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是201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 作者:[德] 烏爾里希·萊瑟爾、[德] 諾伯特·沃爾夫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1日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1152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相較於1945年前的經典現代藝術,西方當代藝術在後現代思潮下呈斷裂式的推進與革新之勢,以更激進的形式、更前衛的理論探討藝術與現實、藝術與感知、藝術與身體等話題。當代藝術瓦解了繪畫、雕塑、攝影的傳統分類,打破了高雅藝術與低俗藝術之間的界線;藉助新的形式、材料或媒介拓展“藝術”概念,採用新技術手段擴大造型藝術的邊界,並重新考察與塑造觀者(藝術接受者)的角色,以此不斷回應一再出現的藝術終結論。
  與本書上卷的寫法不同,下卷謀篇布局的特色在於,以實驗型藝術家個人所提供的創作個案為中心來展現當代藝術。
  本卷*一部分,即繪畫—雕塑—實物—裝置,由烏爾里希·萊瑟爾所寫;第二部分,即建築,由諾伯特·沃爾夫所撰,建築部分占本卷篇幅的四分之一。
  叢書簡介:
  “未來藝術”意味著藝術的未來性,也是向可能性開放的實存行動。作為實存行動的“未來藝術”應該是高度個性的,是對*球民主體系造成的人類普遍同質化和平庸化趨勢的反撥,所以它是帶著普遍觀念鐐銬的自由舞蹈。本叢書力圖體現二戰後日益介入社會生活,以此來回應“藝術終結論”的“未來藝術”。

圖書目錄

前 言 1
第一部分 繪畫—雕塑—實物—裝置
導 論 3
現代和後現代的定位 5
後現代的“怎么都行” 8
意識到藝術的一個終結 9
杜尚效應 11
作為藝術指稱模式的身體 13
媒介時代的藝術 15
抽象主義成為國際風格 17
攻擊性和內在性 20
傑克遜·波洛克 21
沃爾斯 23
雕塑中的邊界行走者 26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 26
亨利·摩爾 28
亞歷山大·考爾德 29
紐約畫派的純粹主義者 31
伴以身體動作的抽象表現主義 35
威廉·德·庫寧 35
羅伯特·馬瑟韋爾 36
弗蘭茨·克蘭 38
色域繪畫 38
克萊福特·斯蒂爾 39
伯奈特·紐曼 40
馬克·羅斯科 42
約瑟夫·阿爾貝斯 43
海倫·弗蘭肯塞勒和紐約畫派的末代 44
肯尼斯·諾蘭 45
莫里斯·路易斯 45
弗蘭克·斯特拉 45
阿德·萊因哈特 46
歐洲的不定形藝術 49
原生藝術、斑點派、另類藝術 51
讓·杜布菲 53
讓·福特里埃 55
藝術團體“眼鏡蛇” 55
材料試驗 56
安東尼·塔皮埃斯 57
阿爾貝托·布里 58
抽象與身體動作 58
艾米里歐·維多瓦 60
安東尼奧·紹拉 60
暗碼與符號 61
亨利·米肖 62
漢斯·哈通 62
現實與對藝術的感知 65
越界———走向實物 67
羅伯特·勞申伯格 68
賈思培·瓊斯 69
新的視覺現實:自然、光線、運動、非物質化 71
盧齊歐·封塔納 71
藝術團體“零社”及動態擴張 73
伊夫·克萊因 76
皮耶羅·曼佐尼 79
新寫實主義與現成品原則 80
阿爾芒 81
讓·丁格利 82
妮基·德·桑法勒 83
丹尼爾·斯波利 84
波普藝術———平凡之物的啟示 85
波普的搖籃———英國的“獨立小組” 87
英美的波普藝術 88
理察·漢密爾頓 91
艾倫·瓊斯 92
湯姆·韋瑟爾曼 92
安迪·沃霍爾 93
羅伊·利希滕斯坦 96
克萊斯·奧登伯格 99
極簡藝術———關於中立的幻象 101
唐納德·賈德 102
卡爾·安德烈 104
丹·弗雷文 104
索爾·列·韋特 105
觀念藝術 106
從“藝術與語言”到珍妮·霍爾策 108
約瑟夫·科蘇斯 112
馬塞爾·布達埃爾 114
藝術與生活———關於行動主義(第二輪)現代藝術 119
偶發藝術、事件藝術、行為藝術 121
“具體”美術協會 123
激流藝術 124
約瑟夫·博伊斯 126
行為藝術、身體藝術及其藉助媒介的排演 132
瓦莉·艾斯波爾 133
維也納行動派 134
維托·阿肯錫 135
克里斯·伯登 137
吉娜·佩恩 138
于爾根·克勞克 139
作為行為藝術者的觀者———閉路裝置 141
布魯斯·瑙曼 141
丹·格拉漢姆 145
後現代的新自由:“當姿態成為形式” 149
地景藝術 152
羅伯特·史密森 154
瓦爾特·德·瑪利亞 156
麥可·海澤 157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 158
貧窮藝術 161
羅伯特·莫里斯 163
雅尼斯·庫奈里斯 164
米開朗琪羅·畢斯托雷托 166
馬里奧·梅茨 167
痕跡保留———後現代的模擬與媒介批評 169
安妮和佩特里克·普瓦里埃 170
尼克勞斯·朗 170
約亨·格爾茨 171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174
媒介取向與對現代主義的修正 177
介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繪畫 183
格爾哈特·里希特 183
西格瑪爾·波爾克 186
格奧爾格·巴塞利茲 188
安塞姆·基弗 192
攝影而非繪畫 195
貝恩特和希拉·貝歇爾 197
貝歇爾學派 198
傑夫·沃爾 200
現實與虛擬性———顯示器圖像與影像投影 202
白南準 205
比爾·維奧拉 208
第二部分 建築
1945年至今的城市規劃 213
各種範式 219
永遠年輕的父親形象:菲利普·詹森 221
玻璃住宅 222
美國電訊公司總部大樓 224
“白色派”與“灰色派” 225
“白色派” 225
理察·邁耶與新和諧市展示及旅遊資料館 226
“灰色派” 228
斷裂與延續 231
國際化風格與有機建築 234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弗蘭克·
勞埃德·萊特 234
阿爾瓦·阿爾托、胡戈·哈林 236
在功能性典雅與居住貨櫃之間:五六十年代 237
“住宅案例研究計畫”:查爾斯·伊姆斯和理察·紐特拉 237
工業思維方式的機遇與困境 238
粗野主義:從勒·柯布西耶到路易斯·I.康 241
混凝土的表現性 243
埃羅·沙里寧、皮埃爾·路易吉·納爾維、漢斯·夏隆、約恩·伍重 243
理性建築 247
後現代……尚無終結 255
無所顧忌的徵引和摩爾的義大利廣場 259
羅伯特·文丘里:凡娜·文丘里住宅 260
林林總總的可能性 262
博物館———對體驗型文化的導演效果 265
漢斯·霍萊因:位於門興格拉德巴赫的修士山博物館 266
詹姆斯·斯特林:位於斯圖加特的州立新美術館 268
持續的陪伴者: 高技派建築 271
開放結構與帳篷屋頂 273
弗雷·奧托、丹下健三、君特·貝尼施 274
建築物機器和成形為建築的科幻 275
理察·羅傑斯和倫佐·皮亞諾: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275
諾曼·福斯特:香港滙豐銀行總部 278
技術癖的詼諧 280
古斯塔夫·佩茨爾、尼古拉斯·格里姆肖、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280
解構主義 283
介于波普與建築之間:塞特小組 285
領軍人物及其典型建築 286
君特·貝尼施、雷姆·庫爾哈斯、伯納德·屈米、扎哈·M.哈迪德、
藍天組 287
弗蘭克·O.蓋瑞:位於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289
丹尼爾·里伯斯金:柏林猶太博物館 292
一種展望 295
參考資料 297
附 錄 309
參考文獻 311
人名索引 317
作者簡介 337
譯後記 339
阿爾多·羅西與柏林科赫街的集合式住宅 250
其他理性主義建築師和提契諾學派 252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烏爾里希·萊瑟爾(Ulrich Reier),1961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成為自由作家,同時擔任文字和圖畫編輯。已發表有大量文章、展評和藝術評論,並參與撰寫了多部展品目錄冊和辭典,研究重點是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現代主義藝術。
  諾伯特·沃爾夫(Norbert Wolf),1949年生於德國雷根斯堡,1992年獲慕尼黑大學教授資格,此後曾在德國多地擔任客座教授,並從事專業類書籍和文章的撰寫。已發表有大量文章,內容涉及中世紀宗教藝術、泥金插圖手抄本、委拉斯開支、皮拉內西、浪漫派繪畫、歐洲風景畫、19世紀藝術和藝術理論等。
  譯者簡介:
  楊勁,女,柏林洪堡大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副教授,校二級科研學術骨幹,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2012年“浦江人才”計畫入選者。已出版專著兩部,發表論文20餘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