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等級(Dry grade)是2006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8個氣象國家標準之一,是中國首次發布的用於監測乾旱災害的國家標準,這將結束中國乾旱監測和評估技術方法多,各地和各部門所得出的乾旱等級不一致的歷史,標誌著中國今後在乾旱監測、乾旱影響評估等方面有了統一標準,乾旱監測技術和評估方法將實行標準化和規範化,乾旱監測和評估將有章可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旱等級
- 外文名:Dry grade
- 2006年:實施的8個氣象國家標準之一
- 用於:監測乾旱災害的國家標準
- 等級劃分:正常或濕澇、中旱、重旱等
- 預警分級:特大幹旱、嚴重乾旱等4級
等級介紹,概述,等級劃分,作用,乾旱預警分級,
等級介紹
概述
乾旱等級國家標準規定了全國範圍氣象乾旱指數的計算方法、等級劃分標準、等級命名、使用方法等,並界定了氣象乾旱發展不同進程的術語。乾旱等級國家標準中規定了五種監測乾旱的單項指標和氣象乾旱綜合指數CI五種單項指標為: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標準化降水指數、相對濕潤度指數、土壤濕度乾旱指數和帕默爾乾旱指數。氣象乾旱綜合指數CI以標準化降水指數、相對濕潤指數和降水量為基礎建立的一種綜合指數。
等級劃分
乾旱是因長期少雨而空氣乾燥、土壤缺水的氣候現象。 小 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 中 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31~45天、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 大 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 特 大 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正常或濕澇: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輕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乾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
中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31-45天、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乾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重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乾土層,植物萎蔫、葉片乾枯,果實脫落,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
特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乾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
該等級標準規範全國通用,具有空間和時間可比性,能較為客觀地描述乾旱的發生、發展、持續、解除等過程,以及乾旱發生程度和範圍的等級標準的乾旱監測指標。
作用
乾旱指因久晴無雨或少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乾旱問題十分複雜,涉及的面也很廣,可分為氣象乾旱、農業乾旱、水文乾旱以及經濟社會幹旱等。乾旱作為一種由氣象因素引發的自然災害,具有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的特點。乾旱的頻繁發生和長期持續不但會給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等帶來巨大的損失,還會造成水資源短缺、荒漠化加劇、沙塵暴頻發等生態環境問題。
中國是一個旱災頻繁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乾旱災害較其他自然災害影響範圍廣、歷時長,對農業生產影響也最大。嚴重的旱災還影響工業生產、城鄉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給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尤其是經常受旱的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形勢日益嚴峻,並已成為制約農牧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過對乾旱成因、致災機理、監測技術與指標、乾旱影響評估方法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成功地研製或移植了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標準化降水指數、相對濕潤度指數、土壤濕度乾旱指數和帕默爾乾旱指數等乾旱監測指標與方法。但由於各地氣候差異大、各種乾旱監測指數的適應範圍不一樣,各級氣象部門技術力量發展不均衡,在使用乾旱指標方法、劃分乾旱等級和監測、評估乾旱發生和影響時,往往各地存在很大差異,無法進行時空比較,難以滿足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的需求。
為了使乾旱監測預報預警更加規範化和標準化,對氣象乾旱的監測更具有可比性,對滿足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乾旱災害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減少氣象乾旱造成的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乾旱預警分級
乾旱預警分四級: 特大幹旱(一級紅色預警):多個區縣發生特大幹旱,多個縣級城市發生極度乾旱。
嚴重乾旱(二級橙色預警):數區縣的多個鄉鎮發生嚴重乾旱,或一個區縣發生特大幹旱等。
中度乾旱(三級黃色預警):多個區縣發生較重乾旱,或個別區縣發生嚴重乾旱等。
輕度乾旱(四級藍色預警):多個區縣發生一般乾旱,或個別區縣發生較重乾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