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畫史

二十世紀中國畫史

《二十世紀中國畫史》是晚晴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曦林。本書與展出獻給所熱愛中國畫的人。而是一個世紀的畫史,史中有論,述中有思,在這一個世紀的思潮、事件、人物、作品的背後是值得總結的藝術規律,是值得人們思考的文化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二十世紀中國畫史
  • 作者:劉曦林
  • 出版時間:晚晴
  • 字數:50萬字
  • 簡介:描述20世紀波瀾起伏的美術思潮
簡介,前言,目錄,

簡介

《二十世紀中國畫史》作者劉曦林既是美術理論家也是書畫家,全書約50萬字,為晚清、民國及新中國百年間中國畫的專史,全面、客觀地記述了20世紀波瀾起伏的美術思潮及各地域、門類、風格流派的畫人、畫跡、畫事,並對中國畫前途的論爭發表了切合實際的見解。劉曦林在美術館工作之時便開始廣泛收集積累材料,他認為畫史的研究必須注重史料及考證,尊重史實是最起碼的學風,重要史事儘量查證原著以究其真。《二十世紀中國畫史》作者劉曦林治史一尚真實,二尚客觀,三觀其變。

前言

余少年時代即喜寫作,及長,又嗜繪事。山東藝專讀書期間,於畫學、史論兩端勤習,以為樂事。197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研究生班,從導師王琦先生研修美術理論,從系主任金維諾先生悟治學之道,又得李樹聲先生補授中國現代美術史課,走上史論研究正途,終將寫作、畫畫兩事合而為一,成為“寫畫”之人,此天命也。
余自1981年起於中國美術館事研究業務。該館以中國近現代尤其“五四”以來之美術為研究、陳列之重點,從而也規定了吾之研究方向。曾計畫由中國畫入手,旁及其他品類,最後匯成中國現代美術史書。但隨史學分工精細之進展趨勢,學人多傾向於專門研究之縱深,余亦進入約稿寫作狀態,從此陷入中國畫領域不得脫身,有意無意間幾乎成為專事研究現代中國畫史論之學人。
吾於中國美術館得便研讀藏品,觀看展覽,結識畫人,參加各種研討,最是近水樓台,又養成讀畫著錄作卡片之習慣,獲益匪淺。通過編輯館藏作品集,編纂《中國美術年鑑1949~1989》,徵集大量美術家藝術檔案,自然而然地為公家積累了大量史料,故此日日生活在近現代美術氛圍之間,片紙不肯輕棄,自信終有用期。
198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發起編寫《中國美術史》,余應邀參加《現代卷》編撰,與水天中、李含中先生同赴江、浙、皖、滬考察,次年又獨赴廣州訪畫。加之平日出差時留心史事,遍訪前賢,史稿時於腹中涌動。1987年,為該書現代卷撰中國畫部分十餘萬字。不料兩年後,因社會原因該卷被停,紹君兄將沉甸甸的書稿退還本人時,那心情和我一樣自然也是沉甸甸的。這書稿後來以《中國畫的現代史》為題編入我的第一本論文集《中國畫與現代中國》,總算沒有白寫。
90年代末,敏感於世紀之交,對20世紀的梳理、研究、反思,一時成為熱門話題。此間,母校中央美術學院賜余客座研究員證書,為此,得與諸位老師、學兄共議編寫《20世紀中國美術》叢書,最後決定由邵大箴先生任總主編,余為中國畫編主編。由此又開始了日夜兼程的漫漫寫作之路。不久,又受命主編《20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美術館藏品選集》、《中國美術百科全書·中國畫卷》、《北京志·美術志》等大書,參與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參與策劃“百年中國畫展”並撰長篇導論,又任“百年美術·館藏作品陳列”學術主持,活生生的資源滾滾而來,書稿卻一拖再拖,擬定中的個人書畫展和畫冊的出版也幾至拋向九霄雲外。
光陰荏苒,倏忽十餘年匆匆而過。時至2010年,《20世紀中國美術叢書·中國畫編》的20萬字終於完稿。但由於字數所限,多年積累的資料大量閒置旁落,割愛不捨,心神難寧。於是,重整提綱,補綴史事,拾遺補缺,加枝添葉,更新寫海外與港澳台章節,約45萬字,附圖900餘,遂成是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李新社長不嫌言贅,慨然允出,余感甚慰。此為是書產生之機緣與經過。
余於史,不敢說深研細究,但也注重史料及其考證。1982年就深慨現代史料流失散佚,知情人相繼辭世,倡言:多一點積累,少一點空談。尊重史實應是最起碼的學風,故於重要史事,如《美術革命》何時發表必究其真;為一句、兩句之注釋儘量查證原著或專購此書,以免以訛傳訛。
余於畫史一尚真實,二尚客觀,三觀其變。尤其20世紀群雄競立,思潮迭起,流派紛至,各有其是非與歷史貢獻。由於政治風雲時有變換,或以自家之主觀立場代替客觀之歷史存在,史事、人物、作品均有所偏蔽。故余雖有個人之喜惡,仍盡力給各家各派以歷史位置,不因主流而棄支流,不以新派而遮蔽傳統派,反之亦然。同是新派,亦不必重徐悲鴻,輕林風眠,忽劉海粟。至於許多有爭議的人物若徐悲鴻、劉海粟、吳冠中、周韶華等,各種有爭議的論題如中國畫之前途,“新文人畫”、“筆墨”官司等皆摘要備錄諸家之說,以為後人之參考。歷史在同代人眼裡時受外部形勢和人物地位的影響而扭曲,但一切歷史被當做當代史時,又易變為合法存在的文化策略,被現代觀點的實用主義選擇而失衡變味。寫專史未嘗不可,但往往棄置對立面的存在或將對立面說得一無是處。余寫中國畫史,自然不會寫太多與中國畫無關之人與事,但在中國畫內部,我將給傳統派、新派,給京派、海派、嶺南派,給主流中國畫、新文人畫、實驗水墨以各自的位置,並指出其各自存在的問題。這並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取消了事物界限和規律規定性的相對主義,因藝術非階級鬥爭,非唯物與唯心之對立物,非敵我不相容之戰場也。事實上雖確有打倒對方以為自己張目的各類極端人物,他們更適合於作派別的鼓吹手和鬥士,而不適合於作藝術史家。除非你是某家某派雇用的史家,你就應該客觀地秉筆直書,正視歷史。西方藝術史家寫世界藝術史,往往輕視東方藝術、中國藝術,寫當代藝術史者也把主流藝術排斥於“當代”之外,那么這“世界”與“當代”的範圍就大打了折扣。偉大的藝術家誠然有我自為我,自有我在的立場,但他也絕不會排斥異樣文化的營養,藝術家可以任意搞、任意玩自己的花樣,但無須打倒別人的別樣藝術,就像齊白石、黃賓虹就不曾盲目地排斥西畫,周思聰和盧沉就主張吸收現代構成。藝術史家應該懂得,除非藝術陷入了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之中,在正常的情況下是應該“和而不同”的。藝術不能等同於非藝術,但在藝術的範圍內,在國家憲法和真、善、美的藝術底線上,它是一種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相互寬容的物事,孔子日“游於藝”者是也。“多樣”說漸被“多元”說取代也是世紀末的客觀現狀。藝術家可以“獨持偏見”、“一意孤行”,甚至於可以放浪不羈、胡說八道,這或許有助於他藝術個性的獨立,若從事藝術教育,當然也有助於形成一個學派,但亦恐誤人子弟,學生必因偏食而營養不良。美術史家不能如此,因為他必須尊重歷史,尊重藝術規律,評人論事必須真實且有恰當的分寸。這並不是說史家就沒有自己的藝術現點和藝術主張,也沒有是非曲直的立場。他可以直言其立論,亦可隱含於史事評述之中。起碼,我站在藝術的立場上,不會稱頌非藝術和反藝術;我會秉持美、善的立場,而唾棄惡、醜之劣術;我將站在中國畫的立場上,維護其民族傳統、民族特色,鼓呼它健康地演化和開放地拓展,以民族的、個性的、現代的、健康的美學品質獨立於世界藝術之林。這不是一部專論,而是一個世紀的畫史。史中有論,述中有思。在這一個世紀的思潮、事件、人物、作品的背後是值得總結的藝術的規律,是值得後世思考的文化的問題。
無疑,本人之尊重歷史,不可能沒有哲學之根,這哲學根據是否可以稱為歷史唯物主義我不敢自詡,但我將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寫民國時期,就不能不正視國民黨的主義和政策,我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不能不正視毛澤東和鄧小平文藝思想,就不能不反思歷史的經驗教訓。有些當代主義的理論家是從來不正視新時期的主流文化的,斷然說現實主義人物畫不會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我當然不會苟同;我必須以足夠的筆墨撰述正視人生的現實主義,並高度重視蔣兆和、周思聰這類大家,但我決不會因此輕忽吳冠中、谷文達、劉二剛的存在,他們也是歷史人物,他們的作品同樣是歷史的筆痕墨跡。你可以不同意他,不欣賞他,但不能說他不存在,也不能不分別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因為他們也確實都存在問題。包括經典的現實主義作品在內,沒有十全十美的藝術,只有儘可能地追求完美。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更不一定是最好的。如果站在某家某派的立場上,顛倒主流與支流、主弦與和弦的關係,同樣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因為你寫的是中國史,而不是某家某派史,這就需要你站到九州之上的雲空去鳥瞰這大地上的風雲,始可具“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眼光。
歷史是許多事件連綴成的長鏈,畫壇是由許多個案組合的群體,有些事件和人物自身就可以寫一部專史,但在這樣一部書里不可能全部深入地交代這些事件的始末和人物的細節,因此就要有所選擇。事件之大小雖各有觀點但比較好辦,人物就難了。涉及到事件的人物又好辦些,如陳獨秀與“美術革命”,吳冠中、張仃與筆墨論爭。涉及到繪畫自身就比較難,你不能按官職大小、姓氏筆畫來排隊,有些地方我寧肯按出生年齡為序,或許也還有些先來後到的味道。我對畫家按藝術成就或藝術影響分作幾個檔次,或章,或節,或一,或(一),或一段,或三五句,或僅二三字,起碼也有七八個階梯了。我不知道這樣是否準確恰當,因為讀者只選擇他喜愛的畫家,畫家更重視他自己和自己的師友,或者他這一流派的位置。由於審美標準的幾度變異和混亂,我無法按“六法”,按神、妙、逸、能去分品,然後再做些上、中、下的分檔。其中許多畫家我只是正面評述,是不見得沒有反對意見的,而對重要畫家往往是記述了不同看法的,有時候這字數又不盡然與其藝術成就成正比,只不過他作為社會人物對畫壇的影響不容忽視而已。鑒於當下網路信息之方便,許多人的生平可以查到,亦簡練處之,除已故者外,各種官銜一概省略,因為大多官銜甚至於價位與藝術高低並無必然聯繫。一般情況下,其藝術表現及作品均以2000年為下限,而對其評論則不為所拘。雖然寫作期間眼見得新人新作迭出,而不得不割愛,唯2001年以來至付印前已故之畫家,仍然將其卒年記入,這是不得不說明的。
另外本書點名的畫家可能不下千位,聰明的思潮史家是不點這么多的,他只要選擇那些對歷史走向或者和他期望的歷史走向相關的代表人物就夠了,不像古人作史一人一段地並列著。我認為畫史和思潮史還是有差別的,另外,我這人可能積累的個案資料多些,也可能多年涉事美術館的收藏,養成了對各地畫家排隊摸底的習慣,儘管在工作實踐中沒有做到這么周全。我曾經想狠心刪掉許多畫家,但已經寫上了,就覺得會有某種資料價值,會對某種流向的群體大小有個印象,這也許會對以後的同行有些幫助,更何況來自基層的我知道各地都臥虎藏龍似的有些賢達和寂寞之士,他們不比京滬、省城、美院裡那些人差,只是不那么容易出名,這些人同樣應該三個字、兩個字或以更多的字數占據史書的一個點位。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有一千位畫家可能不算太多,有許多畫家可能只是一方刻有名字的磚塊,但中國畫正是賴於這磚塊集成的龐大的社會基礎才壘起了金字塔般的高峰。至於許多在世紀末年尚三四十歲的青年畫家已有相當影響者也記入了本史,而許多人包括這些入書者是需要2l世紀的歷史檢驗的。後人續史時,也許會添上許多人的名字,也許會刪去許多,歷史在這一點上莫非真是無情的嗎!
藝術史不一定是發展史,更非進化史。在某種藝術門類、體裁、樣式形成之後,其後數易其形質,更如同一部演變史。20世紀的中國畫有著鮮明的大眾化、通俗化、政治化和後來的形式化、圖式化及部分的歐化傾向,其內容、性質、語言,其表現對象、服務對象的轉變都是空前的。儘管工具材料的製作、筆墨技法的新造日見多樣,但整體藝術格調未見得升華。因此筆者敏觀其變,慎言“超越”。你可以高度評價吳昌碩、齊白石們對文人畫的現代性轉換,卻不必輕言超越、發展了石濤、八大們,對於我高度肯定的《流民圖》,可以說它空前人性與偉大,卻不必和《八十七神仙卷》分個高低;古人有“通變”之說,卻無“發展”一詞。“發展”乃現代哲學名詞,《辭海》釋日:“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畫事不盡然是大高於小,繁高於簡,它有從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卻不定是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此即前人新舊與好壞不對應之說。司馬遷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誠可為治學之努力方向,而臻此境,豈是易事!
為了寫史的需要,我保留了許許多多畫家和評論家不屑收藏的畫冊,辦公室是書屋,居家亦是書籍林立,不堪稱家。附圖基本上翻拍於我的家藏畫冊中印刷最好的版本,同時也得到了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和圖書資料室的大力支持。本書關於作品的附圖大約在900件左右,較之2001年版《百年中國畫集》的548件作品不算為少,稱此書為《20世紀中國畫圖史》未嘗不可。出版社很重視這些附圖,又專約附圖若干,這畢竟是個視覺圖像流行的時代。
本擬為本書寫一篇導論,但書稿已成,疲累不堪,也就沒了興致。時間緊迫的人翻一翻目錄,也就大體知道了我的史觀和書的結構。
寫作過程中,也數不清查閱、借讀了多少書籍文獻,本擬作個參考書目索引的,因不堪勝負只好作罷。好在有引文的書目、篇目都已在注釋中詳錄。在此,向所有為本書之寫作提供了資料和各種幫助的單位和友人表示感謝。
我在《爬格子生涯》一文中說,因器械障礙,至今手寫,而不會電腦,真乃落伍之老朽。幸賴磊兒相助,逐字打出,修改數遍,又助余查閱資料,校正史實,磊兒、淼兒又共同助余翻拍圖片,老妻也忍受了身處書山、不復為家的困擾,每念及此,又會感到學術與生存的矛盾中那絲絲人性的溫暖。
最後,感謝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李新社長,感謝責編黃淳和校對逐字審讀並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感謝袁銀昌先生為本書所作的精心設計。若專家和讀者不吝賜教,來函指謬,更當不勝感激。
是書首發之日,適逢余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題為“劉曦林藝術印記”的書畫展。那些書畫作品幾乎是相伴著這些文字共生的兄弟,藝術實踐有助於我對畫家的理解和評說,史論研究或許亦有助於我的筆痕墨跡。
辛卯立夏於北京
里仁書屋南窗

目錄

自序
第一章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文化背景
第一節晚清文化與美術概述
一、文人畫的延續與變異
二、海派的崛起
三、西洋美術影響的擴大
四、國學與"中國畫"的定位
五、現代型通俗美術的濫觴
第二節 20世紀上半葉的文化背景
一、20世紀上半葉的政治驟變
二、新文化運動及其論爭
三、"文學革命"的狂飈
四、美育的呼喚與實踐
(一)蔡元培的美育說
(二)魯迅、呂瀲與"美術"概念的確立
(三)美育之實施
五、中國畫走出國門
第二章 "美術革命"與中國畫前途的第一度論爭
第一節 "美術革命"的呼喚
一、康有為的"合中西"論與"復古更新"論
二、陳獨秀的"打倒"王畫"美術革命"論
三、呂徵的學術梳理主張
第二節西畫傾向與以西畫改革中國畫說
一、高劍父的"折中"論
二、徐悲鴻的"改良"論
三、林風眠的"調和"論
第三節民族意識與傳統派的自衛
一、廣東的激情論辯
二、北京傳統派的立場
三、文人畫成為論爭焦點
四、對中西融合論的質疑
第四節關於藝術觀念的分歧
一、德先生、賽先生與藝術觀的轉換
二、切近社會與人生的理想
三、藝術本質的探討
四、藝術家思想與人格的期望
五、無產階級新興美術的立場
第三章海派與南方畫家群
第一節 "後海派"與上海畫壇概況
第二節蒲華等變革中的大批傳統派畫家
一、蒲華等文人畫家
二、其他傳統派畫家
第三節張大千等其他南方畫家
第四節參用西法的新型畫家
第四章京派與北方畫家群
第一節北京大文化背景的承變
第二節世紀初年的傳統派畫家
第三節陳師曾等文人畫家
一、現代文人畫旗手陳師曾
二、姚茫父等文人畫家
第四節金城與中國畫學研究會群體
第五節徐燕孫等工筆人物畫家群
第六節溥心畲等清宗室畫家
一、"舊王孫"代表溥心畲
二、其他清宗室及如意館畫家
第七節津門劉奎齡、陳少梅及其他北方畫家
第五章嶺南畫派與廣東畫家群戰時重慶畫家群
第一節嶺南畫派的形成
第二節以嶺南三傑為首的"嶺南畫派"
一、慷慨悲歌高劍父
二、比興抒懷高奇峰
三、美自然者陳樹人
四、第二代畫家群
第三節廣東傳統派畫家群
第四節雙清樓主何香凝等特別畫家
第五節戰時重慶等大後方畫家群
第六節諸地域流派的比較分析
第六章 "後海派"領袖--吳昌碩
第一節特殊的藝術道路
第二節古人為賓我為主
第三節胸有鬱勃吐為快
第四節王一亭等吳派傳人
第七章大匠之門--齊白石
第一節由"芝木匠"到藝術家
第二節文人畫新途的再創造
第三節 "萬里鄉心有路通"
第四節味外之味
第五節 "平正見奇"
第六節齊白石的弟子與傳人
第八章澄懷古道--黃賓虹
第一節黃賓虹的學者畫人生平
第二節竭力追古畫風漸變
第三節渾厚華滋大器晚成
第四節筆墨經典曲高和寡
第五節宣瀉情愫天然自在
第六節畫論深邃不滅學燈
第七節文脈如縷思理入心
第九章突變之路--徐悲鴻、林風眠、蔣兆和
第一節寫實主義的領軍徐悲鴻
第二節直面人生的悲劇性畫家蔣兆和
第三節走向十字街頭的其他樣相
一、豐子愷筆下的"現代相"
二、趙望雲的農村寫生
三、其他表現現實生活的人物畫家
第四節重於表現的林風眠和劉海粟
一、融合中西的林風眠
二、側重筆墨表現的劉海栗
第十章新中國、新國畫與新人物畫
第一節新國畫的發端
第二節中國畫前途的第二次論爭
第三節時代風采與人物畫的全面繁榮
一、黃胄等新生活的歌者
(一)前賢新作
(二)一代中堅
(三)"浙美"先驅
(四)其他南北畫家
二、政治事件與生產建設的宏大場面
三、歷史畫的新篇章
四、關良、葉淺予的舞台人物畫
第十一章新山水畫及其新地域流派
第一節李可染開寫生新風
第二節吳湖帆等傳統派畫家師法山河
一、吳湖帆、賀天健等南方畫家
二、胡佩衡等北方畫家
第三節黎雄才、關山月與建設圖景類山水
第四節傅抱石與"新金陵畫派"
第五節趙望雲、石魯與長安畫派
第六節革命聖地崇拜與毛澤東詩意山水
第七節傳統型古意山水的狹縫
第十二章花鳴、走獸類繪畫的明麗豐彩
第一節花鳥畫觀念的群體性轉變
第二節潘天壽·陽剛勁健
第三節李苦禪·雄渾樸厚
第四節南陳北於及工筆畫的再生
一、於非閣·仿佛宋畫再生
二、陳之佛·由工藝轉工筆
第五節花鳥畫的多樣表現
一、王雪濤、郭味蕖等北方畫家
二、唐雲、來楚生、江寒汀等南方畫家
三、吳作人等長於走獸題材畫家
第十三章 "文革"中的變異與災難
第一節 "文革"前的"左"傾升級
第二節中國畫幾遭滅頂之災
第三節中國畫的變異與批"黑畫"事件
一、"文革"期間的中國畫創作
二、批"黑畫"事件
第十四章新時期的復興與論爭
第一節短暫的過渡期
第二節思想解放與社會制約
第三節撥亂反正後的繁興
第四節關於中國畫前途的第三度論爭
一、舊賬重翻
二、"窮途末日"之辯
三、"筆墨"之爭
第十五章新時期競放的老樹新花
第一節朱屺瞻、劉海粟濃墨重彩新篇
一、朱屺瞻:老年藝術益波瀾
二、劉海粟·潑彩潑墨黃山友
第二節李可染、陸儼少、張仃等傳統山水再變
一、李可染"白紙對青天"
二、陸儼少節律動心聲
三、張仃"底線"弄焦墨
四、老來筆墨多從心
第三節於希寧、孫其峰、崔子范等綻花鳥畫新葩
一、南陳北蕭不讓鬚眉
二、於希寧"三魂共一心"
三、孫其峰囑遠不知足
四、崔子范"簡簡單單"試現代
五、花鳥還看老畫師
第四節賴少其、黃永玉等轉操翰墨的異樣
一、賴少其晚晴放神秘之光
二、黃永玉呈鬼才彩墨縱橫
三、老來轉操筆墨畫家群
第五節蔣、葉、程、黃等人物畫家的後期轉換
第十六章水墨人物畫的拓展與演化
第一節人物畫主流樣式的演化
一、現實主義的回歸
二、歷史畫結構方式的演變
三、田園風情詩流向
四、空前多樣的個性獨立
第二節畫壇女傑周思聰及盧沉
第三節跨世紀的水墨人物畫梯隊
一、北京畫家群
二、王盛烈與關東畫家群體
三、劉文西的黃土情與西北風
四、其他北方畫家
五、方增先與"浙美"傳人
六、其他南方畫家
第四節張道興、劉大為等軍旅畫家群
第十七章水墨山水畫的承變
第一節寫生"今體"山水的承變
一、李寶林、賈又福等李可染弟子群的個性化漸變
二、崔振寬等長安畫派之後的西北畫家
三、於志學冰雪山水與宋雨桂等北方畫家
四、童中燾等南方山水之異
五、嶺南派傳人與廣東山水
第二節古意、古體及傳統筆墨的回歸
一、龍瑞與黃賓虹熱及追蹤者群
二、古風回歸與個性再造
三、常進、陳平的現代逸品與心靈圖式
第三節現代"新體"山水的突起
一、周韶華倡氣勢、哲思與肌理
二、姜寶林等準抽象與構成山水
三、色調與色彩圖式的實驗者群
四、"城市山水"的新命題
第十八章水墨與色彩的花鳥畫世界
第一節傳統筆墨結構的個性化拓展
一、張立辰等北方群英
二、盧坤峰、尚濤等南方俊傑
第二節現代花鳥畫圖式的多種探索
一、姜寶林、馮今松等人的構成圖式
二、袁運甫等彩墨綜合表現
三、王晉元、郭怡琮的"大花鳥"境界
四、陳家冷、張桂銘等海派後的現代實驗
第三節畜獸一門的現代機遇
一、李可染、黃胄獨領風騷
二、畫馬梯隊趨向現代
三、關愛生靈,各顯其長
第十九章工筆畫的復興與重彩演化
第一節工筆畫審美趨向之變
一、由寫實到純化
二、線條、色彩和構成的變異
三、寫意性與文化修養之憂
第二節傳統工筆人物畫的承變
一、蔣采蒴等北方工筆人物畫中堅
二、陳白一、徐啟雄等南方工筆人物畫中堅
三、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融合者群
(一)雲南畫派
(二)韓書力等西藏現代布面重彩畫家群
(三)其他畫家
四、工筆人物畫的新陣容
第三節工筆花鳥、山水的盛衰
一於非圈、陳之佛之後
二青綠山水斷檔與色彩新途
第四節岩彩畫的崛起
第二十章現代水墨與融合表現的變異
第一節吳冠中與現代水墨的前奏
第二節劉國松、周韶華與綜合製作風
第三節表現性水墨的實驗
第四節抽象水墨的實驗
第二十一章傳統、寫意與新文人畫
第一節李世南等傳統筆墨的現代寫意表現
第二節新文人畫的寫意走向
第三節當代文人之畫
第四節三大流向的交錯互補
第二十二章海外華人與港澳台畫家的多向度演化
第一節第一代海外華人畫家
第二節張大千及港澳台畫家
一、"渡海三家"等台灣傳統派畫家
二、港澳之傳統及嶺南流風
第三節涌動的新潮
一、台灣現代美術運動
二、海外的實驗者群
(一)西體中用的抽象主義
(二)中體西用的前賢后學
第四節寫實傳統與古代傳統的回歸
一、寫生與造境的新脈
二、古意回歸與傳統再造
餘論走向現代的思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