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郭柯
- 製片人:郭柯
- 出品公司: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對白語言:中國各地方言、國語、韓語、日語
- imdb編碼:tt3843282
- 中文名:二十二
- 外文名:Twenty Two
- 其它譯名:22
- 出品時間:2014年
- 製片地區:中國
- 拍攝地點:黑龍江、山西、湖北、廣西、海南
- 拍攝日期:2014年
- 類型:紀錄片
- 片長:99分鐘(公映版)
- 上映時間:2017年8月14日(中國內地)
- 色彩:彩色
- 主要獎項: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提名)
倫敦華語視像藝術節評審團傑出獎最受觀眾歡迎獎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紀錄單元評審會特別推薦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提名)
雅爾達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 - 特別鳴謝:張歆藝
- 歷史顧問:蘇智良
- 聯合攝製: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
- 官方微博:紀錄電影二十二
- 執行製片:梁巧
- 拍攝格式:4K REDCODE RAW
- 機身:RED EPIC 基本組
- 鏡頭:UP基本組(16、24、32、50、85)
- 鏡頭:UP12\ARRI18-80\45-250
- 聲音(5.1):預混、終混在DOLBY認證棚完成
電影視頻,電影圖片,電影評論,劇情簡介,幕後製作,創作背景,拍攝過程,後期製作,主創團隊,人物列表,職員表,獲獎記錄,發行信息,宣傳活動,發行放映,突出票房,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在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的十四年間,中國大約曾有20萬,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日軍發泄性慾、任意摧殘的性奴隸。她們在戰爭期間受盡各種難以想像、難以啟齒的虐待,其中大部分當時就被折磨至死。少數倖存者即便僥倖逃生,也是落得傷痕累累,甚至終生殘疾。在煎熬中,她們日盼夜盼終有一日能重返家園。然而當她們歷經艱辛回到故鄉,等待她們的卻並非同情,而是無休止的歧視,侮辱和排斥,導致大部分倖存者對她們的遭遇選擇了沉默。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曾經的倖存者如今已經寥寥無幾。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燭光已漸漸微弱。這分布在全國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當年有著同樣的遭遇,在漫長的剪片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她們的人生是有著必然的關聯。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12年,導演郭柯拍攝了廣西“慰安婦”倖存者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日本兒子”的生活,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32位。而2014年,倖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為了儘可能地留住這段歷史,郭柯開始了紀錄電影 《二十二》 的製作。
拍攝過程
該片從2014年1月拍到7月,攝製團隊30多人,跨越五個省,拍全了22位倖存者。該片在拍攝的2個月以內,導演運用節制的拍攝手法,嚴格遵守老人作息時間,在不打擾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攝。除此之外,劇組成員及身邊的親朋好友也為老人送去了藥物、輪椅等物資及善款。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郭柯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走訪了22個“慰安婦”倖存者。最終,他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表達能力和個人經歷,重點選取了4位倖存者,分別是湖北的毛銀梅、海南的林愛蘭、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愛連。
後期製作
2015年10月,該片就拿到了公映許可證,但由於發行費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眾籌。結果,參與眾籌總人數32099人,籌得100多萬元,解決了影片上院線的問題。在電影片尾也將這32099個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製作成本和宣傳費用只有400萬元,一度陷入資金短缺。製作需要費用300萬元,導演郭柯自己借了100萬元、有人投資了100萬元,還差的100萬元是演員張歆藝知道後無償借給他的。
主創團隊
人物列表
姓名 | 備註 |
---|---|
1922年出生於韓國,原名朴車順(2017年01月18日去世) | |
1921年出生於中國(2014年11月21日去世) | |
1920年生於中國廣西(2019年05月05日去世) | |
李鳳雲 | 1922年出生於朝鮮平壤,原名李壽段(2016年05月17日去世) |
1926年生於中國山西(2015年11月12日去世) | |
李秀梅 | 1928年出生於中國(2014年04月10日去世) |
趙蘭英 | 1923年出生於中國(2016年04月07日去世) |
劉改連 | 1925年出生於中國 |
任蘭娥 | 1931年出生於中國(2016年07月01日去世) |
郝菊香 | 1922年出生於中國(2016年08月18日去世) |
駢煥英 | 1928年出生於中國 |
李愛連 | 1928年出生於中國 |
1922年出生於中國 | |
劉風孩 | 1924年出生於中國(2017年01月20日去世) |
符桂英 | 1919年出生於中國(2015年03月28日去世) |
1925年出生於中國海南(2015年12月23日去世) | |
1928年出生於中國海南(2017年03月08日去世) | |
王志鳳 | 1928年出生於中國 |
李美金 | 1926年出生於中國 |
陳連村 | 1926年出生於中國 |
1927年中國海南(2017年05月11日去世) | |
1927年出生於中國(2017年08月12日去世) |
人物列表參考資料來源:
職員表
顧 問 | 蘇智良 |
出品人 | 郭 柯 張香永 |
聯合出品人 | 井水清 李艷潔 |
執行製片 | 梁 巧(美國) |
製片主任 | 柳邊疆 |
聯合製片 | 彭 暘 高 圓 金源東(韓國) |
副導演 | 梁 巧(美國) |
後期製片/場記 | 吳丹珍 |
攝 影 | 蔡 濤 |
攝影助理 | 何曉舟 白金玉 劉千里 劉進京 張 良 |
跟機員 | 魏 威 樊 濤 |
燈 光 | 鄧世剛 |
燈光助理 | 唐 偉 馬文兵 |
錄 音 | 陳志富 康衛東 |
錄音助理 | 潘海強 |
現場製片 | 葛 軍 |
財 務 | 鄧順玲 |
劇 務 | 霍 偉 |
前期製片 | 鮮 科 金雪玉 莊 妮 |
志願者代表 | 龍 慶 |
劇 照 | 徐白曉 楊軼然 |
剪輯指導 | 廖慶松(中國台灣) |
剪 輯 | 郭 柯 向 陽 邱 進 |
駕駛員 | 孫榮偉 江 興 韓士江 宴文明 田晉元 |
後期製作 | 北京金太陽升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北京派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
邁思非墨(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
調 色 | 蘭 京 |
混 音 | 丁 喆 戴燕燕 |
片中語言翻譯 | 黃 菲(湖北)韋自運(廣西)張曉東(山西) |
王必娥 李 青 王春英 林寶香(海南) | |
韓美花(韓語)何東群(日語) | |
英文字幕 | 王雅靜 梁 巧 沈嚴妍 |
海報製作 | 向 陽 祁瀟南 Aceworks Studio |
授權公司 | Universal Edition AG, Vienna |
ECM Records | |
With kind permission of Universal Edition AG, Vienna Used by arrangement with ECM Records | |
作 曲 | Arvo Pärt |
演 奏 | AlexanderMalter |
片尾歌曲 | 九重山(Granny’s Ballad)FÜR ALINA |
演 唱 | 燕 池 |
製作人/作曲/編曲/MIDI程式 | 燕 池 |
混音/母帶 | 周天澈 |
錄音工作室 | Tweak Tone Labs |
錄 音 | 謝嘉寧 |
監製/統籌 | 楚 青 |
宣 傳 | 北京朔果蓮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發 行 | 北京潤智影業有限公司/全影時代 |
聯合發行 | 廣州眾悅影視傳播有限公司/廣州眾悅影視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海外發行 | 華獅電影 |
海外推廣 | 香港畫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協助推廣 | 北京交差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導演特別鳴謝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 | |
靈山慈善基金會 | |
TEDx灃東 | |
毒舌電影/一席/二更/獨立魚電影/知乎/貓眼 | |
鳴 謝 | 阿霞(義大利) 韓 雪 尤立通 吳鴻宇 李 夢 馬海寧 |
陳偉雄(馬來西亞)陳妍希(馬來西亞) | |
將能傑 龍 濱 羅 敏 彭 鵬 於志強 張 勇 | |
良友(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
成都語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
北京千郎傳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
亞洲家庭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 |
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 | |
聯合攝製 | 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鳳凰視頻 |
製片人/導 演 | 郭 柯 |
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獲獎/入圍作品(者) | 結果 |
---|---|---|---|---|
2018年 | 第三屆德國中國電影節 | 最佳影片獎 | 《二十二》 | 獲獎 |
2017年 | 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 特別獎 | 《二十二》 | 獲獎 |
2017年 | 武漢國際藝術電影展 | 特別推薦電影 | 《二十二》 | 獲獎 |
2016年 | 倫敦華語視像藝術節 | 最受觀眾歡迎獎 | 《二十二》 | 獲獎 |
評審團傑出獎 | 《二十二》 | 獲獎 | ||
2016年 |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 最佳紀錄片 | 《二十二》 | 提名 |
2015年 | 釜山國際電影節 | 最佳紀錄片 | 《二十二》 | 提名 |
2015年 | 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 最佳紀錄片 | 《二十二》 | 提名 |
最佳攝影 | 《二十二》 | |||
2015年 | 第四屆鳳凰紀錄片盛典 | 最佳紀錄片 | 《二十二》 | 提名 |
發行信息
宣傳活動
2016年8月14日晚,該片的原版拷貝贈送給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並在館內循環播放,永久館藏。
2017年8月10日,導演郭柯與電影明星資助人張歆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館長陳俊峰等共同出席《二十二》在北京的首映活動,分享交流了該片拍攝及上映背後的故事。8月13日,該片在成都舉行點映活動。8月14日,導演郭柯到重慶進行電影宣傳。8月20日,在北京舉辦感恩答謝會。
2018年10月8日,“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發微博進行捐款公示,明確寫出每個捐款人及出資情況。影片資助人張歆藝、導演郭柯等多方共同決定向上海師範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10086003.95元。導演郭柯兌現此前承諾,捐出個人收益400萬。
發行放映
上映日期
日期 | 國家 | 備註 |
---|---|---|
2017年8月14日 | 中國 | 中國內地公映 |
2016年6月25日 | 俄羅斯 |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
2015年10月5日 | 韓國 | 釜山國際電影節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發行放映參考資料來源:
突出票房
2017年8月14日上映首日,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排片從1%升至1.5%,單日票房破300萬。上映次日,排片占比4.9%,上座率達30.8%,單日票房突破1200萬,兩日累計票房突破1500萬。單日票房最高紀錄破2600萬。截至2017年8月18日8:30,《二十二》累計票房達到6664萬,已經打破了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紀錄,超過此前的最高紀錄獲得者《我們誕生在中國》(6660萬)4萬,成為中國記錄電影票房冠軍。截至2017年8月19日,該片票房突破1億元。最終票房超過1.5億,成為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作品評價
“在紀錄片裡,我能很真切地感受到導演的隱忍和克制,非常客觀不帶任何強烈情緒的記錄。該片並不是用所謂的鏡頭語言、高超特技去講故事,只是實實在在的記錄一段歷史,不該被遺忘的歷史。”(演員張歆藝 評)
影片的拍攝技巧略顯粗糙,但不刻意煽動仇怨,質樸平和的態度另有一種引人動容的力量。(新京報 評)
該片通過與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觀的鏡頭,將歷史的碎片打撈起來。除了讓觀眾了解慰安婦不幸的遭遇外,影片還通過諸多當事人以及身邊人的敘述,讓一個個形象更加豐滿鮮活。雖說聚焦已經過去數十年的歷史事件,影片卻突破了用歷史資料堆砌的表現手法。以現實的視角,單純紀錄這群倖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影片秉持著“拍攝為目標,關愛為目的”的初衷,沒有刻意渲染這份磨難,沒有通過賣慘來吸引大眾目光。而只是客觀紀錄,讓人在平淡中去體會、去感受這份歷史記憶的重量。(中國電影報導 評)
用影像記錄歷史,走進影院拾起沉痛記憶,絕不是為了渲染悲情,更不是為了宣揚仇恨,而是因為唯有從殘酷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才能構築起捍衛持久和平的精神大壩。(《人民日報 》 評)
每一幀都是無聲的哭訴,每一秒都是那段歷史的活證,每一分鐘都燃燒著生命的燭光,儘管微弱,但激發起善良對善良者的同情,良知對“受侮辱和受損害的”道義支持。(《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