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台

乳香台

沈丘風光旖旎,景色怡人。其當數汾泉河畔的八景為佳,曾有詩作載於志書。一曰香台夕照,二曰孤柳寒鴉,三曰東郊牧唱,四曰南浦漁歌,五曰醒城煙柳,六曰鞠道垂楊,七曰半潭新月,八曰七里洄瀾。有詩為證:“雲霞夕照映香台,孤柳藏鴉傍路栽。牧唱東郊堪入耳,漁歌南浦更舒懷。城連煙樹迷青草,道接垂楊蔭綠苔。抵柱狂瀾洄既到,寒潭香月共徘徊。”然其八景之中當首推“香台夕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乳香台
  • 外文名稱:Frankincense Tai
  • 地理位置:六安市金寨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簡介,來歷,

簡介

香台即乳香台,舊稱香台關,原是潁、陳二州的界關,“席陳、潁之交會,而當道里適均之地”,居“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乳香台因八景之一的“香台”而得名,後作地名使用。古代這裡設“九品”機構巡檢司。《明史》志十八:“沈丘,州(陳州,今淮陽)東南。洪武初廢。弘治十年改乳香台巡檢司置。”乳香台在弘治十年(1497年)復置沈丘縣時由巡檢司升格為縣治。舊志載:“乳香台去縣南二里,舊有巡檢司,設縣時廢”。設縣後乳香台作為地名改曰“沈縣集”,歷時453年。1950年10月縣政府北遷槐坊鎮,這裡建制為鎮,即今沈丘縣老城鎮。“乳香”之台的位置大概在今老城鎮南街,泉河在這裡形成一回灣,乳香高台位於泉河之濱。舊時老城鎮四面環水,汾河、泥河在此交匯為泉河,河灣曲回,水道縱橫,河潤七里,澤及三族,猶如江南水鄉。而沈丘八景就分布於其間。八景之首的“香台夕照”更令人神往,舊志中僅詠“香台夕照”的詩就有三首,其中兩首出自知縣之手,一首為教諭(掌管一縣教育事務的官,職正八品)所賦。此三人之作,應是身臨其境,有感而發,他們以“百首新詞紀土風,風光寫盡一年中”的手筆,描述了明、清時香台在斜陽餘暉中夢幻般的美景,也折射出“牧童村外留,驅犢下黃昏”的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鳥雀啾啾相對語,芳草萋萋競馨香。闔閭城鋪秋草,稚韻清氣,鮮綠如洗,飄渺其間,此乃人間勝景也!
乳香台

來歷

乳香台在古時到底是個什麼樣?志書記載各有不同。新縣誌載:“東漢永平七年(64年)在其台上建廣教寺,明成化年間重修。廟梁是乳香木質,每到盛夏伏天滲出乳香,溢香可聞,故名乳香台。解放初期台高約五六米,台上房屋十餘間,改作學校。‘文革’中民眾在此拉土,現高台已蕩然無存。三尊白石佛埋於地下。台中出土有石斧、石鑿;陶器有鼎、鬲、罐。鬲屬於西周時期;罐有繩紋、方格紋、菱紋,屬龍山文化晚期,系河南省永城造律台類型的文化遺存。”按此記載,乳香台是一座佛寺。但這裡出現了一個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問題,佛教傳入中國有兩種說法,一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二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傳入,二者相差69年。而乳香台佛寺建於永平七年(64年),按照第一種說法即佛教傳入中國62年時這裡就建了佛寺,與第二種說法相比,這裡的建寺時間要比傳入時間早3年,比洛陽白馬寺還早4年。如果縣誌記載無誤的話,乳香台佛寺將是中國建造最早的佛教寺院。
乳香台
舊縣誌對乳香台的記載則較為零亂:“乳香台在縣南二里,舊產乳香,故名。上有香台寺”;“香台夕照,在縣南二里。上有香台寺,基址高爽。每遇晴夕,日光清曜,滌人襟懷”。香台寺可能是廣教寺延續到明代時的名稱。但此處出產乳香一說待考,乳香原產於紅海一帶的阿拉伯國家,是經營香料的阿拉伯商人在唐宋時經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泉州傳入內地的。乳香一名“齒葉乳香”,橄欖科,小喬木,樹脂凝固後稱乳香,即可做湯料亦可入藥,莫非乳香樹是隨佛教自印度同時進入沈丘也未必不可。清乾隆十年(1745年)新任知縣馮澎(進士,直隸隆平人)在文中寫道:“始余入沈,搜邑乘而讀之,考其山岩多不見,惟乳香一台猶為東北二山基址。”意思是說,自他來沈丘上任後,翻閱本地的文史資料,查不到沈丘有山川的記載,只有乳香台是二山的原址。由於沈丘沒有山,他就把這裡比作了山基。到底是山、是台、是寺,還是這裡出產過乳香?從詠《香台夕照》的詩中,“高台”、“古台”、“三台”、“斷岸”、“禪房”等,說明這裡臨河,有台有寺。詩、史對照,高台原是一方佛教淨地。
今日老城鎮作為乳香台地名的延續,舊時因香台佛寺而得名,又因清代出產泉河鱸魚,顧家饃、兆豐酒成為朝廷貢品而名揚天下,其境內文物古蹟多多,文化底蘊深厚,除八景外,還有煙墩、迷艇湖、漢冢、人祖廟、古松等古蹟,這裡可謂鐘靈毓秀之地。如能重現中國最早的香台佛寺及其夕照美景,豈不為沈丘人一大幸事哉!
乳香台
乳香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