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郁達夫自述

《郁達夫自述》是“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的一種,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的自述文集。本書分為五編,精選了作者的自傳、題序、散文和遊記等二十餘篇,內容既有其自述與追憶,又有其漫遊隨記和交往感悟,還有其與當時一些名人的交往文章,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郁達夫自述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67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文藝出版社
  • 作者:郁達夫 文國明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64856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悲劇的出生》、《我的夢,我的青春》、《書塾與學堂》、《水樣的春愁》、《遠一程,再遠一程》、《孤獨者》、《大風圈外》、《蔦蘿行》、《離散之前》、《歸航》、《還鄉記》、《還鄉後記》、《海上通信》、《一封信》、《給沫若》、《南行雜記》……《郁達夫自述》是“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的一種,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的自述文集。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早年留學日本,與郭沫若、成仿吾等創建文學團體創造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曾在安慶、上海、北京、廣州等地教書、編輯刊物。1927年定居上海,曾參加“左聯”。1933年遷居杭州。抗日戰爭期間在南洋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於蘇門答臘。主要作品有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個弱女子》、《迷羊》、《遲桂花》、《出奔》等。

圖書目錄

第一編 自傳
悲劇的出生
我的夢,我的青春
書塾與學堂
水樣的春愁
遠一程,再遠一程
孤獨者
大風圈外
海上
雪夜
第二編 新文學巨星
《沉淪》自序
《雞肋集》題辭
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過去集》代序
第三編 感傷的行旅
蔦蘿行
離散之前
歸航
還鄉記
還鄉後記
海上通信
一封信
給沫若
南行雜記
一個人在途上
第四編 釣台的春晝
釣台的春晝
移家瑣記
志摩在回憶里
光慈的晚年
回憶魯迅
第五編 生命之最後時期
檳城三宿記
覆車小記
馬六甲記游
遺囑

文摘

兒時的回憶,誰也在說,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憶,卻儘是些空洞。第一,我的經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飢餓:對於飢餓的恐怖,到現在還在緊逼著我。
生到了末子,大約母體總也己經是虧損到了不堪再育了,乳汁的稀薄,原是當然的事情。而一個小縣城裡的書香世家,在洪楊之後,不曾發跡過的一家破落鄉紳的家裡,雇乳母可真不是一件細事。
四十年前的中國國民經濟,比到現在,雖然也並不見得凋敝,但當時的物質享樂,卻大家都在壓制,壓製得比英國清教徒治世的革命時代還要嚴苛。所以在一家小縣城裡的中產之家,非但雇乳母是一件不可容許的罪惡,就是一切家事的操作,也要主婦上場,親自去做的。像這樣的一位奶水不足的母親,而又餵乳不能按時,雜食不加限制,養出來的小孩,那裡能夠強健?我還長不到十二個月,就因營養的不良患起腸胃病來了。一病年余,由衰弱而發熱,由發熱而痙攣;家中上下,竟被一條小生命而累得筋疲力盡。到了我出生後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親也因此病死,在這裡總算是悲劇的序幕結束了,此後便只是孤兒寡婦的正劇的上場。之後的那一種和平的氣象,那一種潔淨沉寂、歡欣乾燥的農村氣象,就是立在縣城這裡的江山,遠遠望去,也感覺得出來。那一條流繞在縣城東南的大江哩,雖因無潮而殺了水勢,比起春夏時候的水量來,要淺到丈把高的高度,但水色卻澄清了,澄清得可以照見浮在水面上的鴨嘴的斑紋。從上江開下來的運貨船隻,這時候特別的多,風帆也格外的飽;狹長的白點,水面上一條,水底下一條,似飛雲也似白象,以青紅的山、深藍的天和水做了背景,悠閒地無聲地在江面上滑走。水邊上在那裡看船行、摸魚蝦、采被水沖洗得很光潔的白石、挖泥沙造城池的小孩們,都拖著了小小的影子,在這一個午飯之前的幾刻鐘里,鼓動他們的四肢,竭盡他們的氣力。
離南門碼頭不遠的一塊水邊大石條上,這時候也坐著一個五六歲的小孩,頭上養著了一圈羅漢發,身上穿了青粗布的棉袍子,在太陽里張著眼望江中間來往的帆檣。就在他的前面,在貼近水際的一塊青石上,有一位十五六歲像是人家的使婢模樣的女子,跪著在那裡淘米洗菜。這相貌清瘦的孩子,既不下來和其他的同年輩的小孩們去同玩,也不願意說話似的只沉默著在看遠處。等那女子洗完菜後,站起來要走,她才笑著問了他一聲說:“你肚皮餓了沒有?”他一邊在石條上立起,預備著走,一邊還在凝視著遠處默默地搖了搖頭。倒是這女子,看得他有點可憐起來了,就走近去握著了他的小手,彎腰輕輕地向他耳邊說:“你在惦記著你的娘么?她是明後天就快回來了!”這小孩才迴轉了頭,仰起來向她露了一臉很悲涼很寂寞的苦笑。
這相差十歲左右,看去又像姐弟又像主僕的兩個人,慢慢走上了碼頭,走進了城垛;沿城向西走了一段,便在一條南向大江的小弄里走進去了。他們的住宅,就在這條小弄中的一條支弄裡頭,是一間舊式三開間的樓房。大門內的大院子裡,長著些雜色的花木,也有幾隻大金魚缸沿牆擺在那裡。時間將近正午了,太陽從院子裡曬上了向南的階沿。這小孩一進大門,就跑步走到了正中的那間廳上,向坐在上面念經的一位五六十歲的老婆婆問說:
“奶奶,娘就快回來了么?翠花說,不是明天,後天總可以回來的,是真的么?”
老婆婆仍在繼續著念經,並不開口說話,只把頭點了兩點。小孩子似乎是滿足了,歪了頭向他祖母的扁嘴看了一息,看看這一篇她在念著的經正還沒有到一段落,祖母的開口說話,是還有幾分鐘好等的樣子,他就又跑入廚下,去和翠花做伴去了。
午飯吃後,祖母仍在念她的經,翠花在廚下收拾食器;除時有幾聲洗鍋子潑水碗相擊的聲音傳過來外,這座三開間的大樓和大樓外的大院子裡,靜得同在墳墓里一樣,太陽曬滿了東面的半個院子,有幾匹寒蜂和耐得起冷的蠅子,在花木里微鳴蠢動。靠階沿的一間南房內,也照進了太陽光,那小孩只靜悄悄地在一張鋪著被的藤榻上坐著,翻看幾本劉永福鎮台灣、日本蠻子樺山總督被擒的石印小畫本。
等翠花收拾完畢,一盆衣服洗好,想叫了他再一道上江邊去敲濯的時候,他卻早在藤榻的被上,和衣睡著了。P4-6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