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地震災害的警示

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裡,數以千計的破壞性地震襲擊了世界上眾多的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大約150萬人的死亡和難以計數的巨大經濟損失。一份關於二十世紀全球地震活動和地震災害的綜合報告認為,二十世紀的地震災害,包括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比以往任何世紀都要嚴重得多,二十世紀地震災害創歷史之最。
從致災的速度來講,地震的危害無疑位於洪澇、乾旱、颶風、風暴潮等各種突發性自然災害的首位。由於成災速度極快,地震發生時常使人猝不及防,這是地震導致人員嚴重傷亡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在二十世紀發生的災難性地震中,死亡人數達1萬人以上的地震有28次,其中死亡5萬人以上的地震7次,10萬人以上的地震4次,20萬人以上的2次。1902年8月發生在我國新疆阿圖什的8級地震,是二十世紀第一個死亡人數逾萬人的特大地震。1935年5月巴基斯坦7.5級地震、1970年5月秘魯7.7級地震和1990年6月伊朗魯德巴爾7.3級地震,死亡人數均超過5萬人,其中秘魯7.7級造成6.68萬人喪生。1908年12月義大利西西里島7.5級地震和1923年9月日本關東8.2級地震的死亡人數分別達到12.3萬人和14萬人以上。1920年12月海原8.5級地震和1976年7月唐山7.8級地震,其死亡人數分別高達23.4萬人和24.2萬人,這兩次地震均發生在我國大陸內部,是二十世紀裡死亡人數最多的特大地震。至於過去百年內死亡人數達數百至數千的地震更是不勝枚舉。在經濟損失方面,地震的危害同樣令人觸目驚心。1994年1月美國洛杉磯6.7級地震,損失170億美元;而1995年1月日本阪神7.2級地震和1999年8月土耳其伊茲米特7.8級地震,其經濟損失分別高達1000億美元和200億美元,創地震歷史上經濟損失之最。縱觀二十世紀地震災害,具有地震災害逐年加重,死亡人員以10%至30%的幅度遞增,經濟損失以10倍乃至100倍的幅度增長,城市地震災害尤其是城市地震災害中次生災害(如火災等)也變得格外嚴重起來等顯著特點。這些顯著特點可以給我們以下警示。
城市:防禦震害的重點。城市作為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和重點,對國家、區域政治、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震災表明,現代城市一旦遭到大地震的突然襲擊,由於城市的特點而釀成大量人員的傷亡,使城市各種生命線工程遭到致命破壞,引發種類很多的次生災害,使社會問題更為嚴重,影響到周圍地區,有時還會引發政治問題等。一般的大地震可使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延緩20年,對城市社會經濟產生持久的不利影響。1923年的日本關東地震、1976年的中國唐山地震、1985年的墨西哥地震和1999年的土耳其地震,均使這些國家的大城市遭到空前的劫難。從災害嚴重性角度看,將城市作為防禦的重點是理所當然的。
選址是防禦震災的前提。城市工程設施建設的抗震設防的主要三個環節,即選址、設計、施工。其中的選址是基礎也是前提,首先要對城市工程設施的建設場地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即工程地震工作。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海岸發生8.1級和7.6級兩次大震,距震中400公里的墨西哥城遭到嚴重破壞,城市人口1800萬,遇難約9000人,傷3萬人,市區大部分國小校和10層以上樓房嚴重破壞,樓房倒塌上千棟。致災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墨西哥城及其周圍的下面為死火山區,海拔2220米,雨水順斜坡貯存在一層層沙礫粘土之間,形成古老的湖床盆地區。400年前這裡是一片湖泊,湖泊乾涸後,由於建設需要不斷地在其上填埋,實際上是個沼澤地,市區只要挖2米深就會有地下水湧出,城市地基普遍呈下沉趨勢。墨西哥市地區就是在地震專家稱為“一大盆肉皮凍”上建設發展為現代化城市。市中心許多建築物造在基岩上厚1.5英里的高含水沉積岩上,期間不斷地過量開採地下水,地面不斷下沉,形成高地震烈度區,易於滑動的含水沉積層和地基極其鬆軟,加劇了地震的破壞力。大量的事實表明,一個城市或城市的建築物,如果場地選擇不好,後患無窮。
關鍵在於切實做好震前設防。希臘雅典大地震,雖然只持續了10秒種,卻毀掉了100多幢大型建築,而那些上千年的古代建築卻絲毫無損。我國台灣省地震後,人們發現許多受災樓房都像骨牌一樣向一側傾倒,而不是人們想像中的瓦礫狀。專家分析其原因是現在城市房屋建築中一二層大多是商場,造成建築整體承重頭重腳輕。這些傾覆建築在設計方面存在著嚴重缺陷。回顧歷史,其實大自然早已給過我們警示。唐山地震給人們的慘痛教訓是這個城市建設中沒有抗震設防措施。前蘇聯亞美尼亞1988年12月7日發生的7.1級地震,使離震中20公里的都市夷為平地,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盧布。其原因主要是在城市建設中片面強調節約,追求建設速度而忽視抗震措施,加上建築質量差,施工粗糙,致使5層以上建築破壞嚴重,倒塌很多。因此,根據抗震設防要求和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意見,把好建築質量關,是切實做好災前防禦工作的重中之重。
未雨綢繆,建立有效的地震應急機制。1999年8月土耳其地震發生後,該國政府對災區救災工作做了應急措施部署,但是,在西北地震災區震後的頭兩天,許多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自救互救,看不到政府的救援力量;震後第五天,科賈埃利省的一些村莊仍然沒有看到任何援助的跡象。地震後40小時,許多災區的人仍在用手挖掘,用笨重的大鏟、鐵鎬等農用手工工具去救人。另外,自外省市主動趕往薩卡里亞災區參與救災的各種工程車輛,包括大、小上百輛挖土機,皆因各處道路遭倒塌的大樓封死,無人清障,無人出面引導車輛,2/3的車輛 “無用武之地”,人員缺乏救災經驗,不知如何下手。災區一片指責、咒罵和怨聲。其原因是沒有建立有效的、完善的地震應急體制,忽視了這一關鍵環節。我們應從其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不必諱疾忌醫,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災難要未雨綢繆,建立和完善具有現代化的預警體制和應急反應機制,並落到實處,在災害發生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生命呼喚現代救助技術。唐山地震時,在廢墟下與死神搏鬥8天7夜的王樹斌,眼睜睜地看著他愛人和身邊的難友以及護士因被預製板等構件埋壓得不到及時救出而一個個陸續死去了。士耳其地震時,俄羅斯救援隊在現場廢墟中發現17個被壓埋人員,其中2人已死,4人救出生還,另11人被壓在廢墟下面。因缺乏吊車等救助設備而無法施救,人們只能眼看著他們受盡折磨而離開人間。在現代社會和城市現代化的時代,我們要接受大震災救災的教訓,依法從速從快研製開發出方便、快捷、有效的求助高新技術與裝備,以搶救出更多的生命,為人類造福。
重視地震火災等次生災害。二十世紀全世界地震引發的重大火災一般均在現代化大城市。1906年舊金山地震火災,燒毀市區總計達10平方公里的面積,大火持續了4天。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死於地震火災的人數占地震死亡總數的70%-80%(地震死亡人數14.4萬人,其中燒死者超過10萬)。1994年美國洛杉磯地震火災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火災損失堪稱上世紀90年代世界大城市火災損失之最。引發火災原因是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先天性脆弱,它們“不堪一擊”,諸如煤氣管道破裂,大型燃料、化工品被震毀,等等。為此,我們首要的還是要從城市規劃入手,嚴格禁止在居民區生產和儲存易於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物質。二是對易於產生地震次生災害的重要建築物和構築物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抗震設防要求。三是推廣套用新技術、新材料。如“不燃建築材料”或建設“不燃區”。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次生災害的隱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