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帝祠
- 外文名:CiLang temple
- 地理位置:江蘇省淮安城
- 著名景點:二帝祠
基本簡介,歷史溯源,
基本簡介
二帝祠位於淮安城西南隅蒲葭巷內,曲徑通幽,水石映帶,環境優美。
歷史溯源
二帝祠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時“邑令黃文煥建書院,與士子講學,其中內有二帝祠”,祀文武二帝(即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清“康熙漕督施世綸重修”。二帝祠大殿有康熙年間修建時所制的匾額。清“乾隆己酉、庚戌(1789、1790)間邑人李氏朴安倡募興修,添建呂祖殿,在當日已為游眺最勝之所”。“鹹豐丙辰年(1856)邑人丁晏創建廣廈六楹,額曰‘秋水蒹葭館’”。
二帝祠原為道院,至一九三九年二月淮安淪陷後,在日偽的踐踏下,二帝祠遭受嚴重破壞。目前只余屋數間,大殿尚在,現為淮城鎮環城村九組所在地。
二帝祠的歷任道長,據不完全統計,自鹹豐以來為:晴嵐道長、潘道長、梁道士、周還須、唐崇修、周崇智、周明成等。
二帝祠址東西寬約十六丈、南北長約二十二丈,占地面積約六畝,共有房屋五十七間,為淮安遊覽勝地之一,歷來受到人們的讚頌和留連。如:清順治間諸生戴時遴的《萬柳池晚眺》寫出了二帝祠周圍的優美環境,詩曰:
白苹秋水近柴荊,薄暮間穿柳岸行。
雉堞煙中過帆影,仙樓雲外落棋聲。
人歸遠浦傳菱唱,魚跳清波引釣情。
如此風光堪寄傲,何緣愁恨似虞卿。
又如清道光詩人宿遷陳瑞芝《淮陰二帝祠題壁》刻畫了二帝祠的迷人景色。
半為城市半汀洲,蘆荻蕭蕭引興幽。
一徑蘅蕪通上院,數重樓閣占中流。
窗開雲影來鴻雁。檐壓波痕起白鷗。
到此塵心清似洗,詩情畫意足千秋。
清道光諸生秦友白(字小游)《題蒲葭巷二帝祠壁》:
宛轉湖山曲徑通,蒼葭四面曉煙籠。
晨鐘一響人心豁,野鶴數聲天地空。
鼓枻漁郎秋水好,燒香士女綠陰中。
飛來閣上流清響,迸入爐煙散午風。
清末民初清河著名文人吳涑(號溫叟)曾多次遊覽二帝祠,他在題為《游圓靈道院》的一首詩中寫道:
一別山陽幾歲華,重來深巷問蒲葭。
細荷拓地仍三畝,垂柳當門又一家。
今日題襟新伴侶。當年辟社舊茶瓜。
度生橋上題詩處,剩有沈沈夕陽斜。
經西長街進蒲葭巷向西,過度生橋,便達二帝祠。祠門匾額為“水鏡圓靈”,大門裡靠東朝南一間為山神祠,內供山神像一尊,兩邊有童子像二尊。連結山神祠朝西有字紙庫,進二門,東有荷廳三間,為遊人棲息、觀賞湖光水色之所。向西經過道,便見二帝祠朝南大殿三間,卷檐,殿中供文武二帝,均為泥身裝金,有一人多高。東面有配像四尊,白馬一匹,馬童一尊。東邊還有觀音木身裝金像一尊和許(遜)、陶(宏景)二真君(俱名醫)塑像,兩旁有鐘鼓架各一個,分別置大鐵鐘一隻,大鼓一隻。西邊有關帝配像四尊,赤兔馬一匹,馬童一尊。還有太乙救苦天尊像一尊,火星像一尊,靈官木身裝金像一尊。大殿中懸有匾額五塊:康熙年間“文武聖神”匾在上;乾隆年間“允文允武”匾居中;同治年間“經緯天地”匾居下;道光年間制“經緯三才”匾在卷檐內;同治年間所制“經天緯地”匾在卷檐外。院心裡置鐵鼎一尊。大殿南對面有樓三間,名為“三元樓”,樓南檐上下均為格扇。樓上一分為二,朝北是戲台式,上供魁星像一尊,面北而置;樓上朝南祀天、地、水三宮,面南而置。“三元樓”之南有朝北房屋三間敝檐格扇,為道人住房。在二帝祠大殿西廂是財神殿,供有財神像一尊,配像一尊。
昭忠祠在大殿後面,坐北朝南二間格扇走廊,同治年間建,祀清代“淮安一府六縣,陣亡殉難官民”(《重修山陽縣誌》)。中間供道光年間在鴉片戰爭中犧牲的關忠節公(天培)牌位。兩旁是其他將士牌位。昭宗祠東山有朝南三間房子,格扇門,四周有走廊,清團練大臣晏端書匾額“雪鴻軒”於門上。在雪鴻軒南對面,有朝南三間樓,樓上下皆為格扇,前有小院,此樓為觀音樓,樓上供千手觀音像。
大殿西山有樓一大間,上有一匾為“飛來閣”,是陳國瑞題寫,樓上有欄桿,樓下格扇,樓上供呂祖木身像,其頸、肩、腕、胯、膝、踝、趾等皆可轉動,身穿有內衣棉襖褲,外著道袍,頭帶純陽巾,足穿朝靴。清道光諸生周宜(字竹溪)《飛來閣與道士閒話》詩曰:
游心方欲倦,與爾暫徘徊。
閣果伊淮建,飛從何處來?
灶留黃鶴守,門對白雲開。
得此清閒樂,何難悟劫灰。
閣西北有小門,門上嵌白礬石上刻陽文“閬苑”二字匾額一方,門內有朝東一大間房子名“息息居”,匾額為程良貴所書,屋內供柳真君塑像。同呂祖塑像一樣,周身關節都能轉動,有配像兩尊。北有小院,院內有朝南房屋一大間,程良貴書魏體匾額“半宮”二字,屋內供斗母木身裝金像。東有玉天王,身高八尺,手舉乾坤圈;西有法天王,手拄降魔杵,身高也有八尺。二天王都是泥塑彩像。在“斗宮”院內兩邊有痘神殿,內供五位痘神,均為泥身裝金像。院內還有一百多年的銀杏樹一株。
“息息居”向南有朝南帶走廊房屋三間,程良貴題魏體匾額“夢醒軒”懸於門上,“為遊人憩息之地”(段朝端《跰躃余話》)。接夢醒軒西山有一間朝南房子,內有石碑一塊,約一丈多高,上端刻有陰文《太上感應篇》,下端刻“太上老君騎牛圖”。院中堆有假山一座。東有小門,門上有一塊長條白礬石,刻有陰文篆書“別有天地非人間”,為唐代詩人李白名句。
“秋水蒹葭之館”在西南近水處,丙辰春(1856)邑人丁晏創建。“廣廈六楹,後窗前楹,軒牖洞開,額曰:‘秋水蒹葭之館’”。丁晏復題楹帖云:“月朗雲開,容我百觥邀客飲;波平風靜,有人一棹聽漁歌。”(丁晏《城西道院新建蒹葭館記》)。匾額為隸體字,為名書法家吳讓之手筆。“面東舊額‘活潑潑地’四字孫沄雲書,行草,甚妙”(楊慶元《春宵□剩》)。吾淮文人雅士常來此吟詩作畫。丁晏有詩曰:
蒹葭行館集飛仙,一帶丹房近水邊。
才別鶴亭辭故處,①特來鶯谷賀新遷。
幽居正屆添樓閣,②寰宇旋看靖燧煙。
指日時平驄馬駐,春駒先報小春天。
原註:(1)三仙樓有掩鶴亭。(2)時方營建屋宇。
二帝祠環境優美,清幽僻靜。“面池深廣,遍植芙蕖,綠水澄清,朱華掩映,招涼卻暑,風景宜人。”(丁晏《城西遭院新建蒹葭館記》)吸引了許多讀書人來此苦讀,如邑人田毓璠(魯嶼)、丁寶銓(默存)等青年時代就經常駐足於此,刻苦自學,後來均中了進士。從清末民初至抗戰前夕,此處先後曾開設茶社、賣茶點,計有“清林閣”、“蒹葭會館”、“萬柳茶社”等,並設書場,講評書,是夏季消暑納涼之佳境。人們到此一面乘涼,一面品茗聽書,為一時之樂。
一九三八年,佛教居士蘭仲軒曾借居此館創設“敬業社”,並對原房屋大加整修,許多善男信女不時來此念經拜佛,為一時之勝。工程甫竣,淮城即告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