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自述》是“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叢書之一,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徐志摩的自述文集。講述了他早年留學海外,與羅素等大家的交往,展示了其對新月派這一文學流派創立和發展所做的貢獻,以及他對個人生活的回顧。《徐志摩自述》真實地反映了徐志摩短暫卻燦爛的一生,內容真實,史料豐富,具有較高的閱讀和收藏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徐志摩自述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65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文藝出版社
- 作者:徐志摩 陳志明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3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64741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徐志摩自述》以徐志摩自述的方式記錄了這位偉人的一生。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漢族,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作者簡介
徐志摩 我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陳志明,金庸研究專家,以文明國、陳晨為筆名,著有《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東方出版社,2007)、《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續編》(東方出版社,2008)等,編有近代人物自述文集、軼事集多種。現供職於人民日報社。
陳志明,金庸研究專家,以文明國、陳晨為筆名,著有《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東方出版社,2007)、《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續編》(東方出版社,2008)等,編有近代人物自述文集、軼事集多種。現供職於人民日報社。
圖書目錄
第一編 我的自剖
自剖
再剖
續《自剖》
想飛
“迎上前去”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雨後虹”
我們看戲看的是什麼?
“天下本無事”
我為什麼來辦我想怎么辦
梁啓超《佛教教理概要》附志
附錄梁啓超:《致徐志摩》
詩刊弁言
第二編 親友交往
我的祖母之死
悼沈叔薇
我的彼得
傷雙栝老人
吊劉叔和
湯麥士哈代
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
第三編 歐遊漫錄
歐遊漫錄
巴黎的鱗爪
我所知道的康橋
第四編 見解與主張
青年運動
“話”
政治生活與王家三阿嫂
羅素與幼稚教育
關於《羅素與幼稚教育》質疑與答問
新月的態度
自剖
再剖
續《自剖》
想飛
“迎上前去”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雨後虹”
我們看戲看的是什麼?
“天下本無事”
我為什麼來辦我想怎么辦
梁啓超《佛教教理概要》附志
附錄梁啓超:《致徐志摩》
詩刊弁言
第二編 親友交往
我的祖母之死
悼沈叔薇
我的彼得
傷雙栝老人
吊劉叔和
湯麥士哈代
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
第三編 歐遊漫錄
歐遊漫錄
巴黎的鱗爪
我所知道的康橋
第四編 見解與主張
青年運動
“話”
政治生活與王家三阿嫂
羅素與幼稚教育
關於《羅素與幼稚教育》質疑與答問
新月的態度
文摘
我是個好動的人;每回我身體行動的時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著跳蕩。我作的詩,不論它們是怎樣的“無聊”,有不少是在行旅期中想起的,我愛動,愛看動的事物,愛活潑的人,愛水,愛空中的飛鳥,愛車窗外掣過的田野山水。星光的閃動,草葉上露珠的顫動,花須在微風中的搖動,雷雨時雲空的變動,大海中波濤的洶湧,都是在觸動我感興的情景。是動,不論是什麼性質,就是我的興趣,我的靈感。是動,就會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
近來卻大大的變樣了。第一我自身的肢體,已不如原先靈活;我的心也同樣的感受了不知是年歲還是什麼拘執。動的現象再不能給我歡喜,給我啟示。先前我看著在陽光中閃爍的金波,就仿佛看見神仙宮闕——什麼荒誕美麗的幻覺不在我的腦中一閃閃的掠過;現在不同了,陽光只是陽光,流波只是流波,任憑景色怎樣的燦爛,再也照不化我的呆木的心靈。我的思想,如其偶爾有,也只似岩上的藤蘿,貼著枯乾的粗糙的石面,極困難的蜒著;顏色是蒼黑的,恣態是倔強的。
我自己也不懂得何以這變遷來得這樣的兀突,這樣的深徹。原先我在人前自覺竟是一注的流泉,時時有飛沫,時時有閃光;現在這泉眼,如其還在,仿佛是叫一塊石板不留余隙的給鎮住了。我再沒有先前那樣蓬勃的情趣,每回我想說話的時候,就覺著那石塊的重壓,怎么也掀不動,什麼也推不開,結果只能自安沉默!“你再不用想什麼了,你再沒有什麼可想的了”,“你不用開口了,你再沒有什麼話可說的了”,我常覺得我沉悶的心府里有這樣半嘲諷半弔唁的諄囑。
說來我思想上或經驗上也並不曾經受什麼過分劇烈的戟刺。我處境是向來順的,現在,如其有不同,只是更順了的。那么為什麼這變遷?遠的不說,就比如我年前到歐洲去時的心境:啊!我那時還不是一隻初長毛角的野鹿?什麼顏色不激動我的視覺,什麼香味不奮興我的嗅覺?我記得我在義大利寫遊記的時候,情緒是何等的活潑,興趣何等的醇厚,一路來眼見耳聽心感的種種,哪一樣不活栩栩的叢集在我的筆端,爭求充分的表現!如今呢?我這次到南方去,來回也有一個多月的光景,這期內眼見耳聽心感的事該有不少。我未動身前,又何嘗不自喜此去又可以有機會飽餐西湖的風色,鄧尉的梅香——單提一兩件最合我脾胃的事,有好多朋友也曾期望我在這閒暇的假期中採集一點江南風趣,歸來時,至少也該帶回一兩篇爽口的詩文,給在北京泥土的空氣中活命的朋友們一些清醒的消遣。但在事實上不但在南中時我白瞪著大眼,看天亮換天昏,又閉上了眼,拚天昏換天亮,一枝禿筆跟著我涉海去,又跟著我涉海回來,正如岩洞裡的一根石筍,壓根兒就沒一點搖動的訊息;就在我回京後這十來天,任憑朋友們怎樣的催促,自己良心怎樣的責備,我的筆尖上還是滴不出一點墨汁來。我也曾勉強想想,勉強想寫,但到底還是白費!可怕是這心靈驟然的呆鈍。完全死了不成?我自己在疑惑。
說來與時局也許有關係。我到京幾天就逢著空前的血案。五卅事件發生時我正在義大利山中,采茉莉花編花籃兒玩,翡冷翠山中只見明星與流螢的交喚,花香與山色的溫存,俗氛是吹不到的。直到七月間到了倫敦我才理會國內風光的慘澹,等到我趕回來時,構想中的激昂,又早變成了明日黃花,看得見的痕變只有滿城黃牆上墨彩斑斕的“泣告”。
這回卻不同,屠殺的事實不僅是在我住的城子裡發現,我有時競覺得是我自己的靈府里的一個慘象。殺死的不僅是青年們的生命,我自己的思想也仿佛遭著了致命的打擊,好比是國務院前的斷頭殘肢,再也不能回復生動與連貫。但深刻的難受在我是無名的,是不能完全解釋的。這回事變的奇慘性引起憤慨與悲切是一件事,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在這根本起變態作用的社會裡,什麼怪誕的情形都是可能的。屠殺無辜,還不是年來最平常的現象。自從內戰糾結以來,在受戰禍的區域內,哪一處村落不曾分到過遭姦污的女性,屠殘的骨肉,供犧牲的生命財產?這無非是給冤氛團結的地面上多添一團更集中更鮮艷的怨毒。再說哪一個民族的解放史能不濃濃的染著Martyrs的腔血?俄國革命的開幕就是二十年前冬宮的血景,只要我們有識力認定,有膽量實行,我們理想中的革命,這回羔羊的血就不會是白塗的。所以我個人的沉悶決不完全是這回慘案引起的感情作用。
愛和平是我的生性。在怨毒、猜忌、殘殺的空氣中,我的神經每每感受一種不可名狀的壓迫。記得前年奉直戰爭時我過的那日子簡直是一團黑漆,每晚更深時,獨自抱著腦殼伏在書桌上受罪,仿佛整個時代的沉悶蓋在我的頭頂——直到寫下了“毒藥”那幾首不成形的咒詛詩以後,我心頭的緊張才漸漸的緩和下去。這回又有同樣的情形,只覺著煩,只覺著悶,感想來時只是破碎,筆頭只是笨滯。結果身體也不舒暢,像是蠟油塗抹了全身毛竅似的難過,一天過去了又是一天,我這裡又在重演更深獨坐箍緊腦殼的姿勢,窗外皎潔的月光,分明是在嘲諷我內心的枯窘!
不,我還得往更深處找。我不能叫這時局來替我思想驟然的呆鈍負責,我得往我自己生活的底里找去。
平常有幾種原因可以影響我們的心靈活動。實際生活的牽制可以划去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閒暇,積成一種壓迫。在某種熱烈的想望不曾得滿足時,我們感覺精神上的悶與焦躁,失望更是顛覆內心平衡的一個大原因,較劇烈的種類可以麻痹我們的靈智,淹沒我們的理性。但這些都合不上我的病源,因為我在實際生活里已經得到十分的幸運。我的潛在意識里,我敢說不該有什麼壓著的欲望在作怪。
P3-6
近來卻大大的變樣了。第一我自身的肢體,已不如原先靈活;我的心也同樣的感受了不知是年歲還是什麼拘執。動的現象再不能給我歡喜,給我啟示。先前我看著在陽光中閃爍的金波,就仿佛看見神仙宮闕——什麼荒誕美麗的幻覺不在我的腦中一閃閃的掠過;現在不同了,陽光只是陽光,流波只是流波,任憑景色怎樣的燦爛,再也照不化我的呆木的心靈。我的思想,如其偶爾有,也只似岩上的藤蘿,貼著枯乾的粗糙的石面,極困難的蜒著;顏色是蒼黑的,恣態是倔強的。
我自己也不懂得何以這變遷來得這樣的兀突,這樣的深徹。原先我在人前自覺竟是一注的流泉,時時有飛沫,時時有閃光;現在這泉眼,如其還在,仿佛是叫一塊石板不留余隙的給鎮住了。我再沒有先前那樣蓬勃的情趣,每回我想說話的時候,就覺著那石塊的重壓,怎么也掀不動,什麼也推不開,結果只能自安沉默!“你再不用想什麼了,你再沒有什麼可想的了”,“你不用開口了,你再沒有什麼話可說的了”,我常覺得我沉悶的心府里有這樣半嘲諷半弔唁的諄囑。
說來我思想上或經驗上也並不曾經受什麼過分劇烈的戟刺。我處境是向來順的,現在,如其有不同,只是更順了的。那么為什麼這變遷?遠的不說,就比如我年前到歐洲去時的心境:啊!我那時還不是一隻初長毛角的野鹿?什麼顏色不激動我的視覺,什麼香味不奮興我的嗅覺?我記得我在義大利寫遊記的時候,情緒是何等的活潑,興趣何等的醇厚,一路來眼見耳聽心感的種種,哪一樣不活栩栩的叢集在我的筆端,爭求充分的表現!如今呢?我這次到南方去,來回也有一個多月的光景,這期內眼見耳聽心感的事該有不少。我未動身前,又何嘗不自喜此去又可以有機會飽餐西湖的風色,鄧尉的梅香——單提一兩件最合我脾胃的事,有好多朋友也曾期望我在這閒暇的假期中採集一點江南風趣,歸來時,至少也該帶回一兩篇爽口的詩文,給在北京泥土的空氣中活命的朋友們一些清醒的消遣。但在事實上不但在南中時我白瞪著大眼,看天亮換天昏,又閉上了眼,拚天昏換天亮,一枝禿筆跟著我涉海去,又跟著我涉海回來,正如岩洞裡的一根石筍,壓根兒就沒一點搖動的訊息;就在我回京後這十來天,任憑朋友們怎樣的催促,自己良心怎樣的責備,我的筆尖上還是滴不出一點墨汁來。我也曾勉強想想,勉強想寫,但到底還是白費!可怕是這心靈驟然的呆鈍。完全死了不成?我自己在疑惑。
說來與時局也許有關係。我到京幾天就逢著空前的血案。五卅事件發生時我正在義大利山中,采茉莉花編花籃兒玩,翡冷翠山中只見明星與流螢的交喚,花香與山色的溫存,俗氛是吹不到的。直到七月間到了倫敦我才理會國內風光的慘澹,等到我趕回來時,構想中的激昂,又早變成了明日黃花,看得見的痕變只有滿城黃牆上墨彩斑斕的“泣告”。
這回卻不同,屠殺的事實不僅是在我住的城子裡發現,我有時競覺得是我自己的靈府里的一個慘象。殺死的不僅是青年們的生命,我自己的思想也仿佛遭著了致命的打擊,好比是國務院前的斷頭殘肢,再也不能回復生動與連貫。但深刻的難受在我是無名的,是不能完全解釋的。這回事變的奇慘性引起憤慨與悲切是一件事,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在這根本起變態作用的社會裡,什麼怪誕的情形都是可能的。屠殺無辜,還不是年來最平常的現象。自從內戰糾結以來,在受戰禍的區域內,哪一處村落不曾分到過遭姦污的女性,屠殘的骨肉,供犧牲的生命財產?這無非是給冤氛團結的地面上多添一團更集中更鮮艷的怨毒。再說哪一個民族的解放史能不濃濃的染著Martyrs的腔血?俄國革命的開幕就是二十年前冬宮的血景,只要我們有識力認定,有膽量實行,我們理想中的革命,這回羔羊的血就不會是白塗的。所以我個人的沉悶決不完全是這回慘案引起的感情作用。
愛和平是我的生性。在怨毒、猜忌、殘殺的空氣中,我的神經每每感受一種不可名狀的壓迫。記得前年奉直戰爭時我過的那日子簡直是一團黑漆,每晚更深時,獨自抱著腦殼伏在書桌上受罪,仿佛整個時代的沉悶蓋在我的頭頂——直到寫下了“毒藥”那幾首不成形的咒詛詩以後,我心頭的緊張才漸漸的緩和下去。這回又有同樣的情形,只覺著煩,只覺著悶,感想來時只是破碎,筆頭只是笨滯。結果身體也不舒暢,像是蠟油塗抹了全身毛竅似的難過,一天過去了又是一天,我這裡又在重演更深獨坐箍緊腦殼的姿勢,窗外皎潔的月光,分明是在嘲諷我內心的枯窘!
不,我還得往更深處找。我不能叫這時局來替我思想驟然的呆鈍負責,我得往我自己生活的底里找去。
平常有幾種原因可以影響我們的心靈活動。實際生活的牽制可以划去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閒暇,積成一種壓迫。在某種熱烈的想望不曾得滿足時,我們感覺精神上的悶與焦躁,失望更是顛覆內心平衡的一個大原因,較劇烈的種類可以麻痹我們的靈智,淹沒我們的理性。但這些都合不上我的病源,因為我在實際生活里已經得到十分的幸運。我的潛在意識里,我敢說不該有什麼壓著的欲望在作怪。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