緊張關係
第03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11章 支離破碎的軸心
第04章 向西去啊!人造港
第12章 失去勝利良機的島嶼
第05章 魁北克會議:“四分儀”
第13章 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第06章 義大利:停戰
第14章 第三戰場的僵局
第07章 對義大利的進攻。重訪白宮
第15章 北極運輸船隊的復航
第08章 薩勒諾戰役。歸航
下部 從德黑蘭到羅馬(1943年11月——1944年6月)
第16章 莫斯科外長會議
第26章 狄托元帥和南斯拉夫
第17章 三國會議的產生。最高統帥問題
第27章 對安齊奧的突擊
第18章 開羅
第28章 義大利:卡西諾
第19章 德黑蘭:會議開幕
第29章 日益增強的空中攻勢
第20章 談話與會議
第30章 希臘的苦難
第21章 德黑蘭:難題
第31章 緬甸及其外圍
第22章 德黑蘭:結論
第32章 對日作戰的策略
第23章 重訪開羅。最高統帥
第33章 “霸王”作戰計畫的準備工作
第24章 在波太基古城遺址。安齊奧
第34章 羅馬
第25章 在馬拉喀什。療養時期
第35章 前夜
附錄(1)
附錄(3-5)
附錄(2)
附錄(4)
附錄(3-1)
附錄(5)
附錄(3-2)
附錄(6)
附錄(3-3)
附錄(7)
附錄(3-4)

第六卷

勝利與悲劇
上部 勝利的浪潮
第一章 D日
第十一章 在緬甸境內挺進
第二章 從諾曼第到巴黎
第十二章 雷伊泰灣戰役
第三章 無人駕駛武器的轟炸
第十三章 西歐的解放
第四章 向法國南部進攻?
第十四章 訪問莫斯科的序幕
第五章 巴爾幹的動亂,俄國人的勝利
第十五章 10月在莫斯科
第六章 義大利與里維埃拉的登入
第十六章 巴黎
第七章 羅馬,希臘問題zh
第十七章 阿登的反仆
第八章 亞歷山大的夏季攻勢
第十八章 英國對希臘的干涉
第九章 華少的殉難
第十九章 在雅典過聖誕節
第十章 第二次魁北克會議
下部 鐵幕
第二十章 一個新的會議的準備
第三十一章 亞歷山大在義大利的勝利
第二十一章 雅爾達:世界和平計畫
第三十二章 德國的投降
第二十二章 俄國和波蘭:蘇聯的諾言
第三十三章 一段令人不安的插曲
第二十三章 雅爾達尾聲
第三十四章 分歧的開始
第二十四章 渡過萊茵河
第三十五章 聯合政府的結束
第二十五章 關於波蘭的爭議
第三十六章 一個命運攸關的決定
第二十六章 蘇聯的懷疑
第三十七章 擊敗日本
第二十七章 西方在戰略上的分歧
第三十八章 波茨坦:核子彈
第二十八章 高潮:羅斯福逝世
第三十九章 波茨坦:波蘭邊界問題
第二十九章 跟蘇聯的摩擦不斷增長
第四十章 我的記載的結束
第三十章 最後的進軍

附錄

(1)縮寫表
(5)英國、盟國和中立國船舶因敵人的行動而造成的損失每月統計
(2)代號表
(6)首相的勝利廣播演說
(3)首相研發出的指示、節略和電報
(7)大西洋戰役:最後階段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情況
(4)向法國南部進攻
(8)大臣任命表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邱吉爾根據他作為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全書共六卷,約合中文360萬字,於1948-1954年間陸續出版。作為盟國三巨頭之一,邱吉爾得以站在最高點俯瞰二十餘年的全球局勢。其回憶錄分析、展現了戰爭的起因和各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以及戰爭進程的各個階段,涉及到多國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全書包括6大卷,除第一卷第一章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之外(移入本書時僅在結尾部分稍加修改),其他各卷主要創作出版於1948一1954年之間。它的創作像《世界危機》一樣同由美國霍頓·米夫林公司和英國卡塞爾公司預付巨額稿酬資助進行。由於作者英國戰時首相的特殊身份,一開始便飽受人們的期盼。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溫斯頓·邱吉爾以其個人“精彩的自傳”喬裝而成的“世界史”。作品中,他以英國戰時首相—歷史主要目擊者的特殊身份和崇高權威,成功地追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自30年代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歷史時期,重大的國際事件和歷史進程,以及英國政府和人民在戰爭中的政治、軍事活動,並深刻地總結了他們在政治與經濟、進攻與防守、戰爭與外交等方面所採取的戰略戰術的成敗得失,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法西斯性質和巨大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充分地反映了邱吉爾個人在推進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斷走向勝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喜怒哀樂和卓越的歷史智慧。因此,就《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整個創作來看,既是一部完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也是邱吉爾個人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英勇的奮鬥史、果敢的思想史和非凡的精神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由於邱吉爾以其戰時首相的特殊身份系統追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較之一般史學家採用二、三手材料寫成的有關著作自然有一種無法比擬的權威性質。他不僅目睹了這次戰爭,而且還親自指揮並領導英國人民打贏了這場戰爭。書中的史料豐富翔實,很多是以前不曾披露過的珍貴史料,諸如政府檔案、會議記錄、來往函電、個人備忘錄等。另外,他對“英倫之戰”、“阿拉曼戰役”和“諾曼第登入戰”的敘述,都是許多史學家所無法企及的。邱吉爾說:“我的打算不過是從英國的首相兼國防大臣的角度對歷史提供史料。”單從這方面看,在這部鴻篇巨製中,他完成得很好且十分出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敘述並不全面,當他談到英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時頭頭是道,慷慨激昂,但在談到其他盟國的戰事時則往往藏頭露尾,力不從心。儘管他儘可能持公正的立場看待盟國的事業,還是不由自主地誇大了他領導下的戰時英國的歷史作用。譬如第三卷《偉大的同盟》的上部《德國東進》,理應把希特勒進攻蘇聯,蘇聯人民英勇抗擊德寇作為該部敘述的重心,由於邱吉爾對史料的有限掌握和他對蘇俄社會主義國家歷史功績的漠視,僅僅把其作為敘述遠不如東線戰役重要的英國在非洲的軍事行動的背景處理。另處,邱吉爾遵照“英王陛下政府”的要求,在使用官方檔案時,為了保密起見,往往先由作者根據原意加以改寫。儘管“這些更動,並未改變其原有的含義或實質”,但也很難不帶有邱吉爾個人的主觀色彩,這就使得史料的真實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儘管如此,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依然具有很大的史學價值和年鑑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年鑑價值主要體現在作者對歷史的獨特思考及他對重大的歷史事件成功的處理方式,能夠為讀者提供的豐富的歷史借鑑。
首先,在於邱吉爾對戰爭的根源與形成鞭辟入裡地深刻分析和透視歷史風暴的獨特預見能力。在邱吉爾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假如“勝利的協約國”堅守正義的信念,具有理性的共識和戒慮的心理,高舉“以戰止戰”的旗幟,全民由衷盼望的永久的和平原本是很容易實現的。然而由於英法美諸國的偏狹和短視,致使1919年“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一開始就給歐洲的和平埋下了禍根。
關於戰爭的形成,邱吉爾同樣有著他自己深刻的見解。他能夠在戰爭初期輕易代替張伯倫出任首相,擔負領導英國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重任,很大程度上也得力於他對戰爭的形成方面的遠見卓識在公眾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從他們那裡贏得的高度的政治信任。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給德國和歐洲帶來嚴重的不安。他強烈反對共產主義,反對民主主義,反對猶太主義,並叫嚷要把日耳曼民族統一在德意志帝國的周圍。這使邱吉爾有一種大禍臨頭的感覺。因為他對希特勒《我的奮鬥》深入細緻地研究,使他一開始就對希特勒政權的法西斯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
其次,是可貴的大同盟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回回憶錄》中所體現的大同盟思想,是邱吉爾政府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法寶,十分值得我們借鑑。尤為可貴的是他的大同盟思想不僅體現在國內,同時也體現在國外。他之所以能夠順利地領導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就得力於他運用大同盟思想成功地聯合併發揮了國內外一切可以聯合的積極力量。就國內而言,自他當上海軍大臣返回內閣後,就拚命地維護政府的大局,並儘可能地改善了同綏靖大公張伯倫和哈里法克斯的關係。當挪威戰事失利,張伯倫眼看就要被議會內倒霉的政治風暴席捲而去時,邱吉爾毅然竭盡全力,使出通常的氣魄為政府辯護。另外他還強烈要求全國上下團結一致,誠摯地呼籲:“讓黨派利益擱在一邊,把我們的全部精力集中起來,使國家的全部才智與力量都投入戰爭中來,把所有健壯的馬匹都套上扼具。”表現了一個政治家難得的顧全大局的政治品格。當他擔任首相組織由保守黨、工黨、自由黨參加的聯合政府,擔負起領導英國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重任,有工黨政治家提出要徹底清算政府內有罪的人—綏靖大公張伯倫一夥時,邱吉爾再次站出來,進行了堅決的抵制。
在國外大同盟的建立上,邱吉爾十分注意同美國發展關係。在他還是海軍大臣尚沒有擔任首相時,就以“前海軍人員”的名義,同非交戰國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建立了聯繫。5年中,他向羅斯福發去近千份信函和電報,並從羅斯福那裡差不多也收到了800多封,這對有效地指導英美軍隊的反法西斯戰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慕尼黑陰謀”破產後,他對張伯倫對羅斯福發來的要求積極協商的信函持拒絕態度十分不滿。他在擔任首相後,同羅斯福的關係進一步密切起來。另外,還必須指出的是邱吉爾大同盟思想的產生和英、美、蘇大同盟的建立要基於他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義性質的正確理解。“這不是階級的戰爭,而是整個英帝國和大英國協不分種族、信仰和黨派所從事的一場戰爭”,便是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性質的基本見解。正是基於這一點,他不失時機地緩和了同國內外的矛盾,拋棄了狹隘的黨派利益,成功地建立了英、美、蘇大聯盟,從而為這場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再次,邱吉爾在領導戰爭的過程中特別重視科學技術,尤其尖端科學的研究,視科學技術為生產力,對戰爭的勝利同樣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重視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運用顯然是很有遠見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就獲得了“坦克之父”的美名。如果說上次贏得戰爭的勝利的最後關鍵得力於他提倡生產的大量坦克,而這場戰爭的勝利,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巧妙運用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藝術特色

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政府檔案、會議記錄、來往函電以及他個人保存的檔案材料,儘管選材、敘述、評說不免帶有個人主觀色彩,但在許多方面仍然較好地反映了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貌。例如對於英國的失敗與挫折(韋維爾和奧金萊克都曾被隆美爾打得潰不成軍),他作為主要決策人,比較公正地披露他當時的決策依據,並不在事後文過飾非,欺世盜名,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把一切錯誤推給別人。儘管邱吉爾有他的局限性,但這種尊重事實、尊重歷史的態度還是可取的。
這部回憶錄最充分地顯示出邱吉爾的散文風格和語言技巧。邱吉爾性情急躁,說話直率,那種特有的辛辣、尖刻、機智、自信躍然紙上。例如:英國下院就張伯倫從慕尼黑帶回的有希特勒親筆簽字的協定進行辯論時,邱吉爾這樣說:“他(希特勒)先用手槍對著你,要你給他一英鎊,等如數照給之後,他又用槍口對著你,要求給兩鎊,最後,那個獨裁者答應先收一鎊十七先令六便士,剩餘的部分要你保證隨後付清,”這個簡單、生動的比喻把希特勒的無恥伎倆和張伯倫的鼠目寸光揭露無遺。他還把一心對希特勒姑息遷就的英、法兩國當政者比作兩個熟透了的蘋果,放在一起一擠就稀巴爛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重要的文學價值首先在於它獨特的敘述角度。這中由於邱吉爾採取回憶錄的形式,追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歷史進程,又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從而把史實同個人閱歷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極其真切感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之所以能夠如此地打動公眾,取信於公眾社會,與作者以這種嚴謹的著述態度在作品中所提供的這樣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真實具有密切的關係。另外由於作者嚴格奉行“經驗的歷史”,在講述歷史過程中不免帶有其個人獨特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往往容易使人們產生共鳴。至於作品中風平浪靜的港灣與如火如茶的戰爭場面的交織出現,月白風清的曠野與夜襲中炮彈頻頻吼叫的可怖之夜的互動描繪……恰恰體現了這部史學巨著濃郁的文學特性和審美價值。
其次,在於它強烈的演說性質,使人讀來激情滂湃,具有一種獨特的盪人心魄的力量。瑞典皇家學院在1953年度的《頒獎辭》中說“作家後面是雄辯家邱吉爾,演說性強”,實在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這一審美特徵再好不過的藝術概括。與其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看做是一部完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勿寧把其看做是由邱吉爾個人連篇累牘的精彩的演說聯綴而成的一條巨大的奔騰不息的演講之河。
第三,在於其塑造人物的大手筆。鑒於回憶錄特殊的文體方式,他在塑造人物時不事雕琢,僅是準確地抓住有關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進行重點勾劃,只需三兩筆粗線條勾勒,一個個人物形象便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諸如希特勒、鮑德溫、張伯倫、艾登、史達林、羅斯福、莫洛托夫、隆美爾等歷史人物的刻畫無不如此。例如他把希特勒刻畫為“代表前所未見的腐蝕人心的仇恨種子”,“大踏步地闖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不當地實行共和制的德國政治空隙”中來的一位“具有殘暴天才的瘋子”是再傳神不過了。另外,他在刻畫張伯倫的形象時,以“希特勒誤以為首相的文官身份和冀求和平的熱情,即代表了他整個的人格,以為雨傘就是他的象徵。他並不了解張伯倫意志堅強,不愛受人的欺騙”逾毅簡短的語言,對其性格特點也做了極其準確而形象的概括。刻畫史達林時,集中體現了他近乎冷酷的鋼鐵般的意志;刻畫羅斯福時,集中體現了他政治家的遠見和身殘志堅;刻畫艾登時,集中體現了他的睿智精幹和年輕氣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塑造人物時除大筆勾勒之外,也不乏對人物細節的準確捕捉。
第四在於他對“歷史”的藝術化處理,對“歷史的詩化”的出色完成。他不像一般的史學家就史論史,就事論事,通篇洋溢著一種高度的理性透視,難得有一句富於詩意的語言,而是把整個浩翰複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歷程當作他獨特的審美對象。他不僅要向人們傳遞他所看到和捕捉到的真實的歷史信息和歷史畫面,而且還要傳遞他把它們作為審美對象所體驗過的一種獨特的歷史的美。因此,當一般的史學家多以凝重的筆法述說這段歷史時,邱吉爾卻始終面帶著過來人所特有的那種智慧的微笑。他的字裡行間充滿了俏皮的比喻,優美的警句,詼諧的語言和輕鬆自如的藝術節奏。而且還往往喜歡在精彩的敘述篇章之後,引用一些迷人的詩句抒發他個人獨特的心理體驗。這裡他雖然把歷史詩化了,但卻沒有絲毫地美化歷史。
第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創作風格粗獷有力,酣暢淋漓,氣魄宏偉,尖銳潑辣,帶有一種快活的惡意,慷慨的情懷,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當時真實
的歷史情緒,洋溢著一種現實主義的巨大活力。邱吉爾在第五卷《序言》中的一段話:“本卷記載的事件發生至今七年有餘。國際關係有了許多變化。過去的同伴之間產生了深刻的裂痕。新的或許是更加濃密的烏雲又在聚攏中。昔日的敵人成了朋友,甚至盟友。在這種情況下,本卷引用的電文、備忘錄和會議報告中所包括的某些情緒和詞句,可能會使其他國家的讀者感到不快。對此,我只能提醒他們:這些檔案具有歷史價值,而且我們當時是進行著一場殘酷的、可怕的戰爭。人們在生死枚關的戰鬥中,對於想把自己置於死地的敵人,總不會婉言相待吧……”便充分的代表了他處理這種獨特的歷史情緒的嚴肅態度。也正是這一點直接造就了邱吉爾這種如此犀利的敘述風格。譬如他對義大利人發表的旨在瓦解義大利鬥志的演說,對墨索里尼便極盡諷刺挪榆之能事,從不留絲毫情面。聲稱義大利的災難都是由墨索里尼一個人帶來的,號召義大利人民推翻他的統治,自己拯救自己。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即令對盟國失誤的剖析也同樣義憤填膺。
第六,作品文風坦白。“他瞧不起多餘的虛飾,他的暗喻用得很少卻意味深長”(《頒獎辭》)。邱吉爾不戴面具,沒有分裂的跡象,沒有複雜如迷的本質,某種程度上還具有一種自傳的性質。在全書的整個敘述中他從不掩飾自己政治觀點的向背,也從不掩飾他感情上的喜怒哀樂。他稱頌一個人時是赤裸裸的,他攻擊一個人時同樣也是赤裸裸的。即令他國內外政治上的對手,也把他看作是一個正直的敵人。

作品影響

邱吉爾的回憶錄是研究邱吉爾本人的重要史料,特別對研究邱吉爾在某一時期對某一問題的觀點,邱吉爾的回憶錄更具有無法取代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邱吉爾的代表作,195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獲獎作品。也正是因為此,邱吉爾才能夠得以列入20世紀世界文學精英的行列,飽醇莎翁和狄更斯般的榮耀。
第一卷《風雲緊急》於1948年初在《紐約時報》和倫敦《每日電訊報》一經連載,就受到西方社會尤其是英美公眾社會的普遍歡迎。同年6月由美國波士頓霍頓·米夫林公司正式出版後,第一版就發行達75000餘冊;10月,英國在紙張極其短缺的情況下,也以多種版本發行達21萬冊之巨。第二卷《最光輝的時刻》,僅英國首次便發行達276000冊之多。第三、四、五諸卷的發行還略多於前兩卷。第六卷《勝利與悲劇》開始時稍遜於以前諸卷,但不久便也很快上升到20萬冊。一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成了20世紀西方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

作品評價

“這確實是一本偉大的書,它撼動了人們的心靈,並為這段影響歷史的過程留下了忠實記錄。”
——《西部郵訊》
“何其幸運,我們擁有這些珍貴的財產,它將會流傳後世,讓後人們閱讀再三。”
——查爾斯·韋博斯爵士

作者簡介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1940—1945年出任第60任英國首相,任期內因領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勝利而聞名,並於1951—1955年再度出任英國首相。邱吉爾是一位政治家、演說家、藝術家。他在英國軍隊中當過軍官,也是一位歷史學家。此外,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